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buddho bhavati,西藏语 h!tshan%-rgya-ba。指菩萨于多劫中满足因行,完成自利、利他之德,而至究极之境界。又作作佛、得佛、成道、得道、成正觉、成菩提、证菩提、现等觉、得佛果。其原语不一,有 bodhim! spr!s/ate(证最上菩提之义)、abhisam!budhyate(现等觉之义)、buddhatvam ava^pnoti(得佛之性义)、bodhim! labhate、bodhi-prapta(得最上菩提之义)、buddho vibudhyate (觉悟而成为佛陀之义)等。
小乘如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三、卷一七六等主张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中,唯有菩萨能成佛。大乘之三乘教亦立“五姓各别”说,谓声闻及缘觉无法成佛;然法华经、涅槃经等一乘教则允许二乘作佛之说,且谓谤法、阐提之众生亦可成佛。又中阿含卷二十八瞿昙弥经、五分律卷二十九等谓女子有五障,不得成佛;相对于此,道行般若经卷六、维摩诘经卷下、法华经卷四等则有转女成男之说,谓女子亦可能成佛,此乃大乘特有之教旨。此外,小乘教仅论依修行始可成佛(修得),大乘教则认为众生成佛之因乃本来所具(性得),故谓众生均有成佛之可能。
成佛,须经极长之年月及种种修行阶位,称为历劫成佛。小乘认为须经三阿僧祇劫及百大劫,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六载,菩萨于三无数劫中修各种菩提分法及波罗蜜多行,复于百大劫中修相好业(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福业),永断染污及不染污等一切之痴,觉了自利利他而成佛。大乘则认为须经三、七或三十三阿僧祇劫始成。依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卷十一之意,大乘立十地乃至四十位等行位,主张于三十三无数大劫等积集福智之资粮,修十波罗蜜等行,成就大菩提,尽未来际利乐无穷。
天台宗认为“别教”必经长时年月,始可渐进成佛;然“圆教”于十住中之初住(发信住)即可成佛。
华严宗依胜身、见闻、一时、一念、无念等,而有五种疾得成佛之说。依胜身,即依轮王之子或兜率天子等之胜身,而于现身成佛;依见闻,即见闻妙法,谛信决定,证得佛之十力而得菩提;依一时,即如善财童子于善知识处,一时获得普贤法;依一念,即依俗谛之念,于一念中契证普贤法;依无念,即解了一切法不生不灭而见真佛。又有约位(入十解之位即成佛)、约行(不依位之顺序,而于每一行完成即成佛)、约理(由理而言,众生本来即佛)等三种成佛之说,及见闻生(见闻教法之信位)、解行生(得智慧而修行之阶位)、证入生(得最高佛果之位)等三生成佛之说。
另据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载,菩萨修行之每一阶位,均为佛,故十信满位之境地,称为信满成佛;十住满位之境地,称为解满成佛;完成十地满位菩萨之修行,称为行满成佛;完全达到佛果之境地,则称证满成佛。以上四者即称四满成佛。
在密教,则有理具成佛、加持成佛、显得成佛等三种“即身成佛”之说。禅宗则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即以坐禅彻见现实之自心,如此则可开成佛之端绪。又有“草木成佛”之说,天台家与密家分别依“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义、“六大缘起皆入阿字”之说,而论非情成佛。
日本净土真宗有往生即成佛之说,谓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同时即成佛。日莲宗则认为,唱念题目即可受持成佛。[增一阿含经卷十六、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卷五如来寿量品、维摩诘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大乘庄严经论卷七、成唯识论卷七、俱舍论卷十二、法华玄义卷五下、华严孔目章卷四、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华严五教章卷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参阅“三生成佛”544、“即身成佛”3760)
(术语)菩萨因位之万行究竟而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为成佛。真言立三种之即身成佛,天台立四种之成佛,占察经说四满成佛。见四种成佛条。
成就佛道。菩萨修六度万行究竟圆满而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做成佛。 - 陈义孝编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彻底的正觉)者」,即证得无师自悟的解脱者,具足「十力」能说法教化众生,参看「佛」、「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 - 庄春江居士编
