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12 條與「次第」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5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次第 次第緣 次第證 五次第 次第禅門 次第乞食 次第叁觀 法界次第 還滅次第 解結次第 解脫次第 九次第定 流轉次第 六根次第 能成次第 牽引次第 入定次第 叁學次第 叁災次第 叁種次第 生起次第 十力次第 四谛次第 五蓋次第 五事次第 五蘊次第 現觀次第 修行次第 修學次第 義類次第 易說次第 圓滿次第 緣起次第 增長次第 諸界次第 諸蘊次第 八道支次第 煩惱斷次第 七覺支次第 十八道次第 十二處次第 受用苦次第 四念住次第 四聖谛次第 四無量次第 四證淨次第 五無量次第 多業受果次第 法界次第初門 佛學次第統編 秘密道次第論 密宗道次第論 菩薩地義次第 菩薩五相次第 菩提道次第論 善等十義次第 十妙生起次第 世界成立次第 受用境界次第 四谛先後次第 四無礙解次第 四種修習次第 真言大次第論 諸欲得舍次第 次第差別有多種 得斷次第有五種 六波羅蜜多次第 六識身生起次第 叁十七覺分次第 十波羅蜜多次第 十種隨眠次第生 四大種作業次第 緣起次第有四種 菩提分法七位次第 七種修習現觀次第 叁學次第世尊異說 十種隨眠生起次第 順次道理及逆次第 四種修習現觀次第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 以何次第入于現觀 在家出家行住次第 正知而住先後次第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 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 法界次第初門(叁卷) 六種波羅蜜多建立次第 菩提道次第傳燈法師列傳 十八界六種次第宣說因緣 十八界叁種次第宣說因緣 出世間智初中後際生起次第 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十卷) 解脫勝處遍處修習次第及所引功德 大聖妙吉祥菩薩秘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 ▲ 收起
當前顯示「佛學次第統編」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佛學次第統編 【1】佛學次第統編

  菩薩優婆塞顯覺楊卓編

  太虛法師論佛學次第統編

  佛法名相浩繁,義類奧博,對于一大藏經律論著,每使人望洋興歎,莫知何所適從。雖有一切經音義、翻譯名義、佛爾雅、佛學小辭典、佛學大辭典等編撰,僅解釋名句耳。雖有大明叁藏法數、教乘法數、諸乘法數等撰編,僅錄列名數或略解句義耳。雖有閱藏知津、法海觀瀾等撰編,僅略序部類,少提綱要耳。雖有隋唐宋明清之教藏目錄及日本弘教書院藏、續藏、又續藏等目錄之編錄,僅次第錄列部帙之名題耳。至夫綜括佛學之一切法相義類,依一貫之條理而編次之,可爲航教海之南針,且可憑之得明佛學之系統者,吾未之見焉。以之樂趨簡易者譏爲入海算沙,鹵莽滅裂,執持其一二端,沾沾自喜。而聖教竟束高閣。或縱探經究論,窮年矻矻,亦往往以不能獲其要領終。而淺嘗辄止,不免糢糊汗漫,更無論已。故今寂照居士之佛學次第統編爲不可緩,而將大有功于佛法之宏明者也。
  或謂阿難四阿含之結集,及小乘有所撰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大乘所撰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亦何莫非統括佛教之一切法相義類,依一貫之條理而編次之,或加以判攝焉者,傳入中國?援引大智度論之例,若天臺之法華玄義、文句,清涼之華嚴懸談、疏鈔,其應用者宏矣!複何事後生初學之有此佛學次第統編爲?
  然一時有一時之機會,適宜而作,豈能以古擬今?且正由往昔諸大士先德曾爲種種之編撰判攝,不啻于佛法中添出若幹之名相義類,各成一門一宗一簇一聚之學說,及今已極形間錯雜糅,極需要有爲之次第統合編集之者耳。故古師之作,雖雲美備,較今或不妨有所增減。兼之古作之文勢辭氣,與今人之心理相去懸遠,每致艱于了解,則欲通古人之書,亦正須有爲之門徑者。故此編之特長,即在但貫攝編次,使法義有一系統,而不加批判焉。
  編凡有四,今爲用分類法表列之:

  ┌外編(一)
  佛學次第統編┤  ┌正編(二)
  └內編┤  ┌余編(叁)
  └旁編┤
  └附編(四)

  外編爲敘列教外之各學派各教宗者。余編爲敘列教內各教相各宗致者。附編則佛教之曆史及地理也。故此四編爲法義之集中者,唯在正編。正編複分七篇:一、世間相,二、出世間相,叁、小乘,四、大乘,五、密教,六、人天乘,七、綜合。亦爲用分類法表列如下:

   ┌世間相
  ┌法相┤
  │  └出世間相
  │
  ┌列舉┤  ┌小乘
  │  │  ┌顯教┤
  │  │  ┌主┤  └大乘
  佛學次第統編正編┤  └教乘┤  └密教
  │  │
  │  └附人天乘
  └綜合

  今是爲之序論者,意亦僅在其正編也。然手此一編,雖足窺佛學之法統,余則望覽者用爲深入經藏之探海燈,勿徒以是爲足。且更望編者以不懈之搜討修訂,使益臻完美焉。
  序論既終,更出其一例以與編者商之。

