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语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大宝积经卷五(大一一·二九上):“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另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师子吼菩萨品载,涅槃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槃又称无相。
此外,赖宝之真言名目载,无相有浅略、深秘二义,即:(一)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假,自性为空,一相不存,无色无形,此为浅略之无相。(二)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此非为无色无形之无相,乃系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故为深秘之无相。前者表示显教遮情之意,后者为真言表德之义。另就“教”而言,可分有相教、无相教;就“行”而言,可分有相行、无相行;就“观”而言,可分有相观、无相观;就“土”而言,可分有相土、无相土。[大品般若经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六十一,百论卷上舍罪福品](参阅“有相无相”2437)
(二)(684~762)唐代禅僧。俗姓金,世称金和上、东海大师。原为新罗王族,于新罗之群南寺出家受戒后,开元十六年(728)随入唐使航海来华。谒玄宗,住禅定寺,未久入蜀,至德纯寺,欲师事处寂,时处寂因病不得引见,然无相燃一指供养,遂得留止二年。二十四年,处寂遣人唤无相,付嘱从智诜所传之达磨衣,遂隐山中修头陀行。后应请开禅法,住成都府净众寺,化导二十年。天宝末年玄宗入蜀曾召见之,礼锡丰隆。宝应元年(762)五月,将信衣付嘱予无住,十九日坐化,世寿七十九。师于每年十二月及正月设道场说法,先引声教念佛,次说无忆、无念、莫忘三句。后世之净众宗,即指无相之法系。其传承及教旨,见于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宋高僧传卷十九、神僧传卷七、历代法宝记、景德传灯录卷四、禅学思想史卷上(忽滑谷快天)、支那净土教理史(望月信亨)、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
(术语)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涅槃经三十曰:“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释,涅槃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此无相有浅深二重,见有相条。
1.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2.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 - 陈义孝编
显扬二卷十七页云:无相亦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卽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诸相之所不行。智者:谓如前说。
二解 辩中边论上卷七页云: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
三解 杂集论二卷九页云:何故复说此名无相?诸相寂静故。诸相者:谓色受等乃至菩提,诸所戏论。真如性中,彼相寂静;故名无相。 - 朱芾煌
无相者,谓一切染净之法,悉为因缘生。以因缘生,故无自性,如梦如幻,诸法唯是空,即空亦为空,是为一切诸法,皆空无相也。 - 明·杨卓
不着于相(想;心中之相)。 - 庄春江居士编
於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也是涅槃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
- 梵心居士编
(人名)无相好之佛也,谓身不具三十二相而其德与佛等也。三论玄义曰:“天竺十六大国,方八千里,有向化之缘,并为委诚,龙树为无相佛。”付法藏传三优婆毱多称无相好佛。
(术语)见二空观条。
见二空观条。 - 陈义孝编
即无相空教。为判教之名。笈法师立三教,笈多立四教,而刘虬、慧观、波颇蜜多罗等各将如来一代圣教判立为五教,上述诸师皆以讲说一切皆空之教法为无相教,如般若经所说即为无相空慧之法门。相对于此,而称小乘经为有相教。法相宗以之为第二时空教;华严宗以之为空始教;天台宗则于所判五时八教中,以之为第四时般若时,谓于此时挟带通、别二教而正说圆教,此谓之“带”。[法华玄义卷十上](参阅“三教”609、“五时八教”1132、“五教”1146、“四教”1759)
(术语)即无相空教也。岌师之三教,慧观,波颇蜜多,刘[乳-孚+虫]之五教中各指诸部般若经之所说为无相教,以对小乘经之有相教,法相宗以之为第二时空教,华严宗以之为空始教,天台宗以之为圆教,挟带通别二教之带教。
阐明万法皆空的教法,如诸部般若经所说的是。 - 陈义孝编
如二种名中说。 - 朱芾煌
瑜伽七十三卷五页云:问:有相之取,世间共成;无相之取,非所共成。何因,何缘,名无相取?无因无缘,不应道理。答:世俗名言熏习取果,是有相取。世所共成。能令杂染。胜义智见熏习取果,是无相取。非所共成。能令清净。是故此二,有因有缘。如眼,若有翳等过患;便有发毛轮等翳相现前可得。若无彼患;便不可得。但有自性无颠倒取。问:于无相界,若取其相;非无相取。若无所取;亦不得成无相之取。若尔;云何名无相取?答:言说随眠,已远离故;此取,虽复取无相界;不取相故;成无相取。问:若无构获;云何成取?答:虽不构获诸相差别,有所增益;然取无相;故得成取。问:若无构获,无所增益;此取相状,云何可知?答:取胜义故;取无相故;五种事相皆不显现,以为其相。问:若不分明,可立为取;何故不许诸取灭无?答:灭无,无有修作义故。非修观者,依于灭无,有所修作。问:若尔;云何证知其相?答:自内证智之所证知。问:若尔;何不如其所证,如是记别。答:此内所证,非诸名言安足处故。 - 朱芾煌
如六相中说。 - 朱芾煌
如想自性中说。
二解 杂集论一卷九页云:无相想者:谓前所除想。卽不善言说想,无相界定想,有顶定想,名无相想。不善言说想者:谓未学语言故,虽有色起想,而不能了此名为色。故名无相想。无相界定想者:谓离色等一切相,无相涅盘想;故名无相想。有顶定想者:谓彼想不明利,不能于境图种种相;故名无相想。 - 朱芾煌
显扬二卷十七页云:无相行者:谓卽于诸行中,众生无我性可得;及诸相中,世俗分别法无性可得;及于灭中灭静妙离行。又云:缘智无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相行。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