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12 條與「次第」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5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次第 次第緣 次第證 五次第 次第禅門 次第乞食 次第叁觀 法界次第 還滅次第 解結次第 解脫次第 九次第定 流轉次第 六根次第 能成次第 牽引次第 入定次第 叁學次第 叁災次第 叁種次第 生起次第 十力次第 四谛次第 五蓋次第 五事次第 五蘊次第 現觀次第 修行次第 修學次第 義類次第 易說次第 圓滿次第 緣起次第 增長次第 諸界次第 諸蘊次第 八道支次第 煩惱斷次第 七覺支次第 十八道次第 十二處次第 受用苦次第 四念住次第 四聖谛次第 四無量次第 四證淨次第 五無量次第 多業受果次第 法界次第初門 佛學次第統編 秘密道次第論 密宗道次第論 菩薩地義次第 菩薩五相次第 菩提道次第論 善等十義次第 十妙生起次第 世界成立次第 受用境界次第 四谛先後次第 四無礙解次第 四種修習次第 真言大次第論 諸欲得舍次第 次第差別有多種 得斷次第有五種 六波羅蜜多次第 六識身生起次第 叁十七覺分次第 十波羅蜜多次第 十種隨眠次第生 四大種作業次第 緣起次第有四種 菩提分法七位次第 七種修習現觀次第 叁學次第世尊異說 十種隨眠生起次第 順次道理及逆次第 四種修習現觀次第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 以何次第入于現觀 在家出家行住次第 正知而住先後次第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 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 法界次第初門(叁卷) 六種波羅蜜多建立次第 菩提道次第傳燈法師列傳 十八界六種次第宣說因緣 十八界叁種次第宣說因緣 出世間智初中後際生起次第 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十卷) 解脫勝處遍處修習次第及所引功德 大聖妙吉祥菩薩秘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 ▲ 收起
佛學大詞典 【1】次第

  梵語anukrama。順序之意。爲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即一切有爲法非同時俱轉,而有前後順序者,稱爲次第。據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二載,于因果一一流轉中,所假立之名,稱爲次第。另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六舉出叁種次第,即:(一)刹那流轉次第,又作諸行流轉次第,謂諸行之前後念相續流轉之次第。(二)內身流轉次第,謂一身中十時之次第。(叁)成立所作流轉次第,謂身外器界之前後安布次第。上述叁種次第,系依諸法流轉之分位而假立者,故非實法。

  此外,密教之修法、法會、行事等,記錄儀式之順序,亦稱爲次第。如金剛界次第、十八道次第、尊勝佛次第、不動次第等,皆爲其例。[瑜伽師地論卷叁、顯揚聖教論卷一、大乘百法明門論、瑜伽論記卷十五下](參閱“二十四不相應法”178)

法相辭典 【2】次第

  瑜伽十叁卷二十頁雲:雲何次第?謂六種次第。一、流轉次第,二、成所作次第,叁、宣說次第,四、生起次第,五、現觀次第,六、等至次第。
  二解  瑜伽五十六卷叁頁雲:問:依何分位建立次第?此複幾種?答:依一一行流轉分位,建立次第。此複叁種。謂剎那流轉次第。內身流轉次第,成立所作流轉次第。
  叁解  瑜伽五十二卷十四頁雲:複次雲何次第?謂于各別行相續中,前後次第,一一隨轉;是謂次第。
  四解  瑜伽八十四卷叁頁雲:次第者:開示義故。
  五解  顯揚一卷十五頁雲:次第者:謂諸行一一次第流轉性。
  六解  雜集論二卷四頁雲:次第者:謂于因果一一流轉,假立次第。因果一一流轉者:謂不俱轉。
  七解  如叁種次第中說。 - 朱芾煌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3】次第

爲五位百法中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次第即順序,諸法因果流轉,有一定的順序。《百法直解》曰︰“次第者,依于諸法前後引生庠序不亂假立。”而《百法纂釋》中謂:“言次第者,爲編列有敘,如甲乙丙丁令不紊亂,君則尊、臣則卑,父則上、子則下,而有左右前後之類。”有爲法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展變化,有著一定的次序或規則。見《成唯識論》卷六。 - 于淩波居士著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次第

  (術語)四緣之一,新雲等無間緣,舊雲次第緣。見四緣條。

佛學常見辭彙 【5】次第

  又名等無間緣。見四緣條。 - 陳義孝編

佛學大詞典 【6】次第

  又作次第斷。小乘聲聞之人,爲證得阿羅漢果,而順序經四向四果之階位,稱爲次第證。反之,未經四向之階位,超越初果乃至叁果,而證得阿羅漢果者,稱爲超越證、超越斷,略稱超證。在見道以前之凡夫位,由于修持有漏之六行觀,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之程度不同,而産生次第證與超越證之差異。

  據俱舍論卷二十叁、卷二十四載,已斷除欲界修惑前五品與未斷者同入于見道,稱爲預流向;但斷至六、七、八品者,即成爲一來向;斷至第九品以及色界、無色界(除有頂地之外)之修惑皆斷者,即爲不還向;至見道終了之第十六心時(即入修道之際),分別證得一來果、不還果,此等聖者即稱爲超越一來或超越不還。同時依其舍離欲界中貪等煩惱之程度,而有不同之稱,超越一來之聖者稱爲倍離欲,超越不還之聖者稱爲全離欲。所謂倍,即舍離欲貪倍于次第證者;全,則指完全舍離欲界之煩惱。[俱舍論卷叁、卷二十一](參閱“超越證”5284)

