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47 條與「忏悔」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26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佛學大詞典 【1】忏悔

  謂悔謝罪過以請求諒解。忏,爲梵語ks!ama(忏摩)之略譯,乃“忍”之義,即請求他人忍罪;悔,爲追悔、悔過之義,即追悔過去之罪,而于佛、菩薩、師長、大衆面前告白道歉;期達滅罪之目的。據義淨所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之注謂,忏與悔具有不同之意義,忏,是請求原諒(輕微);悔,是梵語a^patti-pratides/ana(阿缽底缽喇底提舍那)之譯,即自申罪狀(說罪)之義(嚴重)。此外亦有異說,然概以義淨之說爲正確。

  原始佛教教團中,當比丘犯罪時,釋尊爲令其行忏悔或悔過,定期每半月行布薩,並定夏安居之最終日爲自恣日。複次,戒律條文中亦舉有波逸提(忏悔罪)、提舍尼(悔過罪),由此可見忏悔在佛教教團中之重要性。依四分律羯磨疏卷四忏六聚法篇載,忏悔須具足五緣,即:(一)迎請十方之佛菩薩,(二)誦經咒,(叁)自白罪名,(四)立誓,(五)明證教理。另據圓覺經略疏鈔卷十二載,小乘之忏悔須具五法:(一)偏袒右肩,便于執侍作務之義。(二)右膝著地,顯奮勉懇切之義。(叁)合掌,表誠心不亂。(四)述罪名,說僧殘、波逸提等罪,發露而不覆藏。(五)禮足,表卑下至敬之禮。大乘之忏悔則采用莊嚴道場、地塗香泥、設壇等方法。其他,亦有不依律之規製,采行禮拜、誦經或觀佛菩薩之相好等;或念實相之理以行忏悔等。

  忏悔之方法與性質有多種分類:(一)二種忏悔,據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載,忏悔有製教忏與化教忏二種。(1)犯戒律之罪須行製教(戒律教)之忏悔,僅限于出家之五衆、小乘、現行犯等。(2)犯業道之罪須行化教(經論之教)之忏悔,此則共通于所有者。製教之忏悔複分爲叁種:(1)衆法忏,對四人以上之僧衆行忏悔。(2)對首忏,對師家一人行忏悔。(3)心念忏,直對本尊行忏悔。又據摩诃止觀卷二上載,忏悔分爲事忏與理忏。藉禮拜、贊歎、誦經等行爲所行之忏悔,稱爲事忏,又稱隨事分別忏悔,一般之忏悔均屬此類;觀實相之理以達滅罪之忏悔,稱爲理忏,又稱觀察實相忏悔。

  (二)叁種忏悔,出自金光明經文句記卷叁,略稱叁忏。即:(1)作法忏悔,略稱作法忏。依律之作法而行忏悔。(2)取相忏悔,略稱取相忏,又作觀相忏悔。即觀想佛之相好等,以爲除罪之忏悔。以上兩忏均屬事忏。(3)無生忏悔,略作無生忏。觀實相之理,念罪體無生之忏悔。此屬理忏。

  (叁)五種忏悔,據觀普賢菩薩經載,在家者之忏悔法有:(1)不謗叁寶,乃至修六念。  (2)孝養父母,恭敬師長。(3)以正法治國,端正人心。(4)六齋日不殺生。(5)信因果,信一實道,信佛不滅。

  (四)六根忏悔,即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罪障。又稱法華忏法。爲天臺宗重要之法儀,系依智顗所著法華叁昧忏法一卷而行。

  此外,往生禮贊一書中列舉廣、要、略之忏悔法。(一)要忏悔,即唱頌:南無忏悔十方佛,願滅一切諸罪狀,乃至仰願神光蒙授手,乘佛本願生彼國等十句偈,以行忏悔。(二)略忏悔,修行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等五悔。(叁)廣忏悔,廣于佛、法、僧叁寶及同修大衆之前忏悔過去或現在之罪業;並列有廣忏悔之文。然一般皆唱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所說(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之偈文,稱爲略忏悔。

