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古法,于夏安居结制中,为祈福除魔,遂设楞严坛。自阴历四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三日,每日于佛殿集众僧诵楞严咒。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楞严会条载,楞严会乃祈保安居,四月十三日启建,至七月十三日圆满。南宋之真歇清了在补陀山,于夏中为病僧作普回向文而诵咒,即为楞严会之始。于楞严会上,大众坐位之图,称楞严图。[禅林备用清规卷三楞严会]
(行事)禅林之古法,于安居结制中为除魔障,设楞严坛,每日众僧集诵楞严咒,称楞严会。四月十日启建,七月十三日满散。敕修清规楞严会曰:“楞严会乃祈保安居。”又曰:“四月十三日启建,至七月十三日满散。”
凡十卷。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之略称。又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代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首楞严为佛所得三昧(三摩提)之名,万行之总称。
本经阐明“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之理,并解说三摩提之法与菩萨之阶次。其内容初述阿难至外地托钵行乞,遭受摩登伽女之诱惑,几将破戒。佛陀知阿难被淫术所困,遂派遣文殊师利以神咒护持之。待阿难返回住所后,摩登伽女亦尾随而至。此时佛陀即为此女开示,而使之出家学道。本经最著名者为卷五之二十五圆通法门。其中第二十四叙说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此段常被净土宗所引用。
楞严经乃是开示修禅、耳根圆通、五蕴魔境等禅法要义之经典,而异于鸠摩罗什所译之“首楞严三昧经”。其每卷之卷首均载明(大一九·一○六中):“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卷一并云(大一九·一○六中):“大唐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出。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授,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惟法相宗诸师均以本经为伪经;且近代学者间对此经亦颇有真伪之诤,以此经不载于唐、宋、元、明四大藏之故。而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载,当时即有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另于宋史艺文志,亦有“首楞严经十卷”之记载。
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义疏注经二十卷(子璇)、义疏释要钞六卷(怀远)、义海三十卷(咸辉)、玄义二卷(智旭)、摸象记一卷(袾宏)。[大乘三论大义钞卷三、大唐内典录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禅林象器笺经录门]
(经名)一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密帝译,十卷。阐明心性本体。文义皆妙。属大乘秘密部。无法不备。无机不摄。学佛之要门也。等不等观杂录一曰:“楞严楞伽之楞字,说文作棱,他书从之。惟佛经内专用楞字,疑系译经时所定,当从之,不必更改也。”参照首楞严经条。
楞严会中举唱圣号、序引、楞严咒之职称。通常择请音声亢足佳美者任之。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楞严会条(大四八·一一五一中):“维那先期择有音声者为楞严头。”又曰(大四八·一一五一下):“白佛宣疏毕,楞严头唱楞严,众和毕,仍作梵音,唱念经首序引毕,方举咒。咒毕,唱摩诃,众和毕,维那回向。”[禅林象器笺职位门]
(职位)禅家举唱楞严咒者之职名,请音声好之人充之。敕修清规楞严会曰:“维那先期择有音声者为楞严头。”又曰:“维那白佛宣疏毕,楞严头唱楞严。众和毕,仍作梵音,唱念经首序引毕,方举咒。咒毕唱摩诃,众和毕,维那回向。”
(真言)又曰佛顶咒。楞严经所说之神咒也。有四百二十七句,此中最末之八句为心咒。楞严经长水疏曰:“此咒四百二十七句,前诸句数但是归命诸佛菩萨众贤圣等,及叙咒愿加被离诸恶鬼病等难,至四百十九云哆侄他。此云即说咒曰:从四百二十唵字去方是正咒,如前云六时行道诵咒。每一时诵一百八遍,即正诵此心咒耳。如或通诵,更为尽善。”
又叫做佛顶咒,是楞严经所说的神咒,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后的八句是心咒。 - 陈义孝编
又叫做佛顶咒,是楞严经所说的神咒,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后的八句是心咒。
- 梵心居士编
(术语)Ś&umacron;ra&mdotabv;gama,新云首楞伽摩。译曰健相,健行,一切事竟。佛所得三昧之名也。健相者,譬幢旗之坚固也。以比佛德坚固,诸魔不能坏。一切事竟者,佛德之究竟也。智度论四十七曰:“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浅深,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此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住至处,无能坏伏。”涅槃经二十七曰:“首楞严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首楞伽摩,此云健行定,亦言健相,旧云首楞严也。”首楞严三昧经中曰:“菩萨得首楞严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令诸山河日月星宿悉现如故,而不迫迮,示诸众生。首楞严三昧不可思议势力如是。”
定名,华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 - 陈义孝编
大论: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也。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住至处,无能坏伏,故名健相三昧也。大经云:首楞者,一切事竟;严,名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是故首楞严定,名为佛性。慈恩翻为金刚藏。此诸菩萨证此定故,以是为名。 - 宋·普润法云
(人名)宋长水子璇,依楞严经开悟,讲此经三十遍,制义疏十卷。大中祥符六年翰林学士钱公奏赐楞严大师之号。见楞严经眼髓一。
(故事)佛祖统纪十慈云传曰:“慈云法师导式居天竺日,有贵宦注楞严,求师印可。师烹烈焰谓之曰:合下留心佛法,诚为希有。今先申三问,若答之契理,当为流通。若其不合,当付此火。宦许之。师曰:真精妙元性净明心,不知如何注释?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为是何义?二十五圣所证圆通,既云实无优劣,文殊何独得取观音?其人罔措。师即举付火中。于是楞严三关自玆而出。”
(术语)Ś&umacron;ra&mdotabv;gama-sam&amacron;dhi,首楞严三昧之略名。
(书名)明智旭撰,首楞严经文句也。
是《楞严经》的一个主要的神咒。这部经的来因:佛弟子阿难尊者托钵路过摩登伽女门前,被淫女的邪咒迷惑了。正在危险的时候,佛知道了,从顶上放出百珠宝无畏光明来,光里有佛化身,坐在千叶宝莲上,说了这几个咒,并派文殊师利菩萨用这个咒去解救阿难。阿难感到自己很惭愧,没有道力,因此哀求佛重说一遍给大众听。
咒前十八句偈是阿难尊者赞叹佛法,发大愿心。
- 梵心居士编
(术语)首楞严三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