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anukrama。顺序之意。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载,于因果一一流转中,所假立之名,称为次第。另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六举出三种次第,即:(一)刹那流转次第,又作诸行流转次第,谓诸行之前后念相续流转之次第。(二)内身流转次第,谓一身中十时之次第。(三)成立所作流转次第,谓身外器界之前后安布次第。上述三种次第,系依诸法流转之分位而假立者,故非实法。
此外,密教之修法、法会、行事等,记录仪式之顺序,亦称为次第。如金刚界次第、十八道次第、尊胜佛次第、不动次第等,皆为其例。[瑜伽师地论卷三、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百法明门论、瑜伽论记卷十五下](参阅“二十四不相应法”178)
瑜伽十三卷二十页云:云何次第?谓六种次第。一、流转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宣说次第,四、生起次第,五、现观次第,六、等至次第。
二解 瑜伽五十六卷三页云:问:依何分位建立次第?此复几种?答:依一一行流转分位,建立次第。此复三种。谓剎那流转次第。内身流转次第,成立所作流转次第。
三解 瑜伽五十二卷十四页云:复次云何次第?谓于各别行相续中,前后次第,一一随转;是谓次第。
四解 瑜伽八十四卷三页云:次第者:开示义故。
五解 显扬一卷十五页云:次第者:谓诸行一一次第流转性。
六解 杂集论二卷四页云:次第者:谓于因果一一流转,假立次第。因果一一流转者:谓不俱转。
七解 如三种次第中说。 - 朱芾煌
为五位百法中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次第即顺序,诸法因果流转,有一定的顺序。《百法直解》曰︰“次第者,依于诸法前后引生庠序不乱假立。”而《百法纂释》中谓:“言次第者,为编列有叙,如甲乙丙丁令不紊乱,君则尊、臣则卑,父则上、子则下,而有左右前后之类。”有为法一切事物现象的发展变化,有著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见《成唯识论》卷六。 - 于凌波居士著
(术语)四缘之一,新云等无间缘,旧云次第缘。见四缘条。
又名等无间缘。见四缘条。 - 陈义孝编
又作次第断。小乘声闻之人,为证得阿罗汉果,而顺序经四向四果之阶位,称为次第证。反之,未经四向之阶位,超越初果乃至三果,而证得阿罗汉果者,称为超越证、超越断,略称超证。在见道以前之凡夫位,由于修持有漏之六行观,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之程度不同,而产生次第证与超越证之差异。
据俱舍论卷二十三、卷二十四载,已断除欲界修惑前五品与未断者同入于见道,称为预流向;但断至六、七、八品者,即成为一来向;断至第九品以及色界、无色界(除有顶地之外)之修惑皆断者,即为不还向;至见道终了之第十六心时(即入修道之际),分别证得一来果、不还果,此等圣者即称为超越一来或超越不还。同时依其舍离欲界中贪等烦恼之程度,而有不同之称,超越一来之圣者称为倍离欲,超越不还之圣者称为全离欲。所谓倍,即舍离欲贪倍于次第证者;全,则指完全舍离欲界之烦恼。[俱舍论卷三、卷二十一](参阅“超越证”5284)
梵名Pan~cakrama ,西藏名Rim-pa chen-po 。据载作者为龙树(梵Na^ga^rjuna ),惟与二世纪之龙树非同一人。据秘密集会怛特罗(梵Guhyasama^ja -tantra ,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五次第即相当于圣者流(藏H!phags-lugs )之究竟次第(梵Utpanna -krama ),依照瑜伽观法以证悟究竟大乐之五种成就法阶梯。若将与圣者流之生起次第(梵Utpatti -krama )相当之略集成就法(梵Pin!d!i^kr!ta -sa^dhana )视为五次第中之第一次第,则成为六次第,然通常以下列五种为五次第:第一金刚念诵次第(梵Vajraja^pa -krama )、第二无上密意次第(梵Anuttarasama^dhi -krama )、第三自加持次第(梵Sva^dhis!t!ha^na -krama )、第四乐现等觉次第(梵Sukha^bhisam!bodhi -krama )、第五双入次第(梵Yuganaddha -krama )。
第一金刚念诵次第为语净化次第(梵Va^gviveka -krama ),系以呼吸法为基础之念诵法,据跋文知,有六十七偈(有六十九偈之刊本)。第二无上密意次第为心净化次第(梵Cittaviveka -krama ),亦称心清净次第(梵Cittavis/udhi -krama ),有一百偈(九十四偈)。第三自加持次第,有五十六偈。第四乐现等觉次第,有四十偈(三十八偈)。第五双入次第,有三十五偈(三十六偈)。秘密集会怛特罗成立于九世纪,本书即依秘密集会怛特罗而着之成就法,其成立之年代为十世纪顷。本书之西藏注释书颇多。[西藏密教教理の研究(酒井真典)、L. de la Valle/e Poussin: E/tudes et textes tantriques,Pan~cakrama; H.P. S/a^stri^: Discovery of a work by A^ryadevain Sanskrit, JASB., 1898; P.B.Patel: Cittavis/uddhiprakaran!aof A^ryadeva, Visva-Bharati Studies, No. 8]
(书名)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之异名。
巴利语sapada^naca^rin。为十二头陀行之一。即不择贫富,依序托钵而乞食。修行者藉此行,可培养平等心,以消除烦恼。[十诵律卷十一](参阅“十二头陀行”346)
(术语)十二头陀之一。
如二种乞食中说。 - 朱芾煌
为天台化法四教中,别教所立之观法。又作别相三观、隔历三观。即隔历次第而修习空、假、中三观之意。对此而言,圆教所立一心三观之观法,称为不次第三观。盖别教认为,空、假、中三观乃互相隔历而不融通,故须次第渐观之,由此可依次破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而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三智。然圆教则认为,于一念心中即能圆观空、假、中三谛,而不须次第修习之,故圆教之三观称为圆融三观、不次第三观。
若将三观配于别教菩萨之行位,则十住位修习空观、十行位修习假观、十回向位修习中道观。然亦有通修三观者,如十住位之菩萨,除修习空观外,亦兼修假观及中道观。
盖天台宗将三观分为次第与不次第二种,乃系以别教之次第三观,彰显圆教之不次第三观,以明示圆教之圆融教相。[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摩诃止观卷三上、法华经玄义卷三上、卷四下、四教义卷一、卷五、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下本](参阅“三观”706)
(术语)台宗空假中三观有次第与圆融之二种。见三观条。
修天台空假中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名次第三观。 - 陈义孝编
(书名)具名法界次第初门,六卷,隋智者撰。随义理之次第而解释法数者。
如次第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杂语)楞严经摄论曰:“六结不同,一巾所造,第一第六,不成杂乱,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诸结若存,是非蜂起,此结非彼,彼结非此,若结解除,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解结时,云何同除?绾由次第,解亦次第,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见图。
瑜伽八十一卷十六页云:又复说言:我曾处父净饭王宫,颜容端正,乃至广说。此言显示盛美解脱次第。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