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mithya^-dr!s!t!i。又作不正見。略稱見。爲法相宗所立百法之一,屬六煩惱之一。指邪惡之見解,亦即違背佛教真理之見解。據成唯識論卷六載,惡見以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惡見者多受諸苦。于俱舍論所說六隨眠中之見隨眠(梵dr!s!t!y -anus/aya )、五濁中之見濁,均與惡見相同。依行相之差別,惡見分爲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又稱五惡見;于九結中,前叁見爲見結(梵dr!s!t!isam!yojana ),則後二見爲取結(梵para^mars/a -sam!yojana )。[俱舍論卷十九、顯揚聖教論卷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參閱“五見”1099)
(二)在淨土宗,特指自力疑心。善導觀經疏散善義中舉出貪嗔二河之譬喻,謂別解、別行、惡見之人,以虛妄之見解惑亂願往生西方者之信心。日僧親鸾之愚禿鈔卷下謂,惡見人即指憍慢、懈怠、邪見、疑心之人。(參閱“發遣招喚”5164)
(術語)惡見解也。八十華嚴經十四曰:“舍不正道,永除惡見。”成唯識論六曰:“雲何惡見,于諸谛理,顛倒推度染慧爲性。”行事鈔上曰:“邪心決徹,名之爲見。見心違理,目之爲惡。”
惡劣的見解,即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 - 陳義孝編
如惡見五種中說。 - 朱芾煌
惡見者,謂惡見解也。惡見爲一切惡所由生,修行之人,惡見不可有也。 - 明·楊卓
惡劣的見解,有五種: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 梵心居士編
(異名)地獄名,十六別處地獄之一。見正法念經六、往生要集上本。
(名數)一身見,見爲常有一我體。二邊見,見爲死後我體斷滅。又見爲常在。叁邪見,見爲無因果之道理。四見取見,取已上之諸見,而見爲究竟至極之真理。五戒禁取見,取非理之戒禁,而見爲生天受樂之因。是即十使中之五利使也。
瑜伽七十九卷十頁雲:由二因緣,應知惡見過失。一者、誹撥正法補特伽羅故。二者、于不正法、顯示執著爲正法故。 - 朱芾煌
成唯識論六卷九頁雲:雲何惡見?于諸谛理,顛倒推度,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謂惡見者、多受苦故。此見行相、差別有五。一、薩迦耶見。謂于五取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爲業,此見差別、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別起攝。二、邊執見。謂卽于彼、隨執斷常,障處中行,出離爲業。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四遍常論、一分常論、及計後際有想十六、無想俱非各有八論、七斷滅論等分別趣攝。叁、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余邪執。如增上緣,名義遍故。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不死矯亂、及計後際五現涅盤,或計自在世主釋梵及余物類常恒不易,或計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橫計諸邪解脫,或有妄執非道爲道;諸如是等、皆邪見攝。四、見取。謂于諸見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鬥诤所依爲業。五、戒禁取。謂于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依爲業。然有處說執爲最勝,名爲見取;執得清淨,名戒取者;是影略說,或隨轉門。不爾;如何非滅計滅,非道計道,說爲邪見;非二取攝。 - 朱芾煌
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大隨煩惱心所之一。惡見又稱不正見,亦稱爲邪見。《成唯識論》曰:“雲何惡見,于諸谛理,顛倒推求,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惡見心所是依慧心所假立的,故雲以染慧爲性。而慧通于善、惡、無記叁性,此慧是染分之慧,非善性所攝,染慧能障善見,招感苦果,故稱招苦爲業。惡見可開爲五種,即:薩伽耶見(譯曰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見《成唯識論》卷六。參閱五見分釋條。 - 于淩波居士著
(書名)玄奘叁藏在印度造。世不傳。慈恩寺傳四曰:“時法師欲往烏荼,乃訪得小乘所製破大乘義七百頌者。(中略)備得其旨,遂尋其謬節,用大乘義而破之,爲一千六百頌,名破惡論,將呈戒賢法師。”
(書名)此書爲玄奘叁藏于印度所作,以破外道之惡見。唯識述記七末曰:“我之大師,戒日大王爲設十八日無遮會時,造製惡見論。”
大毗婆沙論九十八卷八頁雲:如大梵天,作如是說:我是梵,是大梵,得自在,乃至廣說。如彼卷八頁至十六頁廣說。 - 朱芾煌
如大毗婆沙論九十九卷一頁至八頁廣說。 - 朱芾煌
瑜伽八十七卷二頁雲:又諸外道、薩迦耶見以爲根本,有六十二諸惡見趣。謂四常見論,四一分常見論,二無因論,四有邊無邊想論,四不死矯亂論。如是十八諸惡見趣,是計前際說我論者。又有十六有見想論,八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七斷見論,五現法涅盤論。此四十四諸惡見趣,是計後際說我論者。如是計度後際論者,略攝有五。一、有想論。二、無想論。叁、非有想非無想論。四、斷見論。五、現法涅盤論。如是五種,複略爲叁。一、常見論。二、斷見論。叁、現法涅盤論。 - 朱芾煌
瑜伽八十八卷十七頁雲:又由二緣,諸不聰慧聲聞弟子、越大師教,墮惡見中;或起言說。何等二緣?一、愚世俗谛,二、愚勝義谛。由此愚故;違越一向世俗谛理,及違越一向勝義谛理。于行流轉,不正思惟。 - 朱芾煌
瑜伽八十七卷叁頁雲:又此一切諸惡見趣,由六因緣而得建立。一、由因緣故,二、由依教故,叁、由依靜慮故,四、由依世故,五、由依諸見故,六、由生處故。如彼卷叁頁至八頁廣釋。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