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得度。道,指叁乘各斷惑證理之智慧;得道,即叁乘行戒、定、慧而證得道果。亦即得無漏之聖道,或菩薩之無生法忍、無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與“成佛”一詞並用,而稱“成佛得道”。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謂入此法位,不複墮凡夫之數,稱爲得道人,一切世間事欲壞其心,然不能令其動,閉叁惡趣門,入諸菩薩數中。
得道之因緣有多種,據大智度論卷叁十四所說,或依佛說法得道,或遇佛放無量光明得道,或由佛遍身毛孔散發出衆妙香,使衆生聞之而得道等,概皆依衆生因緣不同而得道方式有別。又得道必依欲界之身,故于叁界之中,欲界衆生自然印有得道之因緣;無色界以無身之故,不得聽聞正法;色界之衆生執著勝定之樂,無苦受,無厭心,故亦難得道。[中阿含卷二十九請請經、大智度論卷叁、卷八、俱舍論卷二十四、雜阿毗昙心論卷五]
(術語)叁乘各斷惑證理之智慧,名爲道,行叁學而發此智雲得道。法華經方便品曰:“修行得道。”
獲得道果。 - 陳義孝編
叁乘各斷惑證理之智慧,名爲道,行叁學而發此智雲得道。 - 于淩波居士著
如退有叁種中說。 - 朱芾煌
(術語)成佛,即得道也。
指依音聲而得道。聲,爲耳根之對象,屬六塵(六境)之一,故又作聲塵。即聽聞佛、菩薩說法,乃至歌呗等音聲,由此證入佛道。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載有觀世音菩薩之音聲圓通(大一九·一叁○下):“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叁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故知觀音大士以娑婆世界之衆生耳根偏利,音聲得道最易,故以聲塵爲教體,化導娑婆之衆生。
天臺宗以聲塵得道爲論題,認爲一般初學佛者以聲塵因緣爲限。日本以贊呗、念佛號及歌舞音曲等之供養稱爲聲佛事,即由此義而來。[法華經玄義卷六下、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一、起信論疏筆削記卷叁、首楞嚴經義海卷十八、宋高僧傳卷叁十](參閱“聲佛事”6495)
(術語)觀音之圓通也。楞嚴經,佛對二十五聖,各問圓通門,觀音最後答以音聲圓通。經六曰:“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聲,欲取叁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是觀音自說聞佛所說聲塵之說法而圓通得道也。後文殊判諸聖之圓通,以之爲圓通至極。是佛之教體,雖涉六塵,而如娑婆世界之衆生,爲耳根最利之衆生,佛以聲塵爲教體,八萬之法藏是也。故觀音亦以聲爲圓通之至法。是爲最適娑婆世界之機根者,故文殊特贊稱之。
瑜伽二十卷二十叁頁雲:雲何修習如所得道?謂彼如是所生廣大無罪歡喜,溉灌其心;爲趣究竟,于現法中,心極思慕。彼由如是心生思慕,出離樂欲,數數現行。謂我何當能具足住如是聖處,如阿羅漢所具足住。如是欲樂生已;發勤精進,無間常委于叁十七菩提分法,方便勤修。又彼如是勤精進故;不與在家出家衆相雜住。習近邊際諸坐臥具,心樂遠離。又彼如是發生欲樂,發勤精進,樂遠離已;不生喜足。謂于少分殊勝所證,心無喜足。于諸善法轉上轉勝轉微妙處,希求而住。由此四法,攝受修道,極善攝受。卽此四種修道爲依,如先所說諸歡喜事所生歡喜,彼于爾時,修得圓滿。最極損減方便道理,煩惱斷故;獲得殊勝所證法故;亦令喜悅修得圓滿。又修所斷惑品粗重,已遠離故;獲得輕安。輕安故生身心清涼,極所攝受。如是二種,修得圓滿。又此有學金剛喩定,到究竟故;修得圓滿。是名修習如是得道。又此修習如所得道義,廣說應知。謂四種法爲依止故;能令五法修習圓滿。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 朱芾煌
全一卷。又作錫杖經、得道梯橙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冊。譯于東晉,譯者不詳。本經內容爲佛陀告示諸比丘皆應受持錫杖,其理由爲錫杖可彰顯聖智之意,故稱智杖;錫杖亦爲行功德之本,故稱德杖。此既爲聖人、賢士之表征,亦爲趣向道法之標幟。其次列記持杖威儀之二十五事。
(經名)一卷,失譯。錫杖爲得道梯橙之意,此所說與律製之錫杖異。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此與律製錫杖迥異,已于毗尼集要杖法中略辯之。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