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语samyak-smr!ti,巴利语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八正道之一。又作谛意。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为二:(一)世俗有漏正念,即与有漏作意相应之善念。(二)出世间无漏正念,即依无漏之正见能思惟谛境,而与无漏作意相应的明记不忘之念。有关正念之体性,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载,念根、念力与正念,皆摄入念觉支。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载,念根、念力、念觉支与正念,皆以念为体。摩诃止观卷七上则谓“念”为“忍”之义,并配于天台宗之四教,即三藏教之正念为伏忍,通教之正念为柔顺忍,别教之正念为无生忍,圆教之正念为寂灭忍。[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八正道经、转法轮经](参阅“八正道”280)
(二)净土宗则谓,面临诸种遭遇,能心不错乱颠倒而一心念佛,称为正念。[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往生礼赞前序](参阅“一心正念”24)
(三)(1215~1289)宋代临济宗僧。温州(浙江)永嘉人,号大休。早年参学于灵隐寺东谷妙光,再谒石溪心月,遂得印可。咸淳五年(1269)夏,乘商船赴日。依镰仓建长寺之兰溪道隆。执权之北条时宗甚景仰师之道望,礼请居于禅兴寺。其后,历住寿福、圆觉、建长诸寺。晚年于圆觉寺内自建一小庵,立匾称为“藏六”。又筑寿塔以为归藏之地,并自着圆湛无生铭,记录一生之行谊德业。日本正应二年十一月示寂,遗偈:“拈起须弥槌,击碎虚空鼓;藏身没影踪,日轮正当午。”世寿七十五。敕谥“佛源禅师”。著有大休和尚语录六卷。为日本禅宗大休派(日本禅宗二十四派之一)之祖。[元亨释书卷八、延宝传灯录卷三、本朝高僧传卷二十一]
(术语)八圣道之一。离邪分别而念法之实性也。起信论曰:“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慧远观经疏曰:“舍相入实名为正念。”
Right Remembrance == 正念
right memory, right mindfulness; the seventh of the Eightfold Path, avoiding distracted and clouded state of mind, awareness and self-possessed.
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是八正道之一。 - 陈义孝编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一页云:复言:世尊!云何正念?世尊告曰:勤修止观。诸瑜伽师,依止三相;时时于彼三种相中及不放逸俱行境界,心现明记;超越远离修道加行。
二解 如八支圣道中说。
三解 瑜伽十八卷二页云:云何正念?谓为永断上分诸结,复更修习四种念住;乃至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
四解 此是四念住中正念。瑜伽八十三卷九页云:言正念者:不忘教授故。
五解 显扬二卷十五页云:七、正念。谓于修道中,乃至思惟诸谛故;或依奢摩他道,或依毗钵舍那道,或依双道,于所修习择法正勤喜安等持舍遍觉支中,念及正念随念诸念不忘念心明了性;及不忘失极不忘失极不忘失诸法性。
六解 法蕴足论五卷十三页云:云何正念?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是名正念。
七解 品类足论八卷二页云:正念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念,随念,别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记性;是名正念。 - 朱芾煌
八正道之一,一、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为二:世俗有漏正念,即与有漏作意相应的善念。二、出世间无漏正念,即依无漏之正见能思惟谛境,而与无漏作意相应的明记不忘之念。 - 于凌波居士著
正确的专注,另译作「等念」。(反义词「邪念」) - 庄春江居士编
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为八正道之一。
- 梵心居士编
显扬二卷十八页云:三、正念迹。谓能持三摩地蕴法义故名迹。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广。 - 朱芾煌
(术语)五种念诵中之三摩地念诵也。言行者住于定心,观念真言之字相也。
瑜伽二十三卷一页云:云何名为常委正念?谓于此念,恒常所作,委细所作。当知此中恒常所作,名无间作;委细所作,名殷重作。卽于如是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总说名为常委正念。 - 朱芾煌
(1215~1289)南宋临济宗僧。温州(浙江永嘉)人。石溪心月之法嗣。咸淳五年(1269),随兰溪道隆至日本。应北条时宗之请,历住禅兴、建长、寿福、圆觉等刹。日本正应二年示寂,享年七十五。谥号“佛源禅师”。其流派称大休派(又作佛源门徒),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遗著有大休和尚语录六卷。[元亨释书卷八]
瑜伽二十三卷一页云:云何名为防守正念?谓如有一,密护根门增上力故;摄受多闻,思惟修习。由闻思修增上力故;获得正念。为欲令此所得正念,无忘失故;能趣证故,不失坏故;于时时中,卽于多闻、若思、若修,正作瑜伽,正勤修习。不息加行,不离加行。如是由此多闻思修所集成念,于时时中,善能防守正闻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为防守正念。 - 朱芾煌
谓临命终时,修行佛道者不起贪、嗔、痴之邪念,唯专意于佛道之修持。净土宗特别强调,临命终时须不为死苦而心生颠倒,唯应求念佛命终而往生净土。净土宗大德善导于其所著之观念法门一书中明示,若于临命终时失去正念,则鬼神交乱,病人狂死,而堕于三恶道。又善导之临终正念诀(大四七·二八七中):“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皆广示临终正念之重要。
于日本,临终之念佛,称为临终念佛;依此得往生净土,则称临终业成。相对于此,往生净土系赖平时之信愿始确立者,称为平生业成。但即使是临终业成,其临终之正念亦须仰赖平生之行业熏习,始能致之,而非一蹴可几者。[俱舍论卷九、龙舒净土文卷四、乐邦文类卷一、阿弥陀经略记、太平记卷十六]
(术语)行者临死期,三毒之邪念无起,专任菩提之心也。此正念为平生之行业所熏修。弥陀经略记曰:“由寻常所行,得临终正念也。”龙舒净土文,乐邦文类等载善导之临终正念决。
谓修行人到临终的时候,心中没有贪嗔痴的邪念,只是一心正念菩提,这种正念是由长时间的修行而得来的。 - 陈义孝编
如五种随护加行中说。 - 朱芾煌
集异门论二十卷十三页云:云何无学正念?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所有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是名无学正念。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