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7本字典中找到 12 條與「後得智」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後得智

  梵語pr!s!t!ha-labdha-jn~a^na。又作無分別後智、後得無分別智。無分別智之一。與“根本無分別智”(根本智)相對。即根本無分別智後所得之智。蓋此智乃根本智所引,能了達依他如幻之境,故稱如量智、權智、俗智。又根本智爲非能分別、非所分別,此智則爲所分別、能分別。于十波羅蜜中,與後之方便善巧等四波羅蜜相配。據無性攝大乘論釋卷八載,此智可別爲五種:(一)通達思擇,于真決定,于真現觀,故稱通達;由後得智思擇如是所得通達,即于中自內審察此事如是,故稱通達思擇。(二)隨念思擇,謂于後時隨念通達,念言“我曾通達是事”,故稱隨念思擇。(叁)安立思擇,謂從此出,如所通達爲他宣說,故稱安立思擇。(四)和合思擇,謂以總相觀緣一切法,由此觀故進趣轉依,或轉依已,重起此觀,故稱和合思擇。(五)如意思擇,謂智現前,隨所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變成金等,故稱如意思擇。又此智與斷道有關,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大叁○·六○六上):“後智思惟所緣故,令彼所斷(根本智斷),更不複起。又前智能進趣修道中出世斷道,第二智(後智)能進趣世、出世斷道,無有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八、佛地經論卷叁、成唯識論卷十]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後得智

  (術語)正冥符真如之智,離無分別之念故謂之無分別智,又曰根本智,後分別一切差別相之智,謂之分別智,又雲後得智。以是爲根本智後所得之智也。又俗智,如量智等。佛陀起大悲救衆生者,此後得智也。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十二曰:“根本智依非心非非心,後得智則依止心故。二智于境有異:根本智不取境以境智無異故,後得智取境以境智有異故;根本智不緣境如閉目,後得智緣境如開目。”同四曰:“如來本識永離一切解脫障及智障,此識或名無分別智,或名無分別後智。若于衆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緣一切無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應身。”

佛學常見辭彙 【3】後得智

  二智之一,境智無異,不起分別,名根本智,分別一切差別之相,慧照分明,即名後得智。 - 陳義孝編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4】後得智

依根本智而契悟真理,悟後所得的濟度衆生的智慧,稱後得智。根本智是離分別之念的智慧,由證得根本智後,再起分別一切差別之相的智慧,稱爲分別智,又稱後得智。見道位的菩薩,就是以此根本、後得二智,緣真俗二境。《攝大乘論釋》曰:“如來本識永離一切解脫障及智障,此識或名無分別智,或名無分別後智。若于衆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緣一切無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應身。” - 于淩波居士著

佛學大詞典 【5】後得智

  指菩薩行圓滿後所起之五種化他智慧。即:(一)通達智,欲見之境得以自在得知之智。(二)隨念智,于前觀心中了知諸法實相,雖出觀後亦得憶持不忘之智。  (叁)安立智,在了知之諸法境界,能立正教使他人修行之智。(四)和合智,以已得之智慧,觀察諸法和合之境,轉一切煩惱爲菩提之智。(五)如意智,于自己所欲之一切事,能得自在隨意之智。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後得智

  (名數)菩薩之行滿足後所起之化他智慧也:一、通達智,欲見之境界自在得之智也。二、隨念智,憶念在觀心中了知諸法之相,出觀後亦得不忘之智也。叁、安立智,在了知之諸境界,能立正教使他人修行之智也。四、和合智,由得了之智慧,觀察一切諸法和合之境界,轉一切煩惱而爲菩提之智也。五、如意智,自己所欲之一切事得自在之智也。

叁藏法數 【7】後得智

  [出攝大乘論釋]  後得智者。菩薩行滿化他之智也。謂菩薩起行度生。分別顯示。擊能覺了通達諸法。憶持不失。立正教。令他修行。觀一切法。隨緣和合。隨意所欲。無不滿足。故有五種之別也。一通達通達者。謂菩薩由此後得智。而能于觀心中所知所見境界一切諸法。皆悉無礙也。二隨念隨念者。亦名憶持。謂菩薩由後得智。于前觀心中。通達諸法境界之相。出觀之後。皆能隨念億持不失也。叁安立安立亦名成立。謂菩薩由後得智。于所通達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四和合和合亦名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次第統編 【8】後得智

  攝大乘論釋雲五後得智:後得智者,菩薩行滿化他之智也。謂菩薩起行度生,分別顯示,而能覺了通達諸法,憶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觀一切法,隨緣和合,隨意所欲,無不滿足,故有五種之別也。
  一、通達  通達者,謂菩薩由此後得智,而能于觀心中,所知所見境界,一切諸法,皆悉無礙也。
  二、隨念  隨念者,亦名憶持,謂菩薩由後得智,于前觀心中,通達諸法境界之相,出觀之後,皆能隨念憶持不失也。
  叁、安立  安立亦名成立,謂菩薩由後得智,于所通達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
  四、和合  和合亦名相雜。謂菩薩由後得智,于先所緣一切諸法,和合相雜境界,而能觀察照了,由此觀察,即得轉一切煩惱而依菩提也。
  五、如意  如意者,謂菩薩由後得智,既得轉煩惱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隨意,如轉大地作黃金是也。 - 明·楊卓

法相辭典 【9】後得智相見俱有

  成唯識論九卷十頁雲:諸後得智、有二分耶?有義、俱無。離二取故。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此智品有分別故。聖智皆能親照境故。不執著故;說離二取。有義、此智二分俱有。說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見真實真如性故。又說此智分別諸法自共相等,觀諸有情根性差別,而爲說故。又說此智,現身土等,爲諸有情,說正法故。若不變現似色聲等;甯有現身說法等事。轉色蘊依,不現色者;轉四蘊依,應無受等。又若此智,不變似境;離自體法,應非所緣。緣色等時,應緣聲等。又緣無法等,應無所緣緣。彼體非實,無緣用故。由斯後智,二分俱有。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後得智是世間出世間

  世親釋六卷十四頁雲:後得卽是能成立智;此不應說唯是世間。由于世間未積習故。亦不應說唯出世間。由隨世間而現前故。由是因緣,不可定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1】根本智與後得智譬喩差別

  世親釋八卷二十頁雲:次當顯示根本後得譬喩差別。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卽彼複開目;後得智亦爾。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于中現色像,後得智亦爾。初頌顯示二智差別,其相可知。如虛空者:譬如虛空、周遍無染,非能分別,非所分別;如是根本無分別智、應知亦爾。遍一切法一味空性,故名周遍。一切諸法、所不能染;故名無染。自無分別,是故說名非能分別。亦不爲他分別行相,是故說名非所分別。如是應知無分別智,譬如虛空。現色像者:譬如空中所現色像,是可分別;如是後得無分別智、應知亦爾。是所分別,亦能分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2】根本智後得智所斷隨眠差別

  成唯識論十卷四頁雲:有義、根本無分別智,親證二空所顯真理,無境相故,能斷隨眠。後得不然。故非斷道。有義、後得無分別智,雖不親證二空真理,無力能斷迷理隨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現前,無倒證故;亦能永斷迷事隨眠。故瑜伽說:修道位中,有出世斷道,世出世斷道。無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是曾習故。相執引故。由斯理趣,諸見所斷及修所斷迷理隨眠,唯有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理故;能正斷彼。余修所斷迷事隨眠,根本後得,俱能正斷。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