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anitya,或 anityata^,巴利语anicca。音译阿你怛也。为“常住”之对称。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据大智度论卷四十三举出二种无常,即:(一)念念无常,指一切有为法之刹那生灭。(二)相续无常,指相续之法坏灭,如人寿命尽时则死灭。另据辩中边论卷中所举,就遍、依、圆三性而有无性无常、生灭无常、垢净无常之别。即:(一)遍计所执性,其体全无,称无性无常、无物无常。(二)依他起性,依他缘生之诸法有生灭起尽,称生灭无常、起尽无常。(三)圆成实性,其位乃由垢转变成净,故称垢尽无常、有垢无垢无常。上述之说,不仅以缘生有为之诸法为无常,且认为圆成实性之法亦含有转变无常之义。又据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成无常品,举出无性无常、失坏无常、转异无常、别离无常、得无常、当有无常等六种;另举出刹那门、相续门、病门、老门、死门、心门、器门、受用门等八种无常。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则明示十二种无常之相,即:非有相、坏灭相、变异相、别离相、现前相、法尔相、刹那相、相续相、病等相、种种心行转相、资产兴衰相、器世成坏相。另入楞伽经卷七无常品中载有外道之八种无常。
此外,观世相之无常,称无常观、非常观;说明无常旨趣之偈颂,称无常偈;安置病僧之堂院,称无常院、无常堂、延寿堂。[杂阿含经卷一、卷十、卷四十七、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法句经卷上、维摩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九、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十八、成唯识论卷八](参阅“常无常”4530)
(术语)梵语阿儞怛也Anitya,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无常有二:一刹那无常,谓刹那刹那有生住异灭之变化也。二相续无常,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也。涅槃经一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智度论二十三曰:“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六祖坛经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经曰:“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囗@又]俗以为鬼名。陈裕诗曰:“一朝若也无常至,剑树刀山不放伊。”
anicca == 无常
无有常住。 - 陈义孝编
梵语Anitya的意译,谓世间的一切事物忽生忽灭,迁流不住。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称为“刹那无常”;从相对持续的角度来看,称为“相续无常”。《无常经》谓:“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涅槃经》卷十四中有一首著名的偈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家认为世间事物都是“变易法”,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毁,有合必有离……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无常毁灭一切,称为无常火;无常吞噬一切,称为无常狼。人身易老易死,亦不免无常。《涅槃经·寿命品》说:“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瀑水、幻炎。”后亦以无常特指死亡。如《性命圭旨》亨集:“忽一日无常到来,则懵懵然而去矣!”又据《四分律行事钞》卷下记载,僧制,寺院西北角日落处可设“无常院”,安置临终的病僧。(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瑜伽五十六卷二页云:问:依何分位,建立无常?此复几种?答:依生已坏灭分位,建立无常。此复三种。谓坏灭无常,转变无常,别离无常。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五页云:言无常者:显现生身,及与剎那,皆展转故。剎那展转者:由彼彼触起尽故;彼彼受起尽。此相续见。由非不现见,非缘他智故。
三解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二页云:言无常者:谓性破坏朽败法故。
四解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五页云:于诸行中,已灭坏故;灭坏法故;说名无常。
五解 显扬一卷十五页云:无常者:谓诸行自相生后灭坏性。
六解 杂集论二卷三页云:无常者: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坏性,假立无常。相续变坏者:谓舍寿时。当知此中,依相续位,建立生等;不依剎那。
七解 五蕴论六页云:云何无常?谓卽如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
八解 广五蕴论十四页云:云何无常?谓彼诸行,相续谢灭为性。
九解 大毗婆沙论三十八卷十七页云:云何无常?答:诸行散坏破没亡退,是谓无常。此中文句,虽有多种;义亦无别。皆共显了无常义故。问:云何无常散坏诸行?答:非如散坏谷豆等物,但令诸行,无复作用,故名散坏。谓一剎那,作所作已;第二剎那,不复能作。
十解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无常云何?谓令已生诸行灭坏。 - 朱芾煌
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无常有二:
一、刹那无常 谓刹那刹那,生、住、异、灭之变化也。
二、相续无常 谓一期相续之上,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 明·杨卓
