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四無量心之一。與人以樂之心也。
對他人愛護、幫助、恻隱之心,稱爲“慈心”。如方志敏《可愛的中國》:“這種哀叫,並不能感動那肥人和幾個打手的慈心,他們反而哈哈的笑起來了。”佛教說菩薩修習“四無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論》卷二九說:“無量有四:一慈,二悲,叁喜,四舍。”“慈心”即爲衆生做善事,給予歡樂。佛家所說的“慈心”範圍極大、對象極廣。不分怨親,故稱“無量”。《大日經·住心品》說六十種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謂隨順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經》卷四七謂:修習“慈心”者,可得臥覺皆安、天護人愛、橫災不侵、得生梵天等種種善果。(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瑜伽八十四卷叁頁雲:以慈心者:爲欲令彼得樂義故。 - 朱芾煌
依慈悲心而不是瞋心舉發他人的犯戒過失。 - 莊春江居士編
興發慈悲心的禅定。 - 陳義孝編
興發慈悲心的禅定。
- 梵心居士編
(人名)同慈童女。見慈童女條。
不以慈心舉發他人的犯戒過失。 - 莊春江居士編
或指修慈心的十一種果報,即「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不侵、生梵天」(《增壹阿含四十九品十經》)。 - 莊春江居士編
(名數)一臥安,二覺安,叁無惡夢,四天護,五人愛,六毒不侵,七兵不侵,八水不侵,九火不侵,十盜賊不侵,十一得生梵天。見增一阿含經四十七。
(經名)一卷。失譯人名。即中阿含須達多經之少分。
附東晉錄
亦即須達多經少分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全一卷。又稱一切智光明仙人不食肉經。本經乃敘述迦波利婆羅門之子彌勒之本生譚。現收于大正藏第叁冊。謂往昔彌勒佛示現在勝花敷世界,宣說慈叁昧光大悲海雲經,一切智光明婆羅門因聞此經而發菩提心,誓願持誦該經,並願未來成佛亦號彌勒。後出家,于八千年間一心持誦該經,時因連日豪雨,無法出外托缽,林中有母子二兔見仙人七日不食,爲令法久住,遂投身火中,欲燒身供養。仙人見此,發願道:“吾誓世世不起殺想,恒不啖肉。”亦投身火坑。誦經之仙人即婆羅門之子彌勒。此外,本經預言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彌勒必定成佛。
(經名)佛說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失譯。一卷。
大乘單本失譯人名
佛住寂滅道場,彌勒來見。梵志問其往因?佛言,過去有彌勒佛,說慈叁昧光大悲海雲經,一切智光明婆羅門聞經發心,入山修行,絕糧七日,白兔母子舍身供之,仙人不食。仙,即今之彌勒。白兔母子,即今釋迦及羅睺羅。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