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45 條與「本願」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33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佛學大詞典 【1】本願

  梵語pu^rva-pran!idha^na。指“因位”之誓願。全稱本弘誓願。又作本誓、宿願。即佛及菩薩于過去世未成佛果以前爲救度衆生所發起之誓願。于因位發願至今日得其果,故對“果位”而稱本願。又“本”作根本解,雖言菩薩之心廣大,誓願亦無量,唯以此願爲根本,故稱“本願”。廣義言之,發願之事端亦稱弘誓。語出無量壽經卷上、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等。

  佛菩薩所發之本願有多種,如一切菩薩悉發菩提心,以堅毅之弘誓救度衆生,斷除煩惱,累積德行,期于成就佛果,此稱總願,如四弘誓願、二十大誓莊嚴等。若分別在淨佛國土發大願,各于十方淨其國土,成就諸衆生,或願于穢土成佛,救度難化之衆生,此等依諸菩薩各自之意樂所發之誓願,稱爲別願,如無量壽經卷上載述之阿彌陀佛(法藏菩薩)四十八願(梵本作四十六願,異譯經典亦有作叁十六願或二十四願者)、悲華經卷七所說釋迦佛之五百大願、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所說彌勒之奉行十善願等皆爲別願。

  另如道行般若經卷六怛竭優婆夷品所說之五願、放光般若經卷十叁夢中行品之二十九願、阿■佛國經卷上之二十願等亦屬別願。其他,尚有特別爲滅除衆生諸病或拔盡一切苦惱、恐怖而立之志願,如藥師如來本願經所說之十二願、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所說之四十四願、悲華經卷叁之觀世音救苦願等。又有普賢菩薩十大願,及舊譯華嚴經所說初地及初學菩薩所發之十種行願等,其中,現在初發之願稱爲“唯發願”,以別于因位發起之宿願。

  廬山慧遠將彌陀四十八願分爲攝法身、攝淨土、攝衆生等叁願。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爲稱念阿彌陀佛之名(念佛)者即得往生淨土之願,亦即無論何等惡人皆可依此願力而得救。淨土宗即以第十八願爲“王本願”。日本淨土真宗開祖親鸾則于四十八願中將重要之八願分爲真願與假願,即十一、十二、十叁、十七、十八、二十二等六願爲真,而十九、二十等二願爲假,稱爲真假八願。同時,在第十八願中,發誓念佛之衆生若不能往生,則不取正覺(不成佛),故第十八願亦稱若不生者誓。

  此外,爲本願所救濟之目標、對象者,稱爲本願實機或本願正機,即指末代濁世之衆生。本願所誓行之念佛,稱爲本願行。又贊歎阿彌陀佛爲本願功德聚,以彌陀系由因位之本願而于永劫積聚功德之故。[悲華經卷二大施品、法華經譬喻品、大阿彌陀經卷上、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七虛空藏菩薩品、平等覺經卷一、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地藏本願經、俱舍論卷九、往生論注、往生禮贊、安樂集、選擇本願念佛集](參閱“誓願”5929、“願”6726)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本願

  (術語)本爲因之義,元于因地立此願,今日得其果,故對于果而曰本願。又本爲根之義,根本之誓願也。菩薩之心廣大,誓願亦無量也。唯以此願爲根本,故曰本願。如阿彌陀如來之四十八願,藥師如來之十二願是也。無量壽經上曰:“皆是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同下曰:“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住生論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十住毗婆沙論叁曰:“一切去來今佛,威力功德智慧無量深法,等無差別,但隨諸佛本願因緣或有壽命無量,或有見者即得必定,聞名者亦得必定者。”法華經譬喻品曰:“以本願故,說叁乘法。”

佛學常見辭彙 【3】本願

  根本的誓願。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 【4】本願

根本的誓願。

- 梵心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5】本願

  指本願之力用。略作願力。又作宿願力、大願業力。即諸佛菩薩于過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願之力用,于果位而得發顯成就。依天親菩薩之往生論所說,佛之本願力,能速疾成滿如大寶海之無量而殊勝之功德。又據唐代善導大師之觀無量壽經疏卷一所說,一切善惡之凡夫,無不憑借阿彌陀佛之大願力爲增上緣,而得往生淨土。

  或將本願與力分開爲二,謂本願指因位之誓願,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論注解釋“觀佛本願力”一文中所說(大四○·八四○上):“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觀無量壽經、俱舍論卷九](參閱“本願”1976)

佛學大詞典 【6】本願

  爲日本佛教最大宗派的淨土真宗之本山。分爲東西二寺。(一)西本願寺:位于京都市下京區堀川通六條。爲真宗本願寺派之本山。又稱本派本願寺,山號龍谷山。俗稱阿西。弘長二年(1262),真宗開祖親鸾示寂,門徒將之葬于東山大谷。未久,親鸾之女覺信尼與門徒顯智于文永九年(1272)移葬吉水之北,營建禦影堂,龜山天皇賜號“久遠實成阿彌陀佛本願寺”,並被列爲敕願所。