佛學大詞典 【7】次第

  梵名Pan~cakrama  ,西藏名Rim-pa  chen-po  。據載作者爲龍樹(梵Na^ga^rjuna  ),惟與二世紀之龍樹非同一人。據秘密集會怛特羅(梵Guhyasama^ja  -tantra  ,一切如來金剛叁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五次第即相當于聖者流(藏H!phags-lugs  )之究竟次第(梵Utpanna  -krama  ),依照瑜伽觀法以證悟究竟大樂之五種成就法階梯。若將與聖者流之生起次第(梵Utpatti  -krama  )相當之略集成就法(梵Pin!d!i^kr!ta  -sa^dhana  )視爲五次第中之第一次第,則成爲六次第,然通常以下列五種爲五次第:第一金剛念誦次第(梵Vajraja^pa  -krama  )、第二無上密意次第(梵Anuttarasama^dhi  -krama  )、第叁自加持次第(梵Sva^dhis!t!ha^na  -krama  )、第四樂現等覺次第(梵Sukha^bhisam!bodhi  -krama  )、第五雙入次第(梵Yuganaddha  -krama  )。

  第一金剛念誦次第爲語淨化次第(梵Va^gviveka  -krama  ),系以呼吸法爲基礎之念誦法,據跋文知,有六十七偈(有六十九偈之刊本)。第二無上密意次第爲心淨化次第(梵Cittaviveka  -krama  ),亦稱心清淨次第(梵Cittavis/udhi  -krama  ),有一百偈(九十四偈)。第叁自加持次第,有五十六偈。第四樂現等覺次第,有四十偈(叁十八偈)。第五雙入次第,有叁十五偈(叁十六偈)。秘密集會怛特羅成立于九世紀,本書即依秘密集會怛特羅而著之成就法,其成立之年代爲十世紀頃。本書之西藏注釋書頗多。[西藏密教教理の研究(酒井真典)、L.  de  la  Valle/e  Poussin:  E/tudes  et  textes  tantriques,Pan~cakrama;  H.P.  S/a^stri^:  Discovery  of  a  work  by  A^ryadevain  Sanskrit,  JASB.,  1898;  P.B.Patel:  Cittavis/uddhiprakaran!aof  A^ryadeva,  Visva-Bharati  Studies,  No.  8]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次第禅門

  (書名)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之異名。

佛學大詞典 【9】次第乞食

  巴利語sapada^naca^rin。爲十二頭陀行之一。即不擇貧富,依序托缽而乞食。修行者藉此行,可培養平等心,以消除煩惱。[十誦律卷十一](參閱“十二頭陀行”346)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次第乞食

  (術語)十二頭陀之一。

法相辭典 【11】次第乞食

  如二種乞食中說。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12】次第叁觀

  爲天臺化法四教中,別教所立之觀法。又作別相叁觀、隔曆叁觀。即隔曆次第而修習空、假、中叁觀之意。對此而言,圓教所立一心叁觀之觀法,稱爲不次第叁觀。蓋別教認爲,空、假、中叁觀乃互相隔曆而不融通,故須次第漸觀之,由此可依次破除見思、塵沙、無明叁惑,而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叁智。然圓教則認爲,于一念心中即能圓觀空、假、中叁谛,而不須次第修習之,故圓教之叁觀稱爲圓融叁觀、不次第叁觀。

  若將叁觀配于別教菩薩之行位,則十住位修習空觀、十行位修習假觀、十回向位修習中道觀。然亦有通修叁觀者,如十住位之菩薩,除修習空觀外,亦兼修假觀及中道觀。

  蓋天臺宗將叁觀分爲次第與不次第二種,乃系以別教之次第叁觀,彰顯圓教之不次第叁觀,以明示圓教之圓融教相。[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觀無量壽佛經疏(智顗)、摩诃止觀卷叁上、法華經玄義卷叁上、卷四下、四教義卷一、卷五、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下本](參閱“叁觀”706)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次第叁觀

  (術語)臺宗空假中叁觀有次第與圓融之二種。見叁觀條。

佛學常見辭彙 【14】次第叁觀

  修天臺空假中叁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名次第叁觀。 - 陳義孝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5】法界次第

  (書名)具名法界次第初門,六卷,隋智者撰。隨義理之次第而解釋法數者。

法相辭典 【16】還滅次第

如次第差別有多種中說。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7】解結次第

  (雜語)楞嚴經攝論曰:“六結不同,一巾所造,第一第六,不成雜亂,則汝六根,亦複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諸結若存,是非蜂起,此結非彼,彼結非此,若結解除,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雲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複如是。若欲除結,當于結心。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解結時,雲何同除?绾由次第,解亦次第,佛言:六根解除,亦複如是。”見圖。

法相辭典 【18】解脫次第

瑜伽八十一卷十六頁雲:又複說言:我曾處父淨飯王宮,顔容端正,乃至廣說。此言顯示盛美解脫次第。 - 朱芾煌

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