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依诸经之说而忏悔罪过之仪则。又作忏仪。依准此类仪则而修之,称为修忏。盖忏悔原是将自己生活上所犯之过失,于一特定日在僧团众僧前告白,表忏悔之意。后渐包含人类精神整体之六根忏悔,与身、口、意之三业忏悔两类。
忏法之类别,据道宣之四分律羯磨疏卷一,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二种。制教忏又分为众法忏、对首忏、心念忏等三种。另据智顗之摩诃止观卷二上、金光明文句卷三载,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两种;又作法忏悔、取相忏悔、无生忏悔等三种,称为三种忏法,前二者属于事忏,后者属于理忏。此外,于佛前举行忏悔仪式前,须先行礼赞,称为礼忏仪;忏悔后再行发愿回向,称为忏愿仪,至此即完成忏悔仪式。
我国佛教中之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自南朝梁代以来,采用大乘经典中忏悔与礼赞内容而成之忏法,以种种形式流行,从而产生许多礼赞文及忏悔文。据广弘明集卷二十八悔罪篇之记载,计有梁简文帝之涅槃忏启、六根忏文、悔高慢文,沈约之忏悔文,梁武帝之慈悲道场忏(俗称梁皇宝忏)、金刚般若忏文、摩诃般若忏文、陈江总文之群臣请陈武帝忏文、陈宣帝之胜天王般若忏文、陈文帝之妙法莲华经忏文、金光明忏文、大通方广忏文、虚空藏菩萨忏文、方等陀罗尼斋忏文、药师斋忏文、沙罗斋忏文、无碍舍身会忏文等。
诸忏法所依据之经典,有涅槃经、般若经、法华经、金光明经等之不同,所供奉之本尊亦随之而异。其后复有根据圆觉经、药师经、地藏经等而修之忏仪,又有咒术色彩浓厚之水忏法,及与星宿有关之炽盛光法。此外,杂有道教思想之占察忏法、塔忏法等亦渐兴盛。
隋、唐之间,佛教宗派渐起,各派依所宗经典撰成种种忏悔行法,如天台宗大师智顗撰法华三昧忏仪、请观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方等忏法、方等三昧行法;三阶教有信行撰七阶佛名;净土宗有善导撰净土法事赞、法照撰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华严宗有宗密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一行撰华严忏法;密宗有不空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此外,知玄抄录宗密之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述作慈悲水忏法,至今犹流行;智升更集成“集诸经礼忏仪”,为各种忏法仪则最早之综合刊本。
宋代为忏法之全盛时代,当时天台巨匠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东湖志磐等,皆继承智顗之遗法,认为礼忏乃修习止观之重要行法,故专务忏仪。其中,知礼尝修法华忏法、光明忏法、弥陀忏法、请观音忏法、大悲忏法等数十遍不等,著有金光明最胜忏仪、大悲忏仪、修忏要旨;遵式又称慈云忏主,撰有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志磐撰水陆道场仪轨,盛行于世。又元照撰有兰盆献供仪,亦为忏法之一。
金代之王子成汇集净土因缘,编成礼念弥陀道场忏法,略称弥陀忏法,重刊于元代至顺三年(1332),遂广行于世。明太祖屡建法会于南京蒋山,超度元代末年死于战乱之亡灵。其后忏法广为流行,举行忏法仪式遂成为僧侣重要行事之一。至明代末年,云栖袾宏广作忏法,重订水陆道场仪轨,修订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并撰施食补注(即近代流行之“水陆”与“焰口”)。影响所及,又有许多忏法出现,如受登撰准提三昧行法、药师三昧行法,智旭撰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即地藏忏法),禅修撰依楞严究竟事忏(略称楞严忏法),如惺撰得遇龙华修证仪(略称龙华忏仪)。至清代,夏道人编集准提焚修悉地忏悔玄文(略称准提忏法),又有撰者不详之消灾延寿药师忏法、慈悲地藏菩萨忏法,及继僧撰舍利忏法,弘赞编集供诸天科仪,建基所辑录之金刚经科仪宝卷,智证辑录之水忏法随闻录,西宗集注之水忏法科注等。
近世通行之忏法有梁皇宝忏、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兹略述之:(一)梁皇宝忏,后世于灭罪、消灾、济度亡灵时,常延僧虔修此忏,为我国流传最久之忏法。(二)水忏,又称慈悲三昧水忏,唐代悟达国师知玄以三昧水洗疮而濯除累世冤业,为此忏法之典故。知玄依宗密所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辑成慈悲水忏法,令众生依此忏法至诚忏罪,以消释宿世冤业。(三)大悲忏,又称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系根据大悲咒而作之忏法,为现今一般流行最广之忏法。(四)药师忏,又称药师三昧行法,为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之忏法;凡消灾延寿之法事,多礼拜此忏。(五)净土忏,又称往生净土忏愿仪,系采用大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经等诸大乘经典而立之忏法,此忏法随净土信仰之流行而广行于民间。(六)地藏忏,又称慈悲地藏忏法,为较晚出之忏法;凡报亲恩或祈父母冥福之法事,多礼拜此忏。此外,另有金刚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千佛洪名宝忏等,亦为一般常行之忏法。
