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5本字典中找到 5 条与“慈忍”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慈忍

  慈悲与忍辱之合称。证道歌(大四八·三九六上):“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法华经文句以慈悲、忍辱、法空三者为弘通法华经之三种法规,称为弘经三轨。

  据月灯三昧经卷七所举,修菩萨行者为利益众生,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得下列十种利益,即:(一)火不能烧,指修行者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而无所恼,故嗔恚之火不能烧之。(二)刀不能割,指修行者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而无所畏,故嗔恚利刀不能割之。(三)毒不能中,指修行者常怀慈忍之心,于人加害时,了知身心本空而不以为意,故贪嗔毒药不能中伤之。(四)水不能漂,指修行者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而无所染,故贪爱之水不能漂之。(五)为非人护,指修行者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为鬼神之类所护卫。(六)身相庄严,指修行者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故招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果报。(七)闭诸恶道,指修行者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故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八)随乐梵天,指修行者慈行具足,梵行无亏,故命终后,随其意乐而生于梵天。(九)昼夜常安,指修行者常行慈忍,利益有情,而不加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十)不离喜乐,指修行者常行慈忍,利益众生,使其皆获安稳,故自己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檀特罗麻油述经亦举出慈之五利,即:刀不伤、毒不害、火不烧、水不没、嗔恶见喜。(参阅“三轨”591)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慈忍

  (术语)慈悲与忍辱也。是三轨之二。证道歌曰:“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佛学常见辞汇 【3】慈忍

  慈悲与忍辱。 - 陈义孝编

三藏法数 【4】慈忍十种利益

  [出月灯三昧经]  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一火不能烧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嗔恚之火。所不能烧也。二刀不能割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嗔恚利刀。所不能割也。三毒不能中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为意。是以贪嗔毒药。所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次第统编 【5】慈忍十种利益

  慈忍十种利益: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嗔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嗔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嗔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  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  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  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  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 - 明·杨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