  ┌世間相
  ┌法相┤
  │  └出世間相
  │  ┌顯教
  ┌列舉┤  ┌大乘┤
  │  │  ┌大小乘┤  └密教
  正編┤  └教乘┤  └小乘
  │  └天人乘
  └綜合

  此中次第系統之理,敘列法相,則由世間而及出世間,彰衆生上達之義,上達至究竟即佛。佛乃下化,故敘列教乘,則由大乘而小乘而天人乘,顯如來垂濟之義。佛自住大乘,但教化菩薩。若施慈悲方便,則由大乘而緣覺乘而聲聞乘而天乘而人乘,展轉資爲攝引,終而綜合,則無異法華之開權示實,涅槃之追說還耳。斯則法相爲內證之門,教乘爲外化之道,而內證外化之既圓,乃會歸而綜合焉。

  總敘

  世尊說法,經律炳垂。祖師宏宗,論著尤富。學佛之士,終身鑽研,猶未能及。苟非大宗匠作家,何事妄生枝節,有所編輯。不特增人葛藤,徒亂衆意。尤恐畫蛇添足,敗壞真宗。未爲佛子,豈不反爲佛門之罪人哉!是在人一面,大可無需。在己一面,大可不必矣!雖然,此言似則似矣,是則未是。譬之一大城埠,方圓數十裏,人口數百萬,市街會社,繁若列星,車馬遊龍,紛然如織。遊其地者,任意所之,本無不可。然以全般形勢不明,往往纡曲許久,不得遊趣。或則往返回環,難離原處。于是淺嘗之徒,廢然返者有之;拙步之流,常滯一地者有之;更有狂奔之輩,東西馳求,所履雖多,不得要領,亦終勞而鮮功。即使善遊之士,一地一所,步之趣之,皆能不誤,然亦遊曆既遍,而後全般形勢,方始了然。即計所獲,亦實勞多。假使于此,有一地圖,及一地志,以爲遊者之先導。則凡遊者未遊之前,已有成竹,當遊之際,亦辨方所,豈不共同方便也哉!夫圖志原非城埠,遊城埠者,備之爲便。城埠亦非圖志,遊城埠者,幸勿以覽圖志,爲遊城埠可耳。本編之旨,意在于斯。佛法大海,浩浣無涯。利根上士,固目擊即能窮源,然在一般學者,往往曆之幾久,門徑難窺。或則僅執一端,不明大體,非惟寡益,爲害亦多。且在自欺之士,尤因是儱侗真如,颟顸佛性,徒事侈其口談,實則高下不辨,亂統瞎摸,究何所益。智者見之,不免悲憫。顧所以若是者,不亦太少方便所致也乎?予自愧學尚未遑,何堪以盲引人,然斯編之作,實亦不過如遊城之余,將所履方所,略爲圖志。既足據此以爲自究之便,並即以便當來者之參考耳!一舉兩得,未始無裨,若故多事,則吾豈敢。
  本編共分四編:一、外編,二、正編,叁、余編,四、附編。二、叁、四又可共稱爲內編。外編本爲正編前導,但主文全在正編,若以主文爲急,宜先及之。本編名曰佛學次第統編者,佛學猶言學佛之如何爲學,是就學地以言。若曰佛教,則是申明教義。或曰佛法,則更直接說法。皆大不可,故曰佛學。言次第者,由淺之深,層層次第,非一往到底,故雲次第。統者爲言總括,意在握要,又在全備,並含系統之義。編者集而編成,非著作意,故曰統編。

  正編敘言

  統編分四:外編,正編,余編,附編。正余附又總爲內編。外編世學,余編經教,附編事記。本編所述,乃專法理,以系全編主文,故曰正編。始從凡夫以明世間,次從諸聖以明出世,後從小大顯密諸乘,以詳明行證因果諸法。所以始從凡夫世間明者,識得凡夫,乃知諸聖;識得世間,乃知出世耳。此即由近及遠,由此推彼,次第意也。至言世間,則先六趣、叁界、世界,次推生滅、因果、世間觀。由此六項,從小及大,層層推廣。世間之相,次第包括盡之。複次六趣因果,最切人身,故最須爲先明。然原始要終,又無不具足于當下身心,若了得當下身心,一切世界,自可從茲推究。所以要中之要,又莫如了得當下一心之爲要矣!蓋六趣報趣,緣于作業,作業因于妄惑,最須先辨,即此妄惑。而此妄惑,即是一心,了達一心之妄惑,是爲入佛學之初步也矣。更就佛字義理言之:佛者覺也,覺者心也,是故佛法者,心法也。欲明佛法始終本末,即由先明當下一心始。因心推境,境由心起,自然因果洞徹。凡夫當下一念之心,其現相若何,先爲辨認,再進而推究其體用若何,自對于心覺大道,有其進入之階。一切法理,雖次第重重,不過了明一心。而一心雖廣,又始從識及當下耳。然凡夫當下一念心相,究系如何,要知即是妄惑。由此妄惑爲因,作業爲緣,報趣爲果,所以幻爲六趣、妄有叁界、世間因果,如是可明。故此若知近察一心,非惟身世全在于是,佛法亦俱由于是矣! - 明·楊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