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本來固有之性德。與“修成”、“修生”相對。二者並稱爲“本有修生”。即不論有情非情,其本性萬德圓滿,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相對于此,若依修行始産生或成立者,稱爲修生、修成。法華玄義卷七下(大叁叁·七七四上):“本有四德,隱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爲法身。”
又唯識學之阿賴耶識中,稱先天存在之種子爲“本有種子”,稱後天因現行所薰者爲“新薰種子”,兩者相合即産生現行法與一切現象。此外,自肯定面以顯揚真如者,稱爲“本來有”;自否定面言一切事物爲假相、無實在之體者,即謂“本來空”。
(二)爲四有之一。從受生後,到死前,其間之現身,稱爲本有。(參閱“四有”1688)
(術語)對于修成或修生之稱。謂本來固有之性德也。依性宗之談,則不論有情非情,其本性萬德圓滿,在聖不增,在凡亦不滅,譬如礦中之金,暗中之寶,是爲本有。法華玄義七曰:“本有四德,隱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爲法身。”涅槃經十曰:“本有今無,本無今有。叁世有法,無有是處。”[囗@又]四有之一。生後死前,現在之生活,謂之本有。
俱舍論九卷二頁雲:叁者,本有。除生剎那,死前余位。
二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二卷叁頁雲:此中有聲,說屬衆同分有情數五蘊名有。雲何本有?答:除生分死分諸蘊,中間諸有。此則一期五蘊四蘊爲性。問:何故此有,說名本有?答:此是前時所造業生,故名本有。問:若爾,余有亦是本有。皆前時所造業所生故。答:若是前時所造業生,麁顯易覺,明了現見者;說名本有。余雖前時所造業生;而微隱難覺,非明了現見;是以不說。
叁解 發智論十九卷十六頁雲:雲何本有?答:除生分死分諸蘊,中間諸有。 - 朱芾煌
爲有情轉生的四有之一,生有爲出生以後漸漸長大,曆經嬰孩、童子、少年、壯年、老年,以至壽命將盡,接近死有的全部生命過程。有情衆生自死有入中有,自中有至生有,再由生有轉本有;本有期間又有胎內與胎外之別,在胎外時,若又起惑造業,複從本有經死有、中有、生有而複返至本有,如此次第展轉生死,輪回無窮。參閱“四有”條。 - 于淩波居士著
印度唯識學者將種子之起因,分爲本有、新薰、新舊合生等叁種說法。本有家主張第八識所藏之種子皆爲先天所本具,而非新薰習,現行之薰力唯增長本有之種子而已,又稱唯本有家。以護月論師爲其代表。(參閱“種子”5863)
(術語)法相宗之一派,護月之說也。見本有說條。
(術語)說第八識所藏之種子,皆爲先天所固有,非新被薰習者,種子本來爲第八識之功能作用,故爲自無始即具有者,薰習惟增長其功能耳,若種子非先天的本有,則五性各別之義無意味矣。此爲護月之說,法相宗之異義也。
(術語)謂本有與修生也。本有者,謂凡夫聖者,本來法爾,皆具足無缺,真如法性之德也,修生者。謂由觀行之力開發其本有之德,漸漸修習而次第開顯佛德也。
即本來含藏之種子。略作本有種。又作本性住種。謂阿賴耶識(第八識)中本來含藏有漏、無漏一切有爲法之種子。而由後天現行諸法薰習所成之種子,則稱“新薰種子”。(參閱“種子”5863)
(術語)二種種子之一。謂阿賴耶識中本來含藏有漏無漏一切有爲法之種子也。更有新熏種子。參照種子條。
(術語)言法身本來在一切衆生之心中也。
法身本來就在一切衆生的心中的意思。 - 陳義孝編
法身本來就在一切衆生的心中的意思。
- 梵心居士編
成唯識論二卷九頁雲:此中有義,一切種子,皆本有性;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增長。如契經說: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界卽種子差別名故。又契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界是因義。瑜伽亦說:諸種子體、無始時來,性雖本有;而由染淨新所熏發。諸有情類、無始時來,若般涅盤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盤法者,便阙叁種菩提種子。如是等文、誠證非一。又諸有情、既說本有五種姓別;故應定有法爾種子,不由熏生。又瑜伽說:地獄成就叁無漏根;是種非現。又從無始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本性住性。由此等證,無漏種子,法爾本有;不從熏生。有漏亦應法爾有種,由熏增長,不別熏生。如是建立,因果不亂。 - 朱芾煌
我過去存在。 - 莊春江居士編
從過去以來而成的習性。 - 莊春江居士編
(書名)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之略名。
[出華嚴經疏] 華嚴。即大方廣佛華嚴經也。如來出現于世。初說此經而後演說漸頓諸法者。蓋大小漸次諸教。皆從此華嚴性海流出。故此經能統攝該括。以爲諸教之本也。一爲開漸之本開謂開設。漸即漸次。即叁乘之教也。佛初說華嚴根本一乘圓教。諸大菩薩信解證入如來智慧。時有叁乘權淺之機。難預法會。如聾若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故盧舍那佛。脫珍禦服。著弊垢衣。乃開叁乘漸次隨宜之教。令彼聲聞緣覺及權教菩薩。開解成熟。故華嚴爲開漸之本也。(叁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 - 明·一如等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