  第八世住持蓮如,欲挽救趨于衰頹之寺運,乃大力弘法,廣招信衆,聲勢日隆,遂遭天臺宗比睿山信衆之嫉忌,于寬正六年(1465),縱火燒毀該寺。蓮如遷至近江之園城寺,後又遇亂,輾轉逃至北陸,建立道場,廣化七州信衆。至文明十一年(1479)在京都山科之地興建松林山本願寺。該寺再度爲日蓮宗徒燒毀(1453)。第十世住持證如以大阪之石山本願寺爲本山,再事營造。

  天正八年(1580),第十一世顯如與織田信長共謀移祖像至紀州鹭森,其後移往和泉(大阪府)貝冢,又移至攝津(大阪市)天滿。天正十九年(1591),接受豐臣秀吉獻寺地,爲今西本願寺之起源,第十二世准如始著手營之。現在之堂舍系元和叁年(1617)火災後曆年所建,有總門、唐門、影堂、書院、經藏、耕作閣、虎之間、青蓮社、淩花亭等建築。[叢林集卷九、大

谷本願寺通紀卷一至卷五、卷九、真宗全史、本願寺論]

  (二)東本願寺:位于京都市下京區烏丸通七條。爲真宗大谷派之本山。又稱大谷本願寺。俗稱阿東。慶長七年(1602),德川家康捐寺地予顯如之長子教如,于是創立東本願寺。家康自上野前橋妙安寺請來祖像以供奉之

。寬永十六年(1639),將軍家光又獻地廣爲擴建。萬治元年(1658)以降,陸續設立分別院,如大谷別院、淺草之別院等。然于寬正元年(1789)、文正六年(1823)等,堂舍曾數度遭火焚毀,現存者爲明治時代之建築,有大師堂、敕使門、宮禦殿、大玄關、大寢殿、集會所、寶藏等,其中最宏偉之大師堂于明治十叁年肇建,計十五年始完工。[叢林集卷九、真宗故實傳來鈔、大谷本願寺通紀卷六、大谷派本願寺要覽]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本願一乘

  (術語)彌陀之本願,爲一乘之法。以本願使一切衆生盡成佛也。愚禿鈔曰:“本願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教者,絕對不二之教,一實真如之道也。”

佛學大詞典 【8】本願一實

  謂如來之本願爲唯一真實平等之理。日本淨土真宗期望由阿彌陀佛之本願力往生成佛,即以他力念佛之法門爲真實到達涅槃之唯一途徑,稱爲本願一實大道。真宗開祖親鸾于所著之教行信證文類卷叁信卷(大八叁·六○六中):“道者,則是本願一實之直道。”[高僧和贊]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本願一實

  (術語)如來之本願,即一實之理。教行信證文類叁本曰:“道者即是本願一實之直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本願正機

  (術語)指本願標的之衆生而言。蓋彌陀之本願,由于欲救濟罪業深重煩惱熾盛者之大悲心而建立者,故指末代濁世之吾人衆生,爲本願之正機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1】超世本願

  (術語)與超世願同。

阿含辭典 【12】充我本願

滿足我的願望。 - 莊春江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13】彌陀本願

  指阿彌陀佛所立之誓願。阿彌陀佛在往昔爲法藏比丘時,立下誓願救度一切衆生,待成就是願,方得成佛;此誓願計有四十八項。另有以第十八願,稱爲彌陀本願,或彌陀名願;謂無論何人稱念其名號,皆可由此稱念之功德而成就。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彌陀本願

  (術語)彌陀如來立四十八願而成極樂,以救一切衆生。見無量壽經上。

佛學常見辭彙 【15】彌陀本願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靠著這些大願,他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以救濟一切衆生。 - 陳義孝編

佛學大詞典 【16】生因本願

  又作生因願。指阿彌陀佛于因位時誓願濟度衆生,並祈願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淨土之本願。無量壽經卷上第十八願(大一二·二六八上):“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善導之觀念法門對于此願之解釋,謂阿彌陀佛誓願衆生以稱名念佛爲得生淨土之因。然義寂等則以第十八、十九、二十等叁願爲生因本願。其中,第十八攝取至心欲生願,乃攝下下品人之願;第十九攝取修德欲生願,乃攝上品人之願;第二十攝取聞名欲生願,乃攝中品人之願。又法位、玄一、憬興等以第十八願爲攝上品願,第十九願爲攝中品願,第二十願爲攝下品願。

佛學大詞典 【17】他力本願

  謂一切衆生若依賴阿彌陀如來之本願力,即可獲得救度,得生彼土。他力即本願之意。善導之觀經疏散善義(大叁七·二七一中):“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此乃謂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即他力之意。亦有特指依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得以往生淨土。[往生論注卷下]

佛學大詞典 【18】選擇本願

  廣義指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或特指第十八願。當阿彌陀佛猶在因位時,曆經五劫之長時思慮,並參考諸佛所立誓願,乃取其中最殊勝者,立爲四十八願。尤以第十八願之念佛往生願,爲四十八願中之精髓,故依此願念佛,則稱爲選擇本願之念佛。(參閱“四十八願”164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