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報惡事之因之惡果。中阿含經一曰:“穢汙煩惱,受諸惡報。”優婆塞戒經四曰:“能分別說邪道正道及善惡報。”
惡劣的報因。 - 陳義孝編
惡劣的報因。
- 梵心居士編
(經名)分別善惡報應經之略名。
(經名)一卷,趙宋法天譯。中阿含鹦鹉經之別譯也。
佛教不承認有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禍賜福的“造物主”。佛教認爲:衆生的貧富壽夭及其處境,都是自己的“業力”造成的。“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楞嚴經》卷八)依據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道理,經中又提出:善果從善因生,惡果從惡因生。(《菩薩本業經》卷下)簡單地說: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等屬于“善因”,“人天福報”等屬于“善果”;布施、持戒等屬于“善因”,“彼岸”屬于“善果”……反之,則爲“惡因”,引生“惡果”。俗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如元曲《來生債》第一折:“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即中阿含鹦鹉經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