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梵语maitrya,maitri^,巴利语metti;悲,梵语karun!a,巴利语同。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另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梵maha^ -maitri^-maha^-karun!a^ )、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三种缘慈,或三慈。[菩萨地持经卷七、十地经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七十八、往生论注卷下]
(术语)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四无量心中之二无量也。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 陈义孝编
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 梵心居士编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
慈悲一切众生的观法,为五停心之一。 - 陈义孝编
慈悲一切众生的观法。
- 梵心居士编
(譬喻)法华三轨中譬慈悲为如来之室。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之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也。”
(杂名)法衣之德名也。见袈裟条。
袈裟。 - 陈义孝编
即袈裟。
- 梵心居士编
(术语)大慈大悲也。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缺乏慈悲心之意。指五趣中之一切有情。盖慈悲与智慧可说同为最高之德性,且佛心即以大慈悲表现之。慈与悲均以无嗔善根为本性。小乘说一切有部将心与心所分开,认为佛之大悲(慧)与慈悲(无嗔)之法体为个别,此系有部特殊之解释。在大乘佛教则认为心所无别体,即并无另一本质存在。
“慈悲”一语,就给予众生乐而言,称为慈(梵maitri^ );就拔除众生苦而言,称为悲(梵karun!a )。慈、悲与喜、舍,合称四无量心(又作四梵住)。慈悲系以无量之众生为对象,而能爱念怜愍无量之众生,进而根本救度之,此种慈悲则为佛、菩萨所独具之德性。
二乘有学之圣者,侧重自利之行,遂被称为无慈悲。大毗婆沙论卷一四○谓,有学之圣者,不论现在修与未来修,皆无法成就无量之慈悲。然二乘至阿罗汉位,因修四无量,以四无碍智而得利他之口业力;因修愿智,而知众生之一切念愿希望;因修无诤智,而能消弭一切众生心中之诤执以及众生间之斗争;故不可谓为无慈悲。凡夫虽有慈悲之对象,然即使行慈悲亦不完全,故谓其无慈悲。天趣之众生,为有漏善之异熟果,仅享受乐净之境界,缺乏利他之行,故亦无慈悲。又地狱、饿鬼、畜生等三趣之众生,为苦所逼迫,谈不上慈悲,故亦无慈悲。(参阅“慈悲”5805)
(书名)具曰慈悲道场法。梁武帝所撰。
(修法)释氏通鉴云:梁武帝妃郗氏,帝为雍州剌史时,妃薨,其性酷妒,化为巨蛇,入后宫通梦于帝,求为修功德使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忏罪,寻化为天人,于空中谢帝,既得生天。帝毕生不复立后。
释氏通鉴说:梁武帝妃郗氏,其性酷妒,死后化为巨蛇,一夜入后宫通梦于帝,求为修功德使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忏罪,后得化为天人,于空中谢帝,帝毕生不复立后。 - 陈义孝编
(术语)法华三轨中之二轨也。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术语)菩萨住于大悲心而修万行,以慈悲之水滋荣万行之树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