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20 條與「成佛」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8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成佛 成佛寺 成佛塔 滿成佛 百心成佛 本來成佛 草木成佛 闡提成佛 成佛得道 成佛得脫 成佛時期 二乘成佛 非情成佛 改轉成佛 即身成佛 疾得成佛 加持成佛 見聞成佛 見性成佛 解滿成佛 理具成佛 龍女成佛 叁生成佛 叁世成佛 叁種成佛 四階成佛 四滿成佛 四種成佛 無情成佛 五性成佛 顯得成佛 信滿成佛 行滿成佛 證滿成佛 證入成佛 成佛外迹偈 頓悟成佛說 富樓那成佛 即身成佛義 決定成佛集 彌勒成佛經 女人成佛願 十界皆成佛 轉女成佛經 畢竟成佛道路 大乘二種成佛 觀身成佛儀軌 華藏世界成佛 理具即身成佛 彌勒大成佛經 叁種即身成佛 釋迦密教成佛 四種即身成佛 彌勒當來成佛經 彌勒下生成佛經 釋迦觀唵字成佛 草木國土悉皆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彌勒釋迦成佛前後 叁劫修行方成佛果 聲聞受變易生成佛 田夫即身成佛秘法 顯必圓通成佛心要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寶悉地成佛陀羅尼經 慈氏菩薩受成佛記處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釋迦菩薩超九劫成佛 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 佛說彌勒成佛經(一卷)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大通方廣忏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觀身成佛儀軌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 佛說彌勒下生經(一名彌勒當來成佛) 如意寶珠轉輪秘密現身成佛金輪咒王經 清辯論師住阿素洛宮待見慈氏菩薩成佛處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陳覺序) 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觀身成佛儀軌(一卷)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念誦隨行法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 ▲ 收起
佛學大詞典 【1】成佛

  梵語buddho  bhavati,西藏語  h!tshan%-rgya-ba。指菩薩于多劫中滿足因行,完成自利、利他之德,而至究極之境界。又作作佛、得佛、成道、得道、成正覺、成菩提、證菩提、現等覺、得佛果。其原語不一,有  bodhim!  spr!s/ate(證最上菩提之義)、abhisam!budhyate(現等覺之義)、buddhatvam  ava^pnoti(得佛之性義)、bodhim!  labhate、bodhi-prapta(得最上菩提之義)、buddho  vibudhyate  (覺悟而成爲佛陀之義)等。

  小乘如大毗婆沙論卷一四叁、卷一七六等主張在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之中,唯有菩薩能成佛。大乘之叁乘教亦立“五姓各別”說,謂聲聞及緣覺無法成佛;然法華經、涅槃經等一乘教則允許二乘作佛之說,且謂謗法、闡提之衆生亦可成佛。又中阿含卷二十八瞿昙彌經、五分律卷二十九等謂女子有五障,不得成佛;相對于此,道行般若經卷六、維摩诘經卷下、法華經卷四等則有轉女成男之說,謂女子亦可能成佛,此乃大乘特有之教旨。此外,小乘教僅論依修行始可成佛(修得),大乘教則認爲衆生成佛之因乃本來所具(性得),故謂衆生均有成佛之可能。

  成佛,須經極長之年月及種種修行階位,稱爲曆劫成佛。小乘認爲須經叁阿僧祇劫及百大劫,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六載,菩薩于叁無數劫中修各種菩提分法及波羅蜜多行,複于百大劫中修相好業(修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之福業),永斷染汙及不染汙等一切之癡,覺了自利利他而成佛。大乘則認爲須經叁、七或叁十叁阿僧祇劫始成。依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九、卷十一之意,大乘立十地乃至四十位等行位,主張于叁十叁無數大劫等積集福智之資糧,修十波羅蜜等行,成就大菩提,盡未來際利樂無窮。