位于韩国黄海道董州郡州南面之正(政)方山。又称千圣山、千成山。为韩国佛教三十一本山之一。新罗末期,道诜创建。高丽辛■二年(1376)至英祖二十六年(1750),历经懒翁慧勤、雪崇大师、赞训大师等重新整修。西元一九二四年,李宝潭修复冥府殿、香炉殿、清风楼、极乐殿、应真殿等,寺观一新。[朝鲜金石总览下、朝鲜寺刹史料下、成佛寺事迹碑铭]
(堂塔)八塔之一。
(术语)见四满成佛条。
即修行阶位中,最终之十地十心,若能成就此百心即能达佛之境地。盖修行阶次终位之十地中,一一地各分十心,行者入每地之初心至第四心,即达五通之境界;由第五心至第八心,则进入二乘之境界;入第九心,则行菩萨之修道;终至第十心,即成佛道。以十地之每一地皆分十心,故称百心成佛。[大日经疏卷十五]
谓众生本具成佛之性。若立于万物一如之见地时,则众生与如来,同一无异;即“烦恼即菩提,众生即如来”之理。
(术语)立于万物一如之见地时,众生如来,同一无异,故悟即烦恼为菩提,众生即如来,故众生之心性谓为本来成佛。
(术语)天台真言两宗立草木成佛之义。天台于台宗二百题七有草木成佛之论目。依法华经诸法实相,涅槃经佛性体遍之教文,由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道理而成立。圆实之意,谓中道佛性,遍于法界,故不隔有情无情,无情已有佛性,岂无成佛之理乎。然如华严谓真如随缘在有情之边为佛性,在无情之边为法性。如是差别佛性法性,故不成非情成佛之义。荆溪于金錍论中详细破之,极论为“木石无心语。生乎小乘。”以其是不知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依凡情之迷见,故敢执木石无心也。荆溪释本经诸法实相之文谓实相必诸法。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身土既为实相,何不能成佛耶?又四明之言,谓:“欲显真修,须依理性。理非古今,不简古今。一成一切成,故说无情成佛也。”又真言宗之意,则据大日经所说六大周遍之理而立之。大日经阿阇梨真实智品曰:“我即同心位,一切处自在。普遍于种种,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嚩字名为水,啰字名为火,[合*牛]字名忿怒(风),佉字同虚空。”此中初句我即同心位说识大,后五句说五大,中间之一切处自在等三句,说六大之自在无碍。盖六大为大日之礼性,周遍于有情非情,故一切草木瓦砾,悉为如来之三昧耶身也。而有情既由于此六大周遍而往生,则非情亦此六大周遍。岂不能成佛耶。故据六大周遍之文,而草木成佛之义成立也。见秘藏记钞七。
谓一阐提亦能成佛。一阐提指乐欲生死而不愿求出离之众生,故楞伽等经中多称阐提毕竟不能成佛。盖阐提成佛之说系出自大般涅槃经,其根本思想在于认为佛性常住而一切悉有,从而主张一阐提亦具有佛性,纵然断善根,其佛性仍常住不变,最后亦能成佛。
据梁高僧传卷七载,鸠摩罗什之门人竺道生,见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后,大唱阐提成佛之说。初时道生曾遭守旧僧徒之抨击,直至昙无谶译出涅槃经后,其说始渐为人所接受。其后天台、华严等一乘家亦对阐提成佛之理深表赞同,并各从自家之见地加以解说。此外,日本真言宗立阐提得度(古义)、阐提定性(新义)之论题,以阐提成佛为密乘不共之法。[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参阅“一阐提”85)
(术语)成佛,即得道也。
(术语)脱者涅槃三德之一,解脱之德也。得解脱之德,即成佛也。
成佛时期依教义各不相同:
一、依法相所论成菩提道,定满三祇。
二、在缘起论,则为不定。
三、在法性所论,惟在一念,无时可说。
四、就圆融论,一切时分,悉皆不定,念劫圆融,自在无碍。 - 明·杨卓
谓舍利弗等二乘之人,于说阿含经时,得二乘之极果,又于其间缘大乘诸经,至说法华时,回小心而发大菩提心,由佛授未来成佛之记。然有关二乘成佛,相性二宗各有异说:(一)法相宗主张五姓各别,谓定性二乘永无归涅槃而成佛者,故视法华经中舍利弗等受记之事为佛所示之方便。(二)华严、天台等法性宗主张一切皆可成佛,即使仅得小果之人,或其身已死、入于无余涅槃者,亦可回小向大,成就万行,证得佛果,故视法华经中之授记为真实而非方便。(参阅“二乘作佛”207)
(术语)谓舍利弗等二乘之人,既于阿含经说时,得二乘之极果,而中间缘于大乘诸经,其机调熟,终至法华,回其小心而发大菩提心,由佛受未来成佛之记也。相性二宗,各有异义,法相宗谓五姓各别,定性二乘,永无归涅槃而成佛者,法华于声闻授成佛之记者,为欲引一类渐悟之机之方便也。华严天台等之法性宗,谓一切皆成佛,即得小果者,又其身已死,入无余涅槃者,亦更回小向大,成万行,得佛果,法华之授记,非方便,乃真实也。
谓草木、国土等无情,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于天台宗世界观中,将心物、自己、环境等圆融视之,认为一切法皆具佛性。(参阅“草木国土悉皆成佛” 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