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12 条与“惭愧”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惭愧

  惭(梵hri^  )与愧(梵apatra^pya  )之并称。心所之名。为说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即羞耻过罪之精神作用。又作有惭有愧。为“无惭无愧”之对称。俱舍论卷四对惭、愧举出二释,第一释谓崇敬诸功德及有德者之心为“惭”,怖罪之心为“愧”;第二释为有余师之说,谓自省所造之罪恶而感羞耻之心为“惭”,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之心为“愧”,此说即以惭、愧皆为羞耻之心,但由对自己与对他人而分别为二。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载,“惭”即自己不造罪,“愧”为不教他人造罪;“惭”为在自心中感觉羞耻,“愧”为自己之罪向他人披露而感觉羞耻;“惭”为对人之羞耻心,“愧”为对天之羞耻心。此说相当于俱舍论之第二释。成唯识论卷六则并取俱舍论之二释,认为“惭”为先尊重自身,而后崇重贤者与圣者,并崇重法;“愧”系由世间之力,即由于他人之讥谤或律法之制裁,而轻拒暴恶。即主张羞耻为惭、愧二者之通相,崇善与拒恶则分别为惭、愧之别相。

  相对于惭、愧者,不敬诸功德与有德者,或不自省自造之罪恶而感到羞耻等,此种皆称无惭(梵a^hri^kya  )。又无怖罪之心,或于自造之罪对他人不以为耻,则称无愧(梵anapatra^pya  )。惭与愧二者能使一切诸行光洁,故称之为二种白法。[佛遗教经、本事经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二、显扬圣教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十一、俱舍论光记卷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2】惭愧

  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3】惭愧

瑜伽四十四卷十六页云:云何名为菩萨惭愧?当知惭愧、略有二种。一者、自性。二者、依处。言自性者,谓诸菩萨、于罪现行,能正觉知我为非法;内生羞耻。是名为惭。卽于其中,能正觉知于他敬畏,外生羞耻;是名为愧。菩萨羞耻、本性猛利,况复修习。如是应知名为菩萨惭愧自性。言依处者略有四种。若诸菩萨、于所应作,不随建立;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一依处。若诸菩萨、于不应作,随顺建立;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二依处。若诸菩萨、于覆已恶,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三依处。若诸菩萨、于自所生恶作有依、随逐不舍,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四依处。如是应知名为菩萨惭愧依处。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三十五卷三页云:惭愧何差别?答: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惭;于诸罪中、深见怖畏,是愧。如是差别。问:何故复作此论?答:阿毗达磨说此二法、展转相应,其相相似;今欲分别惭愧二种姓相差别,故作此论。谓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惭;于诸罪中、深见怖畏,是愧。复次有所恭敬,是惭;有所怖畏,是愧。如是次第、与前所说无惭无愧差别相违,应随广说。 - 朱芾煌

阿含辞典 【4】惭愧

「耻于自己之恶」谓之「惭」,「羞于自己善之不足」谓之「愧」。(同义词「有惭有愧」、「有惭.有愧」、「可惭可愧」) - 庄春江居士编

法相辞典 【5】惭愧依处

如惭愧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6】惭愧自性

如惭愧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7】二种惭愧

  如惭愧中说。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无上惭愧

  (术语)袈裟之总名。惭愧之德,能防众恶,如衣服。宝积经九十三曰:“须衣为得无上惭愧衣故。”维摩经佛道品曰:“惭愧之上服。”注“肇曰:惭愧障众恶,法身之上服。”

佛学常见辞汇 【9】无上惭愧

  袈裟的总称。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10】无上惭愧

即袈裟,亦称解脱衣,福田衣。

- 梵心居士编

法相辞典 【11】四种惭愧依处

如惭愧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2】惭愧二法通相别相

成唯识论六卷二页云:羞耻过恶、是二通相。故诸圣教、假说为体。若执羞耻为二别相;应惭与愧、体无差别。则此二法、定不相应。非受想等有此义故。若待自他、立二别者;应非实有。便违圣教。若许惭愧实而别起;复违论说十遍善心。崇重、轻拒、若二别相;所缘有异,应不俱生。二失既同;何乃偏责?谁言二法所缘有异。不尔;如何?善心起时,随缘何境,皆有崇重善、及轻拒恶义。故惭与愧、俱遍善心。所缘无别。岂不我说亦有此义?汝执惭愧、自相既同;何理能遮前所设难。然圣教说顾自他者;自、法、名自。世间、名他。或卽此中崇拒善恶,于己益损,名自他故。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