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梵語maitrya,maitri^,巴利語metti;悲,梵語karun!a,巴利語同。慈愛衆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爲慈;同感其苦,憐憫衆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爲悲;二者合稱爲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衆生苦爲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赅攝于四無量心中,而分別稱爲慈無量與悲無量。另據大智度論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五等載,慈悲有叁種:(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衆生緣慈。即觀一切衆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叁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之慈悲亦屬此種,故亦稱小悲。(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又稱中悲。(叁)無緣慈悲,爲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系佛獨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稱爲大慈大悲(梵maha^ -maitri^-maha^-karun!a^ )、大慈悲。以上叁種慈悲,並稱爲叁緣慈悲、叁種緣慈,或叁慈。[菩薩地持經卷七、十地經論卷二、佛地經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論卷一、順正理論卷七十八、往生論注卷下]
(術語)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四無量心中之二無量也。智度論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
慈與悲。願給一切衆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衆生痛苦叫做悲。 - 陳義孝編
願給一切衆生安樂叫慈,願拔一切衆生痛苦叫做悲。
- 梵心居士編
(術語)五停心觀之一。
慈悲一切衆生的觀法,爲五停心之一。 - 陳義孝編
慈悲一切衆生的觀法。
- 梵心居士編
(譬喻)法華叁軌中譬慈悲爲如來之室。法華經法師品曰:“如來之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也。”
(雜名)法衣之德名也。見袈裟條。
袈裟。 - 陳義孝編
即袈裟。
- 梵心居士編
(術語)大慈大悲也。觀無量壽經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缺乏慈悲心之意。指五趣中之一切有情。蓋慈悲與智慧可說同爲最高之德性,且佛心即以大慈悲表現之。慈與悲均以無嗔善根爲本性。小乘說一切有部將心與心所分開,認爲佛之大悲(慧)與慈悲(無嗔)之法體爲個別,此系有部特殊之解釋。在大乘佛教則認爲心所無別體,即並無另一本質存在。
“慈悲”一語,就給予衆生樂而言,稱爲慈(梵maitri^ );就拔除衆生苦而言,稱爲悲(梵karun!a )。慈、悲與喜、舍,合稱四無量心(又作四梵住)。慈悲系以無量之衆生爲對象,而能愛念憐愍無量之衆生,進而根本救度之,此種慈悲則爲佛、菩薩所獨具之德性。
二乘有學之聖者,側重自利之行,遂被稱爲無慈悲。大毗婆沙論卷一四○謂,有學之聖者,不論現在修與未來修,皆無法成就無量之慈悲。然二乘至阿羅漢位,因修四無量,以四無礙智而得利他之口業力;因修願智,而知衆生之一切念願希望;因修無诤智,而能消弭一切衆生心中之诤執以及衆生間之鬥爭;故不可謂爲無慈悲。凡夫雖有慈悲之對象,然即使行慈悲亦不完全,故謂其無慈悲。天趣之衆生,爲有漏善之異熟果,僅享受樂淨之境界,缺乏利他之行,故亦無慈悲。又地獄、餓鬼、畜生等叁趣之衆生,爲苦所逼迫,談不上慈悲,故亦無慈悲。(參閱“慈悲”5805)
(書名)具曰慈悲道場法。梁武帝所撰。
(修法)釋氏通鑒雲:梁武帝妃郗氏,帝爲雍州剌史時,妃薨,其性酷妒,化爲巨蛇,入後宮通夢于帝,求爲修功德使離苦。帝閱大藏,製慈悲忏法請僧忏罪,尋化爲天人,于空中謝帝,既得生天。帝畢生不複立後。
釋氏通鑒說:梁武帝妃郗氏,其性酷妒,死後化爲巨蛇,一夜入後宮通夢于帝,求爲修功德使離苦,帝閱大藏,製慈悲忏法,請僧忏罪,後得化爲天人,于空中謝帝,帝畢生不複立後。 - 陳義孝編
(術語)法華叁軌中之二軌也。法華經法師品曰:“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術語)菩薩住于大悲心而修萬行,以慈悲之水滋榮萬行之樹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