謂命終時生于他方世界。通常又以“往生”爲“死”之代用詞。往生一詞,就廣義而言,通指受生叁界六道及諸佛淨土,然至彌陀淨土之說盛行後,主要指受生極樂世界。一般分爲極樂往生、十方往生、兜率天往生等;而願意往生,即稱願生。
(一)極樂往生,乃基于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之說。謂離開娑婆世界,往西方阿彌陀佛之極樂淨土,化生于彼土蓮花中。淨土宗之目的在往生極樂淨土,淨土,即指離開迷界後,所往生無生滅變化之世界。據往生論注卷下載,受生極樂與受生叁界之“相”不同,故謂往生即無生之生。又往生之法有多種,如;(1)念佛往生,以念佛名號而往生。(2)諸行往生,又稱萬行往生。修習念佛以外之諸善行而得往生。(3)助念往生,以念佛及修諸善行而得往生。(4)聞名往生,聞佛名號而生信,得以往生。唐代善導之淨土法門即以念佛往生爲主,且以“指方立相”爲旨,謂命終後確實往生西方淨土又善導之弟子懷感,于所著之釋淨土群疑論卷二謂,依第一義谛言,往生系無生之意;依世谛言,即舍此往彼之意。惟天臺宗、禅宗等,以唯心彌陀、己心淨土之說,批駁舍此往彼說。
(二)十方往生,系根據十方隨願往生經之說法。謂往生于阿彌陀佛淨土以外之其他淨土。
(叁)兜率天往生,又作兜率往生,系基于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之說法。謂彌勒菩薩現居于兜率內院,至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將降生于娑婆世界,救度衆生。修此法門者往生兜率天,將來與彌勒菩薩同來娑婆世界。法相宗之行者多修此法門。
(四)其他之往生信仰,如:信奉藥師如來者,得往生淨琉璃世界;信奉觀音菩薩者,得生補陀落迦;信奉釋迦牟尼佛者,得生靈鹫山、無勝莊嚴國;信奉華嚴經者,往生華藏界等。然此類信仰極少見,故未形成思潮。
上記之極樂往生、兜率往生等二種思想,爲印度、中國、日本等地往生思想之兩大主流。極樂往生之思想,于叁論宗、天臺宗、華嚴宗、禅宗等,爲自力成道之方法。于淨土宗,則依教主彌陀之救度爲成佛之道,而稱他力信仰。兜率往生之思想爲法相宗所喜好,視之爲修道之方便法門。十方往生之思想,見于唐代道綽之安樂集、智顗之淨土十疑論等書,惟願生之事迹甚少。此外,善導之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卷上,有:難思議往生樂、雙林樹下往生樂、難思往生樂等說。[法華經卷六藥草喻品]
(術語)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于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于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爲對于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無量壽經下曰:“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觀無量壽經曰:“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 陳義孝編
淨土宗自往生彌陀淨土之行體相狀,二分爲如下四種:(一)念佛往生與諸行往生。(1)念佛往生者,謂由彌陀大悲願力之回向,信心發得,入于念佛叁昧,而往生極樂淨土。或一心稱念彌陀名號,或以定善、散善之回向而往生,而皆以念佛爲本。(2)諸行往生者,謂修諸善萬行,如孝養父母、敬事師長、布施、忍辱等而回向往生者。
(二)即便往生與當得往生。(1)即便往生者,平生發得叁心時,在穢身此土密得速證無生身之益,同時已列淨土聖衆莊嚴之數。(2)當得往生者,臨終受華臺來迎,往生報佛彌陀之淨土。
(叁)即往生與便往生。(1)以第十八願之機,往生彌陀之真報土,爲即往生。(2)以第十九、二十願之機,往生彌陀報中之化土。
(四)體失往生與不體失往生。(1)體失往生,謂穢體亡,方能往生。(2)不體失往生者,謂穢體不亡,平生聞信時,直接即得業事成辦,獲往生之益。[觀無量壽經、選擇本願念佛集卷上、教行信證化土卷之本]
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加以集錄而成之傳記。亦有雜載于高僧傳、靈異記、佛教故事集者。此外尚有往生者之專集。唐即迦才之淨土論卷下即載有僧俗男女二十余人之往生傳。日本平安中期源信著有往生要集;稍前,有慶滋保胤之日本往生極樂記,此書被認爲是日本最早之往生傳,其後各種往生傳之著作紛紛問世。一般高僧傳大都以僧人爲中心;而往生傳則針對高僧傳,備載僧俗男女之往生記錄。茲將現存之往生傳,列表如下。(參閱“淨土往生傳”4688)