  同書又將忏悔之相分爲叁品:(一)從身體之毛孔與眼出血者,稱爲上品忏悔。(二)從毛孔出熱汁,從眼出血者,稱爲中品忏悔。(叁)全身微熱而眼出淚者,稱爲下品忏悔。複次,若忏悔之心一起,立即不取造罪之念者是爲上品,隔時不取念者爲中品,而隔日不取念者則爲下品。以上稱爲念時日叁忏悔。

  另于般舟贊一書中,以唱誦阿彌陀佛之名號爲忏悔。又齋戒行禮以修忏悔,期望獲得諸佛菩薩降福加持者,稱爲忏禮。[雜阿含經卷四十、大寶積經卷四十、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心地觀經卷一、卷叁、四分律卷叁十七、五分律卷十、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叁、卷二十六、法苑珠林卷八十六、慈悲水忏法卷上、慧苑音義卷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忏悔

  (術語)止觀七曰:“忏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然忏爲梵語忏摩K&sdotblw;amayati之略,而非漢語,故臺宗之子弟不取之。四明之金光明經文句記叁曰:“忏悔二字,乃雙舉二音。梵語忏摩,華言悔過。”悔過之譯,不葉本義。忏摩者請他忍恕之義也。又謂發露已犯罪,則梵語提舍那矣Deśayati或Deśanakaran&imacron;y&amacron;,譯曰說罪也。玄應音義十四曰:“忏悔,此言訛略也。書無忏字,正言叉摩,此雲忍。謂容恕我罪也。”南山戒疏一下曰:“忏悔,悔是此土之言,忏是西方略語,如梵本言忏摩也。忏字非蒼雅所陳,近俗相傳故耳。”寄歸傳二曰:“舊雲忏悔,非關說罪,何者?忏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悔乃東夏之字,追悔爲目,忏之與忍,回不相幹。(中略)恐懷後滯,就他致謝。即說忏摩之言,必若自己陳罪,乃雲提舍耶矣。”有部毗奈耶十五注曰:“言忏摩者,此方正譯當乞容恕,容忍致謝義也。若觸誤前人,欲乞歡喜者,皆雲忏摩。無問大小,鹹同此說。若悔罪者,本雲阿缽底提舍那&Amacron;pattideśan&amacron;,阿缽底是罪,提舍那是說,應言說罪。雲忏悔者,忏是西音,悔是東語。不當請恕,複非說罪,誠無由致。”慧苑音義下曰:“忏悔謂忏摩,此雲請忍,謂請前人忍受我悔罪。”

佛學常見辭彙 【3】忏悔

  忏是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悔是知錯以後不會再作。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 【4】忏悔

  對自己的過錯或罪惡進行反省並決心改正,謂之忏悔,這是一個梵漢並舉的詞。忏,是梵語Ksama  (忏摩)的省音,意爲悔過。忏悔原爲僧團每半個月舉行一次的誦戒儀式。在儀式上,讓犯戒者披露自己的過失。南朝梁·蕭子良《淨住子·滌除叁業門》說:“忏悔之法,當先潔其心、靜其慮、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肅其容,內懷慚愧,鄙恥外發。”指出忏悔時必須至誠懇切。忏悔有一定的程式,往往都要念長短不等的“忏悔文”。中國的忏法始于梁武帝的“慈悲道場忏法”,後又有“觀音忏”、“法華忏”、“金光明忏”等。有注重程式的“事件忏”,也有注重谛觀的“理忏”。忏悔可以拔除罪苦。如《心地觀經》卷一謂經:“發露忏悔,罪即消除。”(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佛學次第統編 【5】忏悔

  忏悔二字,乃梵漢雙舉之詞,梵語忏摩,華言悔過,言忏者乃忏摩之略,言悔乃悔過之意也。總之忏摩原意,乃請他忍恕之義。悔過者,則又自行悔罪之意也。止觀曰:“忏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是又就去來言之矣。
  忏悔爲天臺所立五悔之一,洗除已造之罪之唯一要法也。心地觀經曰:“若覆罪者,罪即增長,發露忏悔,罪即消除。”業報差別經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普賢行願品曰:“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 明·楊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忏悔

