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语samanva^gama,巴利语samanna^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意。乃说一切有部之教义,然有部之论师亦有持异说者。于俱舍论卷四载,“成就”与“获”均属于“得”之一种。未得或已失而今得,称为获;已得而至今相续不失,则称为成就。然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七则以得、获、成就等三者异声而同义。另据同论卷一六二载,得与成就之差别有“未得而得名得,已得而得名成就”、“初得而得名得,得已不断名成就”等七说。[顺正理论卷十二、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参阅“得”4548)
(二)梵语sam!panna,巴利语同。具足、所有、支配之意,即具足七宝或戒、定、慧等,且于此自在,是谓成就。或为完成志愿之意。密教以此为悉地(梵sidhi )之意译。[中阿含卷五成就戒经、长阿含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品、阿弥陀经、俱舍论卷四]
(三)即印度名著 Sa^dhan!a^。本书之副题为 Realization of Life(生命之实现)。近代印度文学家、思想家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撰。系辑录其于一九一三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多次之演讲稿而成书。本书内容包括有:个人与宇宙之关系、灵魂之意识、恶之问题、自之我问题、美之实现、无限者之实现等八篇。主要阐示:(一)西方都市文化产生“他”与“我”、人与自然之对立;而印度文化则产生人与自然融合一体之意识。现象界虽然呈现千形百状,然真理唯有一个;吾人只要体悟其一,即悟一切。(二)人生之悲剧,系由于以有限之条件,欲升达无限世界之结果,故须实践奥义书中“舍离一切乃可获得一切”之真理;佛陀所说之舍弃自我,即如油灯之舍油而照明;所谓解脱,无非是从无知与贪欲之中脱离而出。文中充满复兴印度精神之热情与理论。[A. Chakravarty, Macmillan: A Tagore Reader, 1961、タゴ─ル生诞百年祭记念论文集]
(术语)二十四不相应之一。又,诸经之证信序,或分五段或分六段或分七段,谓之五成就六成就七成就。
如三种成就中说。
二解 无性释七卷十四页云:所作皆办,故名成就。 - 朱芾煌
所谓成就者,即事前之目的,事后之归结也。小乘既明业感,故求脱离,至得成就解脱入灭之果也。 - 明·杨卓
显扬二十卷十五页云:卽现量所得相、及引自类譬喩相、此二于所成立,一向决定故;当知卽名成就相。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论九十三卷五页云:问:此中何者是成就义?尊者世友作如是说:不断义、是成就义。问:若尔;具缚补特伽罗、于一切法,皆名不断。应皆成就?答:非皆成就。有未得故。复作是说:已得义、是成就义。问:若尔;无学已得学法,应成就彼。答:非成就彼。已舍彼故。复作是说:不弃舍义,是成就义。问:若尔;学位不弃舍无学法,应成就彼。答:非成就彼。未得彼故。复作是说:已得未舍义,是成就义。此言应理。若法已得而未舍时,必成就故。 - 朱芾煌
(术语)依密教之修法祈祷有效验,是云法成就,梵语云悉地。
(一)又作六事成就、六种成就。谓诸经之通序“如是我闻”等语有六种成就。即:(一)如是,称信成就。即指阿难之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故称信成就。(二)我闻,称闻成就。即阿难自闻。阿难亲闻佛之说法,故称闻成就。(三)一时,称时成就。即指说法之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四)佛,称主成就。即指说法之主。佛系世间与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五)在某处,称处成就。即指说法处。佛于天上、人间、摩揭提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六)与众若干人俱,称众成就。即指闻法之众。菩萨、二乘、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众成就。以上六缘具足而教法兴,故称之为六成就。智顗之法华经文句、吉藏之观无量寿经义疏等,及慧净、智俨、元晓、慧沼、宗密诸师皆用之。
另由开合不同,而有五事成就、七事成就等异说,梁代宝亮等之大般涅槃经集解、法云之法华义记、唐朝灌顶之大般涅槃经疏等,以六成就中之佛(主成就)摄属于住处(处成就),而立五成就之说;圆测仁王经疏卷上本则举出真谛所立七事之说,即别立“我”与“闻”为二事。此外,法相宗据亲光之佛地经论,将通序分为:(一)总显已闻,(二)说教时,(三)说教主,(四)所化处,(五)所被机。其中,“如是”与“我闻”合称总显已闻。“如是我闻”依经典亦有译作“我闻如是”、“闻如是”,然此语置于经首之理由系根据大智度论卷二所载,佛入灭时答阿难之问,命从三世诸佛之法,故经首皆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中”,而后世一般遂解“我”作阿难之自称。[华严经疏卷三(澄观)、金刚般若经疏卷一、大般涅槃经疏卷一、华严经搜玄记卷一上]