凡叁卷。明代袾宏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本書集錄我國與印度往生西方者,計分九類:(一)沙門往生類,東晉慧遠至明代寶珠,凡九十八人。(二)王臣往生類,烏苌國王至張無盡丞相,凡叁十二人。(叁)處士往生類,周續之至華居士,凡二十八人。(四)尼僧往生類,尼大明至尼法藏,凡五人。(五)婦女往生類,隋皇後至許氏婦,凡叁十二人。(六)惡人往生類,張善和至金奭,凡八人。(七)畜生往生類。(八)諸聖同歸類。(九)生存感應類。另有續錄附于畜生往生類之後,舉出僧明本至吳居士,凡二十人。其中,諸聖同歸類舉出觀無量壽經之擇生極樂、無量壽經之往生無數等;生存感應類則舉出鬼不敢啖、夫婦見佛、卻鬼不現、薦拔亡靈、睡寢得安、病目重明等現世利益。並于附錄普勸必修淨土,最後舉出念佛十種功德。
(書名)叁卷,明雲棲袾宏輯。分九類。集錄往生人之事迹者。
于日本,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而舉行之講習會。據私聚百因緣集卷八所述,此會爲日人永觀于十一世紀晚期所創設。曆經數百年,日人信仰者甚多。男女老少貴賤皆契機,月月結會,時時勤修。集會時,或奏伎樂,或唱伽陀(梵ga^tha^ ,偈),並設供具、備香花等。信衆臨終頗有顯瑞相者。
(行事)念阿彌陀佛而願往生極樂之人之佛事也。
(一)全一卷。梵名Sukha^vati^ -vyu^hopades/a 。世親(梵Vasubandhu )造,北魏菩提流支譯。全稱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又稱淨土論、往生淨土論、無量壽經論、無量壽優波提舍經論、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本論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贊歎極樂淨土之莊嚴,闡說修習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等五念門,勸往生西方。謂修習五念門可得種種成就,並次第得近門、大會衆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等五種功德;前四種功德爲入功德,能入于蓮華藏世界,自受法樂;園林遊戲地門則爲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煩惱,遊戲神通至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本論爲唯一印度撰述之淨土論部,淨土宗特重之,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叁部經合稱叁
經一論,爲正所依之經論。其論述頗爲深妙,大旨與攝大乘論(無著造)十八圓淨之說一致。北魏昙鸾著有往生論注二卷。又日本正倉院聖護藏中藏有本論之古寫本,與現行本略有出入。[曆代叁寶紀卷九、大唐內典錄卷四、開元釋教錄卷六]
(二)凡叁卷。唐代迦才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內容評定極樂淨土之報化與往生之機品,舉理證及實例論述凡夫往生之可能。共分九章,即:定土體性、定往生人、定往生因、出道理、引聖教爲證、引現得往生人相貌、將西方兜率相對校量優劣、明教興時節、教人欣厭勸進其心等。迦才博采諸經、論、釋等之文句,闡明他力易行之法門。
(書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之異名。又名淨土論。
爲“正覺門”之對稱。正覺門,指彌陀之正覺;往生門,則指衆生往生之因果。阿彌陀佛于過去世未成佛時,曾立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故衆生皆往生,彼始成正覺。衆生之往生乃依阿彌陀佛之正覺所成,故彌陀之正覺與衆生之 往生?乃 一 體之兩面 ,關系密切,不能截然區分。
謂命終之後,帶著宿業,往生他道。業,即吾人之身、語、意等一切之身心活動,具有力量可影響未來。往生,即死此生彼之意。就廣義可言,通指受生叁界六道及諸佛淨土,然主要指受生極樂。吾人漂流于六道輪回中,一生所造之善惡業爲數甚多,有生天業、做人業,或墮叁惡道業。然命終後僅能受一種果報;依佛法揭示,凡所作業都可能感果,但非一定感果,須視時節因緣而定。若一生中造叁種業,卻不能同時生叁道;若生一道,其他二道之業即爲其所帶,然因緣條件不足,故無潤生之可能。此種往生即稱帶業往生。
修念佛法門者,若因緣條件具足,于命終時,得往生淨土,其宿昔所造之惡業、不淨業,無法現行,此即所謂帶業往生。一般凡夫,由于真智慧未現前,即使得以往生,亦僅能帶業往生,而帶去之業力亦因“緣”不具足而無感果之可能,此即屬于“非擇滅”。反之,若爲大智慧之聖者,因已斷離煩惱系縛,證得真谛,永不再受輪回,故其感生死苦果之業力亦已消滅,此即屬于“擇滅”,系聖道所得。