  (經名)金光明經一曰:“忏悔品。”金光明最勝王經二曰:“夢見金鼓忏悔品。”妙幢菩薩,夢金鼓出大音聲而說忏悔之偈頌。次日述之于佛前。

佛學大詞典 【7】忏悔

  指忏悔滅罪時所誦唱之文。有長短多種,其中,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中之(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一偈(稱爲略忏悔)最負盛名,爲今一般佛教修行者所熟習。又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亦爲現今法會重要行法之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忏悔

  (雜語)普賢行願品曰:“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此文謂之忏悔文。

佛學大詞典 【9】忏悔

  于修行忏法前,先修七日之加行法(預備法),于該法終了始正式行忏法,即稱爲正忏悔。又忏法,系依諸經教說而于佛菩薩前忏悔所犯之過非。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忏悔

  (修法)忏法之式有七日之加行法,其終正作行事,曰正忏悔。

佛學常見辭彙 【11】不通忏悔

  不能夠忏悔。 - 陳義孝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2】忏悔功德

  (術語)忏悔罪爲天臺所立五悔之一,洗除已造之罪之唯一要法也。心地觀經一曰:“若覆罪者,罪即增長,發露忏悔罪即消除。”業報差別經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四分律毗尼增一法曰:“佛告比丘言:汝自忏悔,于我法中能至誠如法忏悔者,便得增長。汝忏悔應生厭離心,汝比丘至誠如法忏悔,我爲受之。”

佛學常見辭彙 【13】忏悔功德

  天臺所立五悔之一。 - 陳義孝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忏悔五法

  (儀式)比丘忏悔罪時行五種之方式。著袈裟,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禮大比丘足。說所犯之罪名。

叁藏法數 【15】忏悔五法

  [出圓覺略疏鈔]  忏。梵語具雲忏摩。華言悔過。今雲忏悔者。華梵兼稱也。謂比丘有罪。須請大比丘爲證。具此五法而行忏悔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大比丘。即上座也。)一袒右肩謂行忏悔時。須著袈裟。當袒右肩。以便執侍作務使令也。二右膝著地謂行忏悔時。當右膝著地。以顯翹勤懇切之誠也。叁合掌謂行忏悔時。須合掌當胸。以表誠心之不亂也。四禮足謂行忏悔時。當頂禮大比丘足。以見卑下至敬之禮也。五說罪名謂行忏悔時。當說自身所犯罪名。或得僧殘罪。或波逸提罪之類。對衆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次第統編 【16】忏悔五法

  比丘忏悔罪時,行五種之方式,著袈裟、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禮大比丘足,說所犯之罪名。 - 明·楊卓

佛學大詞典 【17】二種忏悔

  謂理忏與事忏。(一)理忏者,觀諸法實相萬法皆空之理,以罪惡乃妄心所造,而妄心無體,罪惡是空,因以滅除衆罪。(二)事忏者,以禮佛誦經等事相上之作法發露忏悔罪過。又理忏乃忏煩惱道,事忏忏苦道、業道。[心地觀經卷叁、摩诃止觀卷二]

叁藏法數 【18】二種忏悔

  [出補助儀並天臺四教儀]  梵語忏摩。華言悔過。華梵兼舉。故名忏悔。又忏名修來。悔名改往。謂修未來之善果。改已往之惡因也。一事忏悔事即事儀。謂身則禮拜瞻敬。口則稱唱贊誦。意則存想聖容。叁業殷勤。求哀忏悔過去見在所作罪業。一依事儀。是名事忏悔。二理忏悔理即理性。謂過現所作一切罪業。皆從心起。若了自心本性空寂。則一切罪相。亦皆空寂。是名理忏悔。 - 明·一如等 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