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20 條與「持戒」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持戒

  戒,梵語s/i^la,音譯屍羅,六波羅蜜之一。持戒即護持戒法之意,與“破戒”相對稱。即受持佛所製之戒而不觸犯。大毗婆沙論卷四十四列舉屍羅有清涼、安眠、數習、得定、嚴具、明鏡、階陛、增上等義,就清涼義而言,惡能熱惱身心,戒則使之安適,故稱清涼。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一二·一一一○下):“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中略)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苞藏瑕疵,顯異惑衆。于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犯。”然護持戒法甚難,故諸律嚴誡犯戒,而設波羅夷、僧殘等諸製戒。戒通于大小乘,置于叁學之首,而大乘置之于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之第二。所持戒品,在家、出家及聲聞、菩薩各異,如四分律載,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叁百四十八戒。而在家衆于一日一夜持八齋戒,特稱持齋。

  諸經論所載持戒之功德利益甚多,如月燈叁昧經卷六稱菩薩持戒有十種利益:(一)滿足一切智,謂修菩薩行者,能持禁戒,則身心清淨,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與誓願,皆得滿足。(二)如佛所學而學,謂佛初修道時,以戒爲本,而得證果,菩薩修行,若能堅持淨戒,則亦如佛之所學。(叁)智者不毀,謂修菩薩行者,戒行清淨,身口俱無過失,凡有智慧之人,皆喜樂贊歎而不加毀訾。(四)不退誓願,謂修菩薩行者,堅持淨戒,求證菩提,其誓願弘深,勇猛精進而不退轉。(五)安住于行,謂修菩薩行者,堅持戒律,身口意叁業皆悉清淨,于正行安住而不舍。(六)棄舍生死,謂修菩薩行者,因受持淨戒,則無殺、盜、淫、妄等業,而能出離生死,永脫輪回之苦。(七)慕樂涅槃,謂修菩薩行者,堅持戒律,斷絕妄想,故能厭惡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樂。(八)得無纏心,謂修菩薩行者,其戒德圓明,心體光潔,解脫一切煩惱業緣,而無纏縛之患。(九)得勝叁昧,謂修菩薩行者,持戒清淨,心不散亂,則得叁昧成就,定性現前,而超于諸有漏。(十)不乏信財,謂修菩薩行者,持守戒律,于諸佛具正信心,則能出生一切功德財法而無匮乏。大智度論卷十叁分持戒之人有四種:(一)爲得今世之樂,或爲怖畏、稱譽名聞而持戒,是爲下人持戒。(二)爲富貴、歡娛、適意,或期後世之福樂而持戒,是爲中人持戒。(叁)爲求解脫涅槃而持戒,是爲上人持戒。(四)爲求佛道,憐憫衆生,了知諸法求實相,不畏惡道,不求福樂之持戒,是爲上上人持戒相。此外,依律宗,分一切戒爲止持戒、作持戒二種。止持戒指五篇之諸止惡門,作持戒是說戒等之諸修善門。即四分律前後六十卷中之前叁十卷爲僧尼二部之戒本,屬止持門;後叁十卷爲明示受戒、說戒等之二十犍度,屬作持門。[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一聖行品、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二、四分律卷一、卷十七、卷二十七](參閱“六波羅蜜”1273、“戒”2896)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持戒

  (術語)六度之一。受持戒律而不犯觸也。法華經譬喻品曰:“持戒清潔,如淨明珠。”維摩經佛國品曰:“持戒是菩薩淨土。”地持論八曰:“叁十二相無差別因,皆由持戒所得。”智度論謂有大力毒龍,以眼視人,弱者即死。以氣噓人,強者亦死。時龍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樹間,疲懈而睡。獵者見之喜曰:以此皮獻國王,以爲船飾可乎?便以杖案其頭,刀剝其皮。龍自念:我今持戒,故不計此身,一心受剝,不生悔意。時日大熱,欲趨大水。見諸小蟲來食其身,爲持戒故,不敢動。畜生尚能堅持禁戒,至死不犯,況複于人!

英漢對照詞典 【3】持戒

Morality  ==  持戒

the  second  Paramita,  to  take  precepts  and  to  keep  the  moral  laws.

英漢對照詞典 【4】持戒

Taking  Precepts  ==  持戒

see  Morality.

佛學常見辭彙 【5】持戒

  受持佛所製的戒律。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 【6】持戒

  如五戒中說。 - 朱芾煌

阿含辭典 【7】持戒

1.背誦波羅提木叉(「學處」,或稱爲「戒條」)。2.行爲遵守戒律(屍羅,德行)。 - 莊春江居士編

佛識慧集 【8】持戒

守持佛的戒律,以便不做不合佛法的事。

- 梵心居士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持戒

  (術語)五戒八戒等總爲製止惡之戒法,故雲止持戒。見止持條。

佛學常見辭彙 【10】持戒

  製止罪惡行爲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 陳義孝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1】持戒

  (術語)區分戒爲二種:一作持戒,二止持戒。前者積極的命行,某行爲後者命禁止也。即不殺不偷等之戒謂之止持戒,作說安居之善事爲作持戒。又稱止持門作持門,諸惡莫作爲止持門,衆善奉行爲作持門。但此區別,戒本中非一一分類者,區別戒本與犍度也。

佛學常見辭彙 【12】持戒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二種,止是製止,製止身口意不作諸惡,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是;作是造作,策勵叁業以造作衆善。以上二戒又名止持門和作持門,諸惡莫作是止持門,衆善奉行是作持門。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 【13】持戒威力

  瑜伽叁十七卷十四頁雲:持戒四相者:謂諸菩薩、受持清淨身語律儀,能斷犯戒、戒所對治。是名第一。卽所受持清淨屍羅,能爲自己菩提資糧;亦卽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受持淨戒,舍離犯戒爲緣所生怖畏衆罪怨敵等事;寢寤安樂,以自饒益。又由淨戒,無悔歡喜,乃至心定,以自饒益。受持淨戒,不損惱他;普施一切有情無畏,以饒益他。是名第叁。由是因緣,身壞已後,生于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是名持戒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 朱芾煌

叁藏法數 【14】四種持戒

  [出雜阿毗昙心論]  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謂求生天及余善處。堅持禁戒。是名悕望戒。二恐怖戒謂畏墮惡趣。畏惡名稱。堅持禁戒。是名恐怖戒。叁順覺支戒謂隨順七覺支。莊嚴其心。堅持禁戒。是名順覺支戒。(七覺支。即七覺分。謂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念覺分也。)四清淨戒謂無漏戒。能離煩惱染垢。是名清淨戒。(無漏戒者。即聲聞緣覺無漏道品所發之戒也。) - 明·一如等 撰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5】持戒波羅蜜

  (術語)六度之一。見戒波羅蜜條。

佛學常見辭彙 【16】持戒波羅蜜

  六度之一。見六度條。 - 陳義孝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7】清淨持戒

  (印相)是持戒清淨之印。通常之佛部叁昧耶印出觀自在菩薩怛縛多唎隨心陀羅尼經。

法相辭典 【18】持戒能擅名譽

  瑜伽十八卷叁頁雲:雲何持戒能擅名譽?謂如有一、或男或女,具足屍羅、及賢善法;乃至命終,斷除殺罪,遠離殺生。如經廣說。乃至十方所有沙門婆羅門等、常所稱歎。由是因緣,爲諸國王群臣長者、乃至城邑聚落人民、恭敬供養。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