往生彌勒菩薩之淨土兜率天。又作兜率上生。兜率天有內、外兩院,彌勒菩薩常在內院說法,外院爲天衆欲樂處,不易聞法。在印度古代,兜率往生之信仰頗爲盛行,故高僧大德發願往生彌勒淨土,並蒙彌勒菩薩化度之記載極多。據巴利文大史(Maha^vam!sa, xxxii)所載,西元前二世紀頃統治錫蘭之木杈伽摩尼王( Dut!t!haga^mani^),于臨命終時,自某長老聞說彌勒菩薩及其居處之事,未久,王即蒙彌勒自兜率天乘車來迎,生彼天中。另據出叁藏記集卷十記載,婆須蜜、彌妒路刀利、僧伽羅刹皆升于兜率天,其中婆須蜜繼彌勒之後作佛,號師子如來,彌妒路刀利號光炎如來,僧伽羅刹號柔仁佛。又據婆薮槃豆法師傳、大唐西域記卷五等所載,無著、世親、師子覺等亦獲往生或發願往生兜率淨土,其中無著且于彼天中,向彌勒咨禀大乘經之要義。此外,其他類似之記載不勝枚舉。
于我國,自東晉以來即盛行兜率往生之信仰。據梁高僧傳卷五、名僧傳抄道安傳、僧輔傳、昙戒傳、道汪傳、僧印傳、法盛傳等所載,道安及其弟子法遇等八人于生前立誓往生兜率,後果感得異僧與兜率天之伎樂現身來迎。其後,僧輔、昙戒、道汪、僧印、法盛等諸師,亦皆效法道安往生兜率之事,先後發願往生彼天。另據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十、法苑珠林卷十六贊歎部,及宋高僧傳卷四窺基傳、卷十四道宣傳等載,玄奘及弟子窺基、四分律宗之祖道宣等高僧,皆以往生兜率爲臨終大願,玄奘且作“贊彌勒四禮文”,窺基撰彌勒上生經疏等,以倡導兜率往生之信仰。此外,續高僧傳卷八、卷十二、法苑珠林卷十六等亦皆詳舉有關僧俗發願往生兜率之記載。于近代,如太虛大師、虛雲和尚、慈航菩薩等一代高僧,皆發願往生彌勒淨土之內院。日本方面,最早有關彌勒信仰之記載爲欽明天皇十叁年(551),自百濟請得一尊彌勒石像,並營建佛殿以供奉禮拜,其後兜率信仰漸盛,發願往生者極多,如高僧空海( 774~835)即其中著名之例。
于法相瑜伽派中,彌勒被敬奉爲開祖,故法相諸師願求兜率往生者甚多,且自無著于所著“攝大乘論”中判示凡夫之往生極樂是爲“別時意”以來,此一信仰尤爲熾盛。所謂別時意,即重新闡釋觀無量壽經有關“念誦佛名能即時往生西方”之說,而謂念誦佛名僅爲往生西方之遠因,實系爲使衆生舍離怠惰之方便說法而已。此項說法影響印度與我國之彌陀信仰,一時往生西方之信仰漸呈現衰廢。因而吉藏、道綽、迦才等,遂比較兜率、極樂之優劣及往生難易,其中吉藏之觀無量壽經義疏立四義比較觀經、彌勒經之異同。道綽之安樂集卷上更以四義比較兜率、西方二處之優劣,謂:(一) 彌勒爲衆生轉不退法輪,聞法深信者雖可獲益,然耽著享樂而不信者亦甚多。又雖往生兜率,然此界屬叁界之內,故仍有退轉之虞;反之,往生西方者,不僅不退轉,以其無漏、出離叁界,故亦不退失。(二)往生兜率者之壽命僅有四千歲,命終不免退墮;而往生西方者,其壽命與彌陀相等齊,非算數所能量知。(叁)兜率之水鳥樹林僅系諸天之樂所生的緣;西方之水鳥樹林則能演說妙法,令往生者得證無生之境。B!就音樂而言,彌陀淨土之音樂勝于世間帝王及六天萬億倍,可知此非兜率所及。另外,懷感之釋淨土群疑論卷四、智俨之華嚴經孔目章卷四、迦才之淨土論卷下等,皆舉多義以詳論彌陀、彌勒兩淨土之優劣難易。
至于往生兜率天之因行階位,據彌勒上生經與窺基所撰之經疏記載,往生內院之行因有上、中、下叁品,細分之,每品又各有上、中、下叁品,共計九品。上品往生之修因有勤修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香花供養、叁昧正受、讀誦經典等六事,上品上生者修五事或六事之法,中生者修叁事或四事之法,下生者修一事或二事之法;中品往生有歡喜心、恭敬語、禮拜身等叁種行業,中品上生者具足叁種行,中生者修二種行,下生者修一種行;下品往生有忏悔、聞名稱、造形像、香供、花供、衣服供、缯蓋供、幢供、幡供、身恒禮拜、心口系念等十一種修因,忏悔爲下品叁生所共行,上生者悉行其余十行,中生者行造像、供養、禮拜,下生者行造像、供養。又往生兜率外院之因行有五戒、八戒、具足戒、精進、十善法等五種。[彌勒下生經、心地觀經卷叁、遊心安樂道、淨土十疑論、阿彌陀經疏鈔卷四、往生要集卷上末](參閱“兜率天”4385、“彌勒菩薩”6424)
(術語)謂以彌陀之願力自然往生于報土也。法爾爲自然及他力之義。
(術語)聖道門說即心成佛與即身成佛,淨土門說即得往生。言以信佛之因緣定直往生極樂也。而淨土門中亦有二解。淨土宗以爲異時之即,真宗以爲同時之即。異時者,來世往生極樂,于彼土住于不退轉之位也。同時者,信之一念時,現生住于正定聚不退轉之位也。無量壽經下曰:“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阿彌陀經曰:“是人終時,心不轉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謂以持戒之功德,往生極樂淨土。觀無量壽經舉出欲生極樂國土者,當修叁福,其中第二福爲(大一二·叁四一下):“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即解釋戒福之意。據日僧源空之觀無量壽經釋(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二所收)載,所謂受持叁皈,即皈依佛、法、僧,有翻邪叁皈、五戒叁皈、八戒叁皈、菩薩叁皈等,皆爲入道之初門。以此法回向,以爲往生之業。又具足衆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彌戒、菩薩之叁聚淨戒及十重四十八輕戒等類。不犯威儀者,有叁千威儀、八萬威儀。戒爲諸佛之源,行菩薩道之本。若志于往生,宜持此等諸戒,此即戒門往生。