(二)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菩萨欲成就六度之行所修之六事,称为六事成就。即:(一)供养成就,此为成就檀(施)度。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檀度不得圆满。(二)学戒成就,此为成就戒度。若不长时学戒,则戒度不得圆满。(三)修悲成就,此为成就忍度。修习大悲心以饶益众生,否则忍度不得圆满。(四)勤善成就,此为成就精进。勤修众善,否则精进度不得圆满。(五)离諠成就,此为成就禅定。若在聚落多诤扰心,则禅定不得圆满。(六)乐法成就,此为成就智度。爱乐佛法,遍历诸佛而听法无厌,如海纳流无时盈溢,否则智度不得圆满。
(名数)诸经之初,有通别二序:通序,或分五段,或分六段,或分七段。六段者,以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也。阿难指本经一部而为如是我闻,示自己之信顺也。智度论一曰:“如是者即是信也。”二以我闻二字为闻成就。阿难自闻也,三以一时二字为时成就,说法之时也。四以佛之一字为主成就,说法之主也。五以在耆阇崛山等为处成就,所说之道场也。六以与大比丘众等为众成就,一座同闻之众也。凡安列此六事,为之证明非虚谬,欲使后之闻者信故,谓之为证信序。五成就合佛与处,七成就离我与闻。旧师多取五成就,天台法华之文句亦由五成就而释之。惟仁王、维摩、观经等则取六成就,嘉祥定为六成就。其曰成就者,于一一句中明各义,具足而不可破坏,故曰成就。又通序中,具足此六事,故曰成就。又具足此六字方成正宗之教起,故曰成就。法华文句一之二曰:“通序五,或六,或七。”同记曰:“五者如文,合佛及处,六则离佛及处,七则离我与闻。”天台维摩经疏一曰:“旧多五义,今依六义。”嘉祥法华义疏一,嘉祥仁王经疏一曰:“若依大智度,直依文贴释,不辨子段。后诸师说亦无定,或五或六,今依金刚仙论作六句分别。”元照弥陀疏上曰:“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名六成就。”胜鬘经宝窟上本曰:“天亲灯论以明六事,第四教主,若依三藏(真谛),凡有七事,开我闻,今以六事为定也。”嘉祥法华论疏曰:“一一章中明义具足无余,不可破坏,故云成就。”盂兰盆经疏记下曰:“六种通名成就者,由假彼六缘成此一经。”此六事成就之证真序,当佛之涅槃时,依阿[少/(兔-、)]楼驮之教,阿难请问四事于佛,依其中之第四句,佛告阿难使于一切经之初置此六事也。后分于涅槃经、文殊问经、智度论二等详举缘由。金刚仙论一曰:“所以一切经初置斯五句者,有三种义:一为证成经理不虚,末代生信。二为表异外道以阿爱为吉。三为息于诤论。表己推宗有在也。”(外道经首之字又作阿沤)。胜鬘经宝窟上本曰:“一为证信故,如龙树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二简内外,外经以阿沤一字为首,内教以六事在初。三分经论不同,弟子之论,归敬三宝。如来之经,明于六事。”
[出华严经疏] 六成就者。即如是我闻等六事。乃诸经之通序也。佛将入灭。阿难问云。世尊灭后。诸经之首。当安何语。佛答言。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为某众等。盖言佛所说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成就。故名六成就。(梵语阿难。华言庆喜。)一信成就信即如是也。言如是者。乃诸经之法体也。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谓如是之法。是佛所说信受不疑。故名信成就。二闻成就闻即我闻也。言我闻者。谓如是之法。阿难自言。我曾亲从 - 明·一如等 撰
(术语)六成就之一。
为六成就之一。每一经典首端均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大比丘众”等数言,顺次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大比丘众,为信、闻、时、主、处、众等为六成就。此乃为使后世闻经者信解,故列此六事,证明其非虚谬。闻成就即其中之“我闻”二字。(参阅“六成就”1266)
(术语)六成就之一。经首闻之一字也。
见六成就条。 - 陈义孝编
(术语)六成就之一。
六成就之一。 - 陈义孝编
六事成就之一。诸经之初,皆有所谓“六成就”者,其中“佛”之一字,即为主成就。此系以佛为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经首含有“佛”字,即可表示此经乃化导众生之说法主所宣说者。与其他之五成就共同表示佛典之信而有征。(参阅“六成就”1266)
《阿毗昙八犍度论》解说为「无学根护」,「事」指「阴界入等」。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