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20 条与“持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持明

  (一)梵语dha^ran!i^。音译陀罗尼。真言之异名。大日经疏卷九称,持明者,梵云陀罗尼,即总持一切明门明行。

  (二)谓受持传持真言陀罗尼。持即受持传持之义,明即真言之义。真言现于本尊之光明轮中,故称明。又真言之功力,以大慧光明照破无明,显现实智,故称明。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持明

  (术语)梵语陀罗尼Dh&amacron;ra&ndotblw;i,译曰持。明者,真言之异名,持明者,陀罗尼即真言也。又受持真言,谓之持明。演密钞一曰:“明者明咒,真言之别称,梵语尾尼也。此译云明,破闇为义。(中略)亦持亦明,持即是明。”大日经疏九曰:“持明者,梵云陀罗尼,持明谓总持一切明门明行。”同三曰:“声闻经中以毗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便授之,若未发律仪不令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未入曼荼罗者不令读诵受持,还同盗听布萨反招重罪。”

佛学常见辞汇 【3】持明

  1.即陀罗尼,亦即真言。2.受持真言的意思。 - 陈义孝编

佛学次第统编 【4】持明

  梵语陀罗尼,译曰持明者,真言之异名。持明者,陀罗尼即真言也。又受持真言,谓之持明。演密钞曰:“明者明咒,真言之别称,梵语尾尼也。此译云明,破闇为义。”又云:“亦持亦明,持即是明。”大日经疏曰:“持明者梵云陀罗尼,持明谓总持一切明门明行。”又曰:“声闻经中,以毗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便授之。若未发律仪,不令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未入曼荼罗者,不令读诵受持,还同盗听布萨,反招重罪。”
  “陀罗尼”陀罗尼又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为四种:
  一、法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
  二、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三、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四、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忍陀罗尼。
  闻义咒忍之四者,为所持之法也。由能持之体言之,法义之二者,以念与慧为体,咒以定为体,忍以无分别智为体。大乘义章曰:“陀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持,念法不失,故名为持。”佛地论曰:“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智度论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失,是名陀罗尼。”法界次第曰:“陀罗尼此翻能持,或言能遮,又翻为总持。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瑜伽略纂曰:“论云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又曰:“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其异者何?所诠义为境。谓无量义意,越等即唯在意地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为境也。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证真如。今日常指咒陀罗尼曰陀罗尼。”
  “咒陀罗尼”此乃四种陀罗尼之一,真言教之所谓陀罗尼也。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也。陀罗尼者,总持之义。总持有二释,一就人,二就法。
  就人释者  佛菩萨之定力,能持神咒之功德,故名持。如上四种中所择者是也。大乘章曰:“菩萨依禅,能起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良以咒术传益义多,故遍论之。”
  就法释者  神咒之言句,总持无量之文义,无尽之功德,故名。佛地论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
  明已上二释中神咒之功德,必依后释。诸经中显此咒陀罗尼有五名:一、陀罗尼,二、明,三、咒,四、密语,五、真言。此中后四者为义翻也。秘藏记曰:“诸经中说陀罗尼,或陀罗尼,或明、或咒、或密语、或真言,如是五义,其义云何?”
  一、明  陀罗尼者,佛放光,光之中所说,是故陀罗尼与明,其义不异。
  二、咒  咒者,佛法未来汉地前,有世间禁咒法,能发神验除灾患。今持此陀罗尼人,能发神通,除灾患,与禁咒法相似,是故曰咒。
  三、密语  密语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
  四、真言  真言者,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然皆是举一边所名也。 - 明·杨卓

佛识慧集 【5】持明

即陀罗尼,亦即真言,受持真言的意思。

- 梵心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持明

  (术语)持明之法藏。即一切真言陀罗尼之经典也。演密钞一曰:“藏者能摄义故,(中略)今但取府库名之为藏,由如世间国大库藏即能蕴摄种种杂宝,出纳取与赈济无穷。持明藏亦尔,蕴摄诸佛秘密法义,利乐无尽故以为明藏。”西域求法高僧传有毗睇陀罗必得家,译曰持明藏(Vidy&amacron;-dhara-pi&tdotblw;aka)。

