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语vigata-mala。垢(梵mala ),为烦恼(梵kles/a )之异称,指污秽心之垢物;无垢,指离烦恼之清净。又作无漏。烦恼有多种,如贪、嗔、痴之三垢,恼、害、恨、谄、诳、憍之六垢等,为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六十华严经卷五十七、八十华严经卷七十六、有部律破僧事卷六](参阅“清净”4667)
(二)梵语nirmala。即无垢者。为“如来”之同义语。
(三)释尊时代之印度婆罗门僧。兄弟五人,排行第二,曾与兄弟四人等入山学道,获得五神通。其最小之弟名为弗那,以耕种为业,见佛陀乞食,即施以白净饭满钵;一日,弗那至田中,见所生苗稼均变成数尺高之金禾,收割已尽,还生如初,国王闻之,亦前往割禾,然亦不得尽。此后闻言而往取者,均不能割尽。无垢等四人得知,遂欲以欢喜团供养佛陀,愿求生天。于是各持欢喜团,往诣佛所,大兄取一团置于钵中,佛告以“诸行无常”;无垢复以团置于钵中,佛谓“是生灭法”;第三亦如法置于钵中,佛告以“生灭灭已”;第四亦置团于钵,佛谓“寂灭为乐”;兄弟四人遂各参此偈,得阿那含,后皆趋佛所,出家为僧,得阿罗汉道。[杂宝藏经卷四]
(杂名)清净而无垢染也。又曰无漏。
如如来功德六相中说。 - 朱芾煌
(界名)南方无垢世界也。
(人名)维摩居士之翻名。旧作净名,新作无垢称。西域记七曰:“毗摩罗诘Vimalakirti,唐言无垢称,旧曰净名。然净则无垢,名则是称。义虽取同,名乃有异。旧曰维摩诘,讹略也。”
(术语)离垢地之异名。离垢地为菩萨第二地之名,又谓等觉之菩萨曰无垢地菩萨。四教仪五曰:“等觉位即是等觉性。若望菩萨名等觉佛,若望佛地名为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也。”
离垢地的别名,是菩萨十地中之第二地名。 - 陈义孝编
即清净之法轮;指佛之说法。佛所说之清净教法能摧破众生心中之烦恼垢染,故称无垢轮。净土论(大二六·二三二中):“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论注卷下解释此语(大四○·八四一上):“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法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法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
(术语)清净之法轮也。即说法是。
(人名)经中有数无垢女,一为维摩居士妻之名。见月上经。一为须达多婆罗门女之名,在母胎中闻佛说出生后至佛所变为男子。见无垢贤女经。一为舍婆提城优婆夷之名,问佛早起拂佛塔之功德。见无垢优婆夷问经。
(术语)维摩经曰:“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指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所说相应于菩萨阶位之六种法忍之第五。即等觉菩萨断除无明惑染,安住于自性清净心而不动之位。故等觉菩萨又称为无垢菩萨。(参阅“六忍”1265)
(术语)璎珞经所说六忍之第五、等觉地之菩萨断除无明之惑染,于自性清净之心体安住不动之位也。因云无垢菩萨。
(术语)波斯匿王女之名。梵名维摩罗达。译曰离垢施,又曰无垢施。年始十二岁,容貌端正,时八大声闻八大菩萨皆被诘问。离垢施经曰:“城中波斯匿王有女,曰维摩罗达,晋言离垢施。”梵Vim&amacron;ladatt&amacron;。
(术语)梵名阿末罗Amala。译曰无垢识。旧译家以为第九识之称,新译家以为第八识净分之称,是不别立第九识故也。唯识论三曰:“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同述记三末曰:“唯无漏依,体性无垢,先名阿末罗识,或名阿摩罗识。古师之为第九识者非也。”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论三曰:“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述记三末曰:“唯无漏依,体性无垢,先名阿末罗识,或名阿摩罗识。古师立为第九识者,非也。”
阿赖耶识在佛位上,变成清净无垢,为诸无漏法所依止,故名无垢识,又名庵摩罗识。 - 陈义孝编
成唯识论三卷九页云:此第八识,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等,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