又作叁輩生想、一九之生。修習淨土法門,上、中、下叁根皆得往生,依此叁根分爲九品。即:(一)上品上生,先發叁心,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次修叁業,即“慈心不殺,具諸戒律”、“讀誦大乘經典”、“修行六念”。此人精進勇猛,臨命終時,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二)上品中生,亦發叁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修行,唯能解了第一義谛,深信因果。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等無量大衆,持紫金臺,授手迎接。
(叁)上品下生,亦發叁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解義,唯信因果。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及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授手來迎。
(四)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惡。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其人見已,心大歡喜,見己身坐蓮花臺。
(五)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齋,或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此人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
(六)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至心信樂即得往生。
(七)下品上生,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誹謗方等經典,多造惡法,無有慚愧。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贊大乘十二部經題,除卻千劫極重惡業,複教令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除卻五十億劫生死重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來迎。
(八)下品中生,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臨命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爲贊阿彌陀佛十力威德,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地獄猛火化爲涼風,吹諸天華,華
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九)下品下生,或有衆生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
無阿彌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即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以上九品往生,淨影寺慧遠以之爲求生淨土者之九種觀法,善導則以之爲求生淨土之實踐方法,二者皆以九品爲凡夫。淨影以四地至六地之菩薩爲上品上生,初、二、叁地之菩薩爲上品中生,種性以上之菩薩爲上品下生,又以小乘前叁果之聖者爲中品上生,見道以前之內外二凡爲中品中生,見道以前之凡夫爲中品下生,而以始學大乘之人未辨階位,故依過之輕重分爲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天臺則以習種性(十住)以上之菩薩爲上品,外凡至十信爲中品,凡夫爲下品。有關九品往生之階位,諸家異說頗多。
由于往生有九種差別,故所生之淨土亦有九種(九品淨土),迎接往生者之蓮花臺亦有九種(九品蓮臺),來迎之阿彌陀佛有九種(九品彌陀),所結之手印亦有九種(九品印),往生者之念佛方法有九種(九品念佛)。日僧親鸾以爲九品淨土系方便化土,然與阿彌陀佛之真實報土並無二致。[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末(淨影寺慧遠)、觀無量壽佛經疏卷四、觀無量壽佛經疏(智顗)、觀無量壽經義疏(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