无常指世间事物的生灭迁流,变化无常。自有情而言,就是死。《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无常,谓彼诸行相续,谢灭为性。”又,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无常指世间事物的生灭迁流,变化无常,自有情而言,就是死。《百法直解》曰:“无常者,亦名为灭,依于色心暂有还无假立。”而《百法纂释》中曰:“言无常者,今有后无,乃死之异名。盖生名为有,以有生必有死故,不如寂莫常住之无为,是恒有也。灭名为无,无非恒无。如人死此生彼,不如兔角之常无也,以不同无为之常有,不同兔角之常无,故曰无常。”无常,自有情而言曰死,自事物现象而言曰灭。 - 于凌波居士著
没有恒常不变的,参看「变异」、「变易法」。 - 庄春江居士编
无有常住。即刹那无常与相续无常。
- 梵心居士编
指常与无常。常,梵语nitya,又作常住(梵nitya -sthita ),为“无常”之对称。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不变,不生不灭而相续不断。缘起法性之理及如来之法身均为常住不变。常亦为凡夫之“四颠倒”与“四德”之一。一般多将常住者称为无为法。然据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及佛地经论卷七载,如来之法、报、应三身虽均为常住,然以其意义不同,而有三常之说,即:(一)自性身(真如法身),乃绝对平等,在本质上为永远不变之自性常(本性常、凝然常)。(二)受用身(报身),为受乐不绝之无间常(不断常)。(三)变化身(化身、应身),为教化众生而变现之身,虽有生灭,然变现能无限相续,故称相续常。但上述之后二者并非属无为法原意之常。
又据佛性论卷四无变异品载,如来之三身恒能生起世间利益等事,故称常住。此常住依于下列十种因缘,而能相续不绝,即:(一)因缘无边,(二)众生无边,(三)大悲无边, (四)如意足无边,(五)无分别智无边,(六)恒在禅定而不散乱,(七)安乐清凉,(八)行世间八法而无染,(九)甘露寂静而远离死魔,(十)本性法然而无生灭。此即显示如来三身之体用乃恒常不断。
另据大般涅槃经疏卷八载,于诸常中,有世间之相续不断而称为常者,以及三无为常;三无为常,即:得断烦恼者,称为数缘常;事缘差者为非数缘常;不属前二者,则为虚空常。此四种皆不及如来常。所谓“如来常”,即是妙有,其本自有而无所对待,此常实照,为非常非无常之真常,且即边而中,具足三点而不纵横,故如来常为诸常中之第一者。其他尚有世间相常住、佛性常住等说。
此外,与常相对者即无常,梵语为anitya,又作非常。即有生灭变化,而无法保有短暂之同一状态者。一切有为法皆具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随时间迁流而存在,故称无常。一切有为法均属无常,故称诸行无常,乃三法印(佛教的三个基本标帜)之一。大智度论卷四十三有二种无常之说。即:(一)有为法位于现在一刹那间停留,而立刻又没入于过去(刹那灭),此称念念无常(刹那无常)。(二)相续之法坏灭,例如,人在寿命终尽时则死灭,此称相续无常(一期无常)。金七十论卷上所载数论学派之说,举出暂住无常与念念无常二种无常,主张转变为无常,而自性为常住,此与佛教所说有异。辩中边论卷中,就遍、依,圆三性而立有三种无常:(一)遍计所执性,即其体全无之无性无常(无物无常)。(二)依他起性,乃由因缘所生,故为有生灭之生灭无常(起尽无常)。(三)圆成实性,属真如,乃有变化之垢净无常(有垢无垢无常)。
比喻无常之不实、短暂,则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如喻无常之可怖,则谓无常狼、无常虎;而死之来临,则比喻为无常杀鬼、无常风、无常刀、无常使。此外有关无常之用语如:生者必灭、盛者必衰、会者定离等均属之。至于观想无常,称为无常观、非常观;阐说无常之偈颂,称为无常偈;安置病僧之堂院,称为无常院、无常堂;临终之际所击之磬,称为无常磬。[杂阿含经卷十二、卷三十、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四、卷三十九、胜鬘经自性清净章、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成唯识论卷十、华严五教章卷四](参阅“三无为”629、“无常”5109)
有恒常不变者,也有不是恒常不变者(通常指断灭的),两者并存。(相关词「世间常无常」) - 庄春江居士编
即念念无常与相续无常。无常者,变化不止之意。(一)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称为念念无常,又作刹那无常。(二)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称为相续无常,又作一期无常。[大智度论卷四十三]
(名数)一、念念无常,一切有为之法,念念生灭而不停住也。二、相续无常,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也。如人命之死,灯火之灭是。见智度论四十三。又刹那无常,一期无常。见析玄记。
[出析玄记] 一刹那无常梵语刹那。华言一念。而言无常者。谓此一念之心。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停。是名刹那无常。二一期无常谓众生受身。虽寿命长短不等。皆名一期。而言无常者。谓诸众生一期受报之身。亦为生住异灭。四相迁流。终归灭尽。是名一期无常。 - 明·一如等 撰
[出大智度论] 一念念无常谓一切有为之法。念念生灭而不停住。故名念念无常。二相续无常谓相续法坏。名为无常。如人欲死。渐渐命尽。如火烧草木。渐渐烧尽。故名相续无常。 - 明·一如等 撰
念念无常和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住;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归于坏灭,如人命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是。 - 陈义孝编
念念无常与相续无常。
念念无常是说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止。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归於坏灭,如人命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