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梵语s/i^la,音译尸罗,六波罗蜜之一。持戒即护持戒法之意,与“破戒”相对称。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列举尸罗有清凉、安眠、数习、得定、严具、明镜、阶陛、增上等义,就清凉义而言,恶能热恼身心,戒则使之安适,故称清凉。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大一二·一一一○下):“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中略)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苞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犯。”然护持戒法甚难,故诸律严诫犯戒,而设波罗夷、僧残等诸制戒。戒通于大小乘,置于三学之首,而大乘置之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第二。所持戒品,在家、出家及声闻、菩萨各异,如四分律载,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而在家众于一日一夜持八斋戒,特称持斋。
诸经论所载持戒之功德利益甚多,如月灯三昧经卷六称菩萨持戒有十种利益:(一)满足一切智,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与誓愿,皆得满足。(二)如佛所学而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则亦如佛之所学。(三)智者不毁,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俱无过失,凡有智慧之人,皆喜乐赞叹而不加毁訾。(四)不退誓愿,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求证菩提,其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五)安住于行,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身口意三业皆悉清净,于正行安住而不舍。(六)弃舍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因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七)慕乐涅槃,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断绝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八)得无缠心,谓修菩萨行者,其戒德圆明,心体光洁,解脱一切烦恼业缘,而无缠缚之患。(九)得胜三昧,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于诸有漏。(十)不乏信财,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财法而无匮乏。大智度论卷十三分持戒之人有四种:(一)为得今世之乐,或为怖畏、称誉名闻而持戒,是为下人持戒。(二)为富贵、欢娱、适意,或期后世之福乐而持戒,是为中人持戒。(三)为求解脱涅槃而持戒,是为上人持戒。(四)为求佛道,怜悯众生,了知诸法求实相,不畏恶道,不求福乐之持戒,是为上上人持戒相。此外,依律宗,分一切戒为止持戒、作持戒二种。止持戒指五篇之诸止恶门,作持戒是说戒等之诸修善门。即四分律前后六十卷中之前三十卷为僧尼二部之戒本,属止持门;后三十卷为明示受戒、说戒等之二十犍度,属作持门。[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二、四分律卷一、卷十七、卷二十七](参阅“六波罗蜜”1273、“戒”2896)
(术语)六度之一。受持戒律而不犯触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持戒清洁,如净明珠。”维摩经佛国品曰:“持戒是菩萨净土。”地持论八曰:“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由持戒所得。”智度论谓有大力毒龙,以眼视人,弱者即死。以气嘘人,强者亦死。时龙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树间,疲懈而睡。猎者见之喜曰:以此皮献国王,以为船饰可乎?便以杖案其头,刀剥其皮。龙自念:我今持戒,故不计此身,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时日大热,欲趋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敢动。畜生尚能坚持禁戒,至死不犯,况复于人!
Morality == 持戒
the second Paramita, to take precepts and to keep the moral laws.
Taking Precepts == 持戒
see Morality.
受持佛所制的戒律。 - 陈义孝编
如五戒中说。 - 朱芾煌
1.背诵波罗提木叉(「学处」,或称为「戒条」)。2.行为遵守戒律(尸罗,德行)。 - 庄春江居士编
守持佛的戒律,以便不做不合佛法的事。
- 梵心居士编
(术语)五戒八戒等总为制止恶之戒法,故云止持戒。见止持条。
制止罪恶行为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 陈义孝编
(术语)区分戒为二种:一作持戒,二止持戒。前者积极的命行,某行为后者命禁止也。即不杀不偷等之戒谓之止持戒,作说安居之善事为作持戒。又称止持门作持门,诸恶莫作为止持门,众善奉行为作持门。但此区别,戒本中非一一分类者,区别戒本与犍度也。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二种,止是制止,制止身口意不作诸恶,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是;作是造作,策励三业以造作众善。以上二戒又名止持门和作持门,诸恶莫作是止持门,众善奉行是作持门。 - 陈义孝编
瑜伽三十七卷十四页云:持戒四相者:谓诸菩萨、受持清净身语律仪,能断犯戒、戒所对治。是名第一。卽所受持清净尸罗,能为自己菩提资粮;亦卽能作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受持净戒,舍离犯戒为缘所生怖畏众罪怨敌等事;寝寤安乐,以自饶益。又由净戒,无悔欢喜,乃至心定,以自饶益。受持净戒,不损恼他;普施一切有情无畏,以饶益他。是名第三。由是因缘,身坏已后,生于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是名持戒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 朱芾煌
[出杂阿毗昙心论] 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谓求生天及余善处。坚持禁戒。是名悕望戒。二恐怖戒谓畏堕恶趣。畏恶名称。坚持禁戒。是名恐怖戒。三顺觉支戒谓随顺七觉支。庄严其心。坚持禁戒。是名顺觉支戒。(七觉支。即七觉分。谓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也。)四清净戒谓无漏戒。能离烦恼染垢。是名清净戒。(无漏戒者。即声闻缘觉无漏道品所发之戒也。) - 明·一如等 撰
(术语)六度之一。见戒波罗蜜条。
六度之一。见六度条。 - 陈义孝编
(印相)是持戒清净之印。通常之佛部三昧耶印出观自在菩萨怛缚多唎随心陀罗尼经。
瑜伽十八卷三页云:云何持戒能擅名誉?谓如有一、或男或女,具足尸罗、及贤善法;乃至命终,断除杀罪,远离杀生。如经广说。乃至十方所有沙门婆罗门等、常所称叹。由是因缘,为诸国王群臣长者、乃至城邑聚落人民、恭敬供养。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