在日本,古时所行之忏法称为悔过,有药师悔过、吉祥悔过、阿弥陀悔过等多种。平安朝后,盛行法华忏法、阿弥陀忏法、佛名忏法、舍利忏法等,其中以法华忏法最为普遍。[释氏通鉴卷五、佛祖统纪卷八、卷十、卷二十五、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七、续高僧传卷十一、卷十七、弘赞法华传卷三、卷六、卷七、释氏稽古略卷二](参阅“忏悔”6772)
(术语)谓礼忏之仪制也。释氏通鉴谓梁武帝为妃郗氏阅大藏,制慈悲道场忏法。
拜忏的仪制,有慈悲忏法、水忏法、观音忏法、阿弥陀忏法、圆通忏法、法华忏法、方等忏法、金光明忏法、吉祥忏法等等。 - 陈义孝编
(堂塔)法华三昧堂之异名。法华忏法,即法华三昧之法也。
(杂名)释氏通鉴,傅大士告普建等曰:慎护三业,精勤六度,行悔忏法,免堕三涂。按法苑珠林忏悔篇有忏悔仪式,僧徒之礼十方佛,皆悔忏之事也。
(修法)神僧传云:唐懿宗朝有悟达法师知玄,膝上生人面疮,依神僧之告而修忏悔,以三昧之水洗之。疮乃愈。因着慈悲水忏法三卷。名水忏法。
神僧传说:唐悟达禅师,膝上生人面疮,依神僧之告而修忏悔,以三昧之水洗之,疮乃愈。因着慈悲水忏法三卷,名水忏法。 - 陈义孝编
根据占察善恶业报经所行之忏法。隋朝曾一度禁行此法,续高僧传卷二(大五○·四三五下):“初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塔忏法,以皮作帖子二枚,书为善恶两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吉;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杂,妄承密行。青州居士接响同行,官司检察,谓是妖异。其云:“此塔忏法,依占察经;自扑忏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大山崩。”时以奏闻,乃敕内史侍郎壮元操,就大兴善问诸大德。有沙门法经、彦琮等,对云:“占察经见有两卷,首题菩提登在外国译,文似近代所出,众藏亦有写而传者,检勘群录,并无正名及译人时处,塔忏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敕因断之。”即可见其一斑。[三国遗事卷三、卷四]
(仪式)匆匆诵忏法之法式也。
(修法)释氏通鉴云:梁武帝妃郗氏,帝为雍州剌史时,妃薨,其性酷妒,化为巨蛇,入后宫通梦于帝,求为修功德使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忏罪,寻化为天人,于空中谢帝,既得生天。帝毕生不复立后。
(书名)具曰慈悲道场法。梁武帝所撰。
释氏通鉴说:梁武帝妃郗氏,其性酷妒,死后化为巨蛇,一夜入后宫通梦于帝,求为修功德使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忏罪,后得化为天人,于空中谢帝,帝毕生不复立后。 - 陈义孝编
全一卷。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编集。又作出像大悲忏法、大悲心咒忏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乃知礼依据伽梵达磨所译之大悲心陀罗尼经而作,内容叙述千手观音之忏法。系以天台宗教义指导修持之忏仪作法。谓虔信千手观音,不仅可消灾得福,死后且可往生西方净土。
为诵读法华经,行忏悔罪障之修法。为天台宗重要之法仪。行此忏法,须先洁净道场与身体,其次礼拜劝请诸佛,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罪,行道、诵法华经、行观法等,为期二十一日。
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早在南朝天嘉四年(563)时,陈文帝即曾在宫中之太极殿行此忏法。至隋代,智顗根据观普贤经、法华经等,着成法华三昧忏仪一卷,此后遂有自该书摘要抄出而别行于世之“法华忏法”(又称法华三昧、法华忏)。(参阅“法华三昧”3396)
(修法)天台智者为行者制修法华三昧之仪式作法,是为法华三昧行法。
(修法)天台大师依法华经普贤观经及诸大乘经之意,而定六根忏悔之仪式方法,着法华三昧行法(又名法华三昧忏仪)一卷,由此中抄出流行于世者,法华忏法是也。但行其法者,传自南岳大师起。
天台大师依法华经普贤观经及诸大乘经之意,而定六根忏悔之仪式方法,着法华三昧行法(又名法华三昧忏仪)一卷,由此中抄出流行于世者,即法华忏法。 - 陈义孝编
全一卷。又作梵网经忏悔行法。明澫益大师智旭(1599~1655)述。收于卍续藏第一○七册。本书系依据梵网经之内容所设立之忏悔行仪。共分十门,即:(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香花供养,(四)赞礼归依,(五)陈罪悔除,(六)立誓诵戒,(七)苦到礼佛,(八)重修愿行,(九)旋绕自归,(十)坐念实相。本书内容并不限于梵网经之要旨,另有多处引用大宝积经胜鬘夫人会及弥勒所问会等之文意,间亦涉及天台宗之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