佛学大词典 【7】持明

  乃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尊。又作悉地持明仙、成就持明仙。即持诵陀罗尼,或藉药力而得神通力之仙人。本为婆罗门教湿婆神之侍从,相传住于雪山,具有咒力。以其所持之明咒,密教遂列之于曼荼罗海会中。有持名药叉、成就仙众、成就持明仙众、成就明仙四类。大日经疏卷十二(大三九·七○七下):“持明者,谓持诵人得妙成就悉地之果,即能遍游一切佛土,供养诸佛,成就众生也。”

  另据大日经疏卷三载,凡得密严佛国、十方净严、诸天修罗宫等三品之悉地者,皆可称为持明仙,此系就其

广义之解释而言。然大日经疏卷六又记载,所谓持明仙,系依药力而成就其神通力;悉地持明仙则专依咒术而得成就,此为二者之别而异于上述之说者。此外,持明仙亦泛指持诵明咒(真言、陀罗尼)之人。[大日经疏卷十一、两部曼荼罗义记卷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持明

  (术语)诵持陀罗尼,或以药力成就通力之仙人也。大日经疏六曰:“持明仙者,是余药力等所成。悉地持明仙者,皆是专依咒术得悉地人。”同十一曰:“或以法加童男女,亦令彼成就以为供侍,即游十方刹也。西方有一人成,引五百人升空而去,不知所去也。此法成就即是持明仙也。”

佛学大词典 【9】持明

  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十三大院之第五,位于中台八叶院之下方,安置般若菩萨等五尊,故又称五大院、佛母院。持明,为持明咒之义。无论何尊,皆持明咒,故称持明院,表折伏、摄受二德。五尊者,即不动、降三世、般若菩萨、大威德、胜三世。除般若菩萨外,其余四尊皆为忿怒尊,故又称忿怒院。[两部曼荼罗私抄卷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0】持明

  (术语)胎藏界十三大院之第五,亦名五大院。安置不动尊等五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1】持明灌顶

  (术语)五种三昧耶中第三三昧耶,学法灌顶也。灵妙疏下曰:“阿阇梨灌顶者,行传法阿阇梨灌顶也,如律中受具足戒。持明灌顶者,如律中未受具戒者,但自作本尊真言印念诵,不得广行学也。”梵Vidy&amacron;dhara-abhiśekha。

佛学大词典 【12】持明咒藏

  梵名Vi^dya^  -dhara-pi^t!aka  。音译毗睇陀罗必得家。又作持明藏。为秘藏之总称,即于经律论三藏之外,别有咒藏,皆系集录印度之明咒。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道琳传,此咒藏梵本有十万颂,译为唐文,可成三百卷。龙树菩萨弟子难陀法师恐明咒散失,遂撮集一万二千颂,成一家之言,每一颂中,离合咒印之文。又大唐西域记卷九记第一次结集(大五一·九二三上):“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其中之禁咒藏即指持明咒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金刚顶瑜伽经十八会指归、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本、开元释教录卷九]  

佛学大词典 【13】药叉持明

  梵名Yaks!a  -vidya^-dharah!  。持明仙之一。位于密教胎藏现图曼荼罗外金刚部院南门之东方,为增长天之眷属。其形像为身呈赤肉色,头戴宝冠,嚬眉怒目,右手当胸持剑,左手握拳,而伸拇指、小指置于腰前,交脚坐于圆座上。又药叉持明有二使者侍立,名为药叉持明女。其形像,皆呈肉色,头戴宝冠。左方

之使者两手持戟;右方之使者跪坐于圆座,左手握拳置于胸前,右手屈掌,掌上立有独股杵。[大日经疏卷六、卷十一、两部曼荼罗义记卷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4】药叉持明

  (异类)位于胎藏界外金刚院之南方,是增长天之眷属也。

佛学大词典 【15】悉地持明

  梵名Siddhi  -vidyadhara  。即依咒术得外法成就之仙人。悉地,意译为成就。于密教中,列于胎藏曼荼罗外部之“成就持明仙众”即是此尊。[大日经疏卷六](参阅“持明仙”381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6】悉地持明

  (人名)依咒术得外法悉地之仙人也。大日经疏六曰:“悉地持明仙者,皆是专依咒术得悉地人。”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7】成就持明仙众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之一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8】降三世忿怒持明王尊

  (明王)降三世明王之具名。持者保持之义,谓能保持忿怒也。见降三世明王条。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