  天臺宗認爲“別教”必經長時年月,始可漸進成佛;然“圓教”于十住中之初住(發信住)即可成佛。

  華嚴宗依勝身、見聞、一時、一念、無念等,而有五種疾得成佛之說。依勝身,即依輪王之子或兜率天子等之勝身,而于現身成佛;依見聞,即見聞妙法,谛信決定,證得佛之十力而得菩提;依一時,即如善財童子于善知識處,一時獲得普賢法;依一念,即依俗谛之念,于一念中契證普賢法;依無念,即解了一切法不生不滅而見真佛。又有約位(入十解之位即成佛)、約行(不依位之順序,而于每一行完成即成佛)、約理(由理而言,衆生本來即佛)等叁種成佛之說,及見聞生(見聞教法之信位)、解行生(得智慧而修行之階位)、證入生(得最高佛果之位)等叁生成佛之說。  

  另據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載,菩薩修行之每一階位,均爲佛,故十信滿位之境地,稱爲信滿成佛;十住滿位之境地,稱爲解滿成佛;完成十地滿位菩薩之修行,稱爲行滿成佛;完全達到佛果之境地,則稱證滿成佛。以上四者即稱四滿成佛。

  在密教,則有理具成佛、加持成佛、顯得成佛等叁種“即身成佛”之說。禅宗則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即以坐禅徹見現實之自心,如此則可開成佛之端緒。又有“草木成佛”之說,天臺家與密家分別依“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之義、“六大緣起皆入阿字”之說,而論非情成佛。

  日本淨土真宗有往生即成佛之說,謂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同時即成佛。日蓮宗則認爲,唱念題目即可受持成佛。[增一阿含經卷十六、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卷五如來壽量品、維摩诘經卷下、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大乘莊嚴經論卷七、成唯識論卷七、俱舍論卷十二、法華玄義卷五下、華嚴孔目章卷四、華嚴經探玄記卷叁、華嚴五教章卷二、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本](參閱“叁生成佛”544、“即身成佛”3760)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成佛

  (術語)菩薩因位之萬行究竟而成辦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謂爲成佛。真言立叁種之即身成佛,天臺立四種之成佛,占察經說四滿成佛。見四種成佛條。

佛學常見辭彙 【3】成佛

  成就佛道。菩薩修六度萬行究竟圓滿而成辦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叫做成佛。 - 陳義孝編

阿含辭典 【4】成佛

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徹底的正覺)者」,即證得無師自悟的解脫者,具足「十力」能說法教化衆生,參看「佛」、「阿耨多羅」、「叁藐叁佛陀」。 - 莊春江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5】成佛

  位于韓國黃海道董州郡州南面之正(政)方山。又稱千聖山、千成山。爲韓國佛教叁十一本山之一。新羅末期,道诜創建。高麗辛■二年(1376)至英祖二十六年(1750),曆經懶翁慧勤、雪崇大師、贊訓大師等重新整修。西元一九二四年,李寶潭修複冥府殿、香爐殿、清風樓、極樂殿、應真殿等,寺觀一新。[朝鮮金石總覽下、朝鮮寺刹史料下、成佛寺事迹碑銘]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成佛

  (堂塔)八塔之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滿成佛

  (術語)見四滿成佛條。

佛學大詞典 【8】百心成佛

  即修行階位中,最終之十地十心,若能成就此百心即能達佛之境地。蓋修行階次終位之十地中,一一地各分十心,行者入每地之初心至第四心,即達五通之境界;由第五心至第八心,則進入二乘之境界;入第九心,則行菩薩之修道;終至第十心,即成佛道。以十地之每一地皆分十心,故稱百心成佛。[大日經疏卷十五]

佛學大詞典 【9】本來成佛

  謂衆生本具成佛之性。若立于萬物一如之見地時,則衆生與如來,同一無異;即“煩惱即菩提,衆生即如來”之理。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本來成佛

  (術語)立于萬物一如之見地時,衆生如來,同一無異,故悟即煩惱爲菩提,衆生即如來,故衆生之心性謂爲本來成佛。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1】草木成佛

