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32 条与“心相”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20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佛学大词典 【1】心相

  (一)指心之相状。有心内相与心外相之别。心之本性清净平等,称为心内相。心随诸缘而生种种对境,称为心外相。[维摩经卷中]

  (二)心之本来面目。[维摩经卷中]

  (三)心之行相。即指见分。[圆觉经]

  (四)肉团心。即心脏之形状。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心相

  (术语)心之行相。即见分也。又为肉团心。即心脏之相貌。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者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往生要集十本曰:“如来心相如红莲华。”

佛学常见辞汇 【3】心相

  1.心的行相。2.心脏的相貌。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4】心相

瑜伽七十七卷三页云:云何心相?善男子!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所缘。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5】心相

  瑜伽十一卷二十页云:云何自心相?谓有苾刍、先为烦恼染污心故;便于自心极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无染污。由此方便,心处沉等;由此方便,不处沉等。言沈等者,谓沉等四。乃至令心碍着之相。或复于彼被染污心。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6】二种心相

  谓心之内外二相。(一)心内相者,心之本性清净平等之相。(二)心外相者,心随诸缘而生种种对境之相。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7】二种心相

  (名数)一、心内相,心之本性清净平等也。二、心外相,心随诸缘生种种之对境也。

三藏法数 【8】二种心相

  [出占察经]  一心内相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障无碍。微密难见。遍一切处。是名心内相。二心外相谓心随有所念。种种境界皆悉现前。是名心外相。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 【9】二种心相

  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是指心的本性,清净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随诸缘,而生种种的对境。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10】取自心相

  瑜伽九十七卷二十五页云:复次有诸苾刍,于诸念住,勤修加行,毗钵舍那以为依止,于奢摩他,乐修观行。彼卽应于内奢摩他所摄自心,取如是相。谓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所摄受心,为奢摩他所治身心惛沉下劣之所恼乱。复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所摄受心,不为彼法之所恼乱。若彼苾刍,不取如是自心相貌,但自了知此随烦恼染污心已;便于外缘取净妙相。由是为因,虽能暂时除遣现在现前随惑;然于后时,若复如前摄心内聚;还为如是随惑所恼,不得静定。如先不取自心相故,由是因缘,为随烦恼,数数扰乱。又不能得所欣求义。复为忧愁之所损恼。又经长时,不能获得内心寂止。不能获得依奢摩他毗钵舍那为先,清净增上第一正念正知。由不获得内心寂止故;不能得四增上心现法乐住。由不获得增上第一正念正智故;不能得先所未得无上安隐究竟涅盘。与上相违,应知卽是一切白品。乃至获得先所未得无上安隐究竟涅盘。 - 朱芾煌

阿含辞典 【11】取自心相

抓住(把握住)自己修定或修观的所缘(专注的对象)。 - 庄春江居士编

法相辞典 【12】心相应法

品类足论六卷四页云:心相应法云何?谓心所法。此复云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13】心相应行

  指一切之心所法。心所法与心王同时起作用,故称心(王)相应;以其系有为法,故称行。[尊婆须蜜集论卷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4】心相应行

  (术语)谓一切之心所法也。是与心王相应俱起,故曰心相应。是有为法,故曰行。

佛学常见辞汇 【15】心相应行

  与心王相应而起行之法,即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 陈义孝编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6】心相应行

心所有法的异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分为六位,它与心王相应俱起,从属于心,故曰心相应行。称为行者,以其是有为法,变动不居,故曰行。 - 于凌波居士著

佛学大词典 【17】心相

  佛教中“心印”,原指佛心印,系语言文字所无法表达之佛陀自内证之心地。昔时,佛陀于灵山会上,手拈一花,于八万大众之中,唯有摩诃迦叶一人独会其意,乃破颜微笑。此一“拈花微笑”之故事乃成为师徒之间两相契合之典型代表;于禅宗,历代祖师之相传亦多强调超越语言文字之教外别传,此种师徒相契、以心传心之情形,称为传心印、心印,后亦称心心相印。然今所用“心心相印”一语,仅系套用佛家“心印”二字,讹转其意为男女情意相投、心灵彼此感通。[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传法正宗记卷一、联灯会要卷一]

俗语佛源 【18】心相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以此佛的心直印于众生之心,谓之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意在开示迷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祖庭事苑》卷八:“心印者,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卷上:“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金石萃编·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后多用以指彼此思想感情完全投合,如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五五首:“路隔千里,不约而同,真可谓文章有神,心心相印矣。”又指彼此会意,如《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抚台看了,彼此心心相印,断无驳回之理。”(禹振声)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