  (術語)天臺真言兩宗立草木成佛之義。天臺于臺宗二百題七有草木成佛之論目。依法華經諸法實相,涅槃經佛性體遍之教文,由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之道理而成立。圓實之意,謂中道佛性,遍于法界,故不隔有情無情,無情已有佛性,豈無成佛之理乎。然如華嚴謂真如隨緣在有情之邊爲佛性,在無情之邊爲法性。如是差別佛性法性,故不成非情成佛之義。荊溪于金錍論中詳細破之,極論爲“木石無心語。生乎小乘。”以其是不知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依凡情之迷見,故敢執木石無心也。荊溪釋本經諸法實相之文謂實相必諸法。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身土既爲實相,何不能成佛耶?又四明之言,謂:“欲顯真修,須依理性。理非古今,不簡古今。一成一切成,故說無情成佛也。”又真言宗之意,則據大日經所說六大周遍之理而立之。大日經阿阇梨真實智品曰:“我即同心位,一切處自在。普遍于種種,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嚩字名爲水,啰字名爲火,[合*牛]字名忿怒(風),佉字同虛空。”此中初句我即同心位說識大,後五句說五大,中間之一切處自在等叁句,說六大之自在無礙。蓋六大爲大日之禮性,周遍于有情非情,故一切草木瓦礫,悉爲如來之叁昧耶身也。而有情既由于此六大周遍而往生,則非情亦此六大周遍。豈不能成佛耶。故據六大周遍之文,而草木成佛之義成立也。見秘藏記鈔七。

佛學大詞典 【12】闡提成佛

  謂一闡提亦能成佛。一闡提指樂欲生死而不願求出離之衆生,故楞伽等經中多稱闡提畢竟不能成佛。蓋闡提成佛之說系出自大般涅槃經,其根本思想在于認爲佛性常住而一切悉有,從而主張一闡提亦具有佛性,縱然斷善根,其佛性仍常住不變,最後亦能成佛。

  據梁高僧傳卷七載,鸠摩羅什之門人竺道生,見法顯所譯六卷泥洹經後,大唱闡提成佛之說。初時道生曾遭守舊僧徒之抨擊,直至昙無谶譯出涅槃經後,其說始漸爲人所接受。其後天臺、華嚴等一乘家亦對闡提成佛之理深表贊同,並各從自家之見地加以解說。此外,日本真言宗立闡提得度(古義)、闡提定性(新義)之論題,以闡提成佛爲密乘不共之法。[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六、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四](參閱“一闡提”85)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成佛得道

  (術語)成佛,即得道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成佛得脫

  (術語)脫者涅槃叁德之一,解脫之德也。得解脫之德,即成佛也。

佛學次第統編 【15】成佛時期

  成佛時期依教義各不相同:
  一、依法相所論成菩提道,定滿叁祇。
  二、在緣起論,則爲不定。
  叁、在法性所論,惟在一念,無時可說。
  四、就圓融論,一切時分,悉皆不定,念劫圓融,自在無礙。 - 明·楊卓

佛學大詞典 【16】二乘成佛

  謂舍利弗等二乘之人,于說阿含經時,得二乘之極果,又于其間緣大乘諸經,至說法華時,回小心而發大菩提心,由佛授未來成佛之記。然有關二乘成佛,相性二宗各有異說:(一)法相宗主張五姓各別,謂定性二乘永無歸涅槃而成佛者,故視法華經中舍利弗等受記之事爲佛所示之方便。(二)華嚴、天臺等法性宗主張一切皆可成佛,即使僅得小果之人,或其身已死、入于無余涅槃者,亦可回小向大,成就萬行,證得佛果,故視法華經中之授記爲真實而非方便。(參閱“二乘作佛”207)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7】二乘成佛

  (術語)謂舍利弗等二乘之人,既于阿含經說時,得二乘之極果,而中間緣于大乘諸經,其機調熟,終至法華,回其小心而發大菩提心,由佛受未來成佛之記也。相性二宗,各有異義,法相宗謂五姓各別,定性二乘,永無歸涅槃而成佛者,法華于聲聞授成佛之記者,爲欲引一類漸悟之機之方便也。華嚴天臺等之法性宗,謂一切皆成佛,即得小果者,又其身已死,入無余涅槃者,亦更回小向大,成萬行,得佛果,法華之授記,非方便,乃真實也。

佛學大詞典 【18】非情成佛

  謂草木、國土等無情,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于天臺宗世界觀中,將心物、自己、環境等圓融視之,認爲一切法皆具佛性。(參閱“草木國土悉皆成佛”  4312)

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