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4本字典中找到 38 條與「殊勝」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3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佛學大詞典 【1】殊勝

  事之超絕而稀有者,稱爲殊勝。如吾人常贊歎極樂淨土因緣殊勝,因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普度衆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淨土,蓮花化生,實乃稀有之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殊勝

  (術語)事之超絕而世所希有者曰殊勝。

法相辭典 【3】殊勝

  無性釋一卷叁頁雲:卽是展轉差別無雜;故名殊勝。或複望彼聲聞等法,極懸遠故;又增上故;名爲殊勝。以能引發大菩提故。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4】殊勝

  謂觀世音菩薩極證圓通,十方普應,上同諸佛,下合群生,妙用超越。據楞嚴經卷六載,二殊勝即:(一)上合諸佛本妙覺心,本妙覺心即諸佛本然覺了妙明真心。指菩薩極證寂滅,十方圓明,體同諸佛,故能起同體大慈,與衆生樂,顯應十方,現身說法,聖凡等度,有願必從,故爲殊勝。(二)下合衆生同一悲愍,指菩薩所證圓通之理,與衆生本有之心,二者雖有迷悟之別,其體無二,故能起同體大悲,拔衆生苦,冥應十方,等施無畏,若有所求,隨願滿足,故爲殊勝。

叁藏法數 【5】殊勝

  [出楞嚴經]  此言觀音菩薩。極證圓通。十方普應。上同諸佛。下合群生。妙用超越。故雲殊勝。一上合諸佛本覺妙心本覺妙心。即諸佛本然覺了妙明真心也。謂菩薩極證寂滅。十方圓明。體同諸佛。故能起同體大慈。與衆生樂。顯應十方。現身說法。聖凡等度。有願必從。是爲殊勝。二下合衆生同一悲仰謂菩薩所證圓通之理。與衆生本有之心。迷悟雖殊。體元不二。故能起同體大悲。拔衆生苦。冥應十方。等施無畏。設有所求。隨願滿足。是爲殊勝。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大詞典 【6】殊勝

  位于帝釋殊勝殿前之如意池。[六波羅蜜經卷叁、俱舍論卷十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殊勝

  (雜名)在帝釋殊勝殿前之殊勝池也。俱舍論十一曰:“天帝釋所都大城中有殊勝殿,種種妙寶,具足莊嚴,蔽余天宮,故名殊勝。”順正理論叁十一曰:“四苑各有一如意池。”六波羅蜜經叁曰:“曼陀枳尼殊勝池水,沐浴無由。”

佛學大詞典 【8】殊勝殿

  帝釋之宮殿。殿中有種種妙寶校飾,具足莊嚴,蔽余天宮,故稱殊勝殿。[俱舍論卷十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殊勝殿

  (雜名)帝釋之宮殿也。見殊勝池條。

法相辭典 【10】廣大殊勝

攝論叁卷四頁雲:廣大殊勝者:複由四種廣大故。一、由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故;二、由攝受無量福德,廣大故;叁、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四、由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故。世親釋八卷二頁雲:種種無量學處廣大者:謂諸菩薩所修學處,亦是種種,亦是無量。由此于彼一切有情作成熟事及攝受事故。攝受無量福德廣大者:謂諸菩薩,攝受無量福德資糧;非聲聞故。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者:謂于諸有情,勸令修善;名利益意樂。若卽于此補特伽羅,願由彼善,當得勝果;名安樂意樂。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者:謂諸菩薩,由此屍羅,建立無上正等菩提;非聲聞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1】甚深殊勝

  攝論叁卷五頁雲:甚深殊勝者: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又諸菩薩、現行變化身語兩業;應知亦是甚深屍羅。由此因緣,或作國王,示行種種惱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又現種種諸本生事,示行逼惱諸余有情;真實攝受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淨信;後轉成熟。是名菩薩所學屍羅甚深殊勝。世親釋八卷叁頁雲:甚深殊勝中、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者:此中顯示如是菩薩、如是方便善巧功能。謂諸菩薩、若如是知如是品類補特伽羅,于此不善無間等事,將起加行;以他心智,了知彼心,無余方便,能轉彼業。如實了知彼由此業,定退善趣,定往惡趣。如是知已;生如是心:我作此業,當墮惡趣。我甯自往,必當脫彼。于彼現在,雖加少苦;令彼未來,多受安樂。是故菩薩、譬如良醫,以饒益心,雖複殺之而無少罪,多生其福。由多福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等戒,最爲甚深。又諸菩薩、現起變化身語二業,當知亦是甚深屍羅。由此道理,或作國王,現作種種惱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變化自體,名爲變化。此中應說無厭足王,化導善財童子等事。又現種種諸本生事者:如毗濕婆安呾羅等諸本生事。此中菩薩、以其男女施婆羅門,皆是變化。示行逼惱諸余有情,真實攝受諸余有情者:謂諸菩薩、終不逼惱余實有情,攝受其余實有情故。如是亦名甚深殊勝。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12】殊勝

  即大乘之教體。據攝大乘論卷一載,即:(一)所知依殊勝殊勝語,阿賴耶識爲所知之本體,故稱所知依。(二)所知相殊勝殊勝語,所知相指阿賴耶識叁種之自相,即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叁)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唯識性爲入所知相之體,乃行者證入之處。(四)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世出世之六波羅蜜爲彼入因果之體;地前世間之六波羅蜜稱爲因,地上出世間之六波羅蜜稱爲果,系行者修入之處。(五)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即于十地之行法,行者所宜修習之因果(前所述世出世之六波羅蜜)差別。(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律儀爲增上戒之體,即于十地修差別中,特依戒而學之,不複作一切不善。(七)增上心殊勝殊勝語,以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叁摩地爲其體,即于十地修差別中,特依心而學之,發諸叁摩地。(八)增上慧殊勝殊勝語,無分別智爲其體,于十地之修差別中,特依慧而學之,發無分別智。(九)彼果斷殊勝殊勝語,無住涅槃爲其體,依行者斷二障所得之證果稱之彼果斷。(十)彼果智殊勝殊勝語,叁種佛身,即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爲彼果智之體,此果智即指叁身所依之大圓鏡智等四智,是行者離一切障所生之智德。此十法稱爲“殊勝殊勝語”之因,系以十法之體殊勝,稱爲殊勝;由殊勝之體所說之言語亦殊勝,稱爲殊勝語;而說殊勝法之殊勝語,即稱殊勝殊勝語。[攝大乘論釋卷一(玄奘譯)]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殊勝

  (名數)一、所知依殊勝殊勝語,阿賴耶識也。是爲所知之本體,故名所知依。二、所知相殊勝殊勝語。阿賴耶識叁種之自相,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也。是爲所知之相。故名所知相。叁、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唯識性也。是爲行者證入之所,故名入所智相。四、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世出世之六波羅蜜也。地前世間之六波羅蜜,謂之因。地上出世間之六波羅蜜。謂之果。是爲彼行者修入之所,故名彼入因果。五、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十地之行法也。修者修習之義,是爲彼行者所宜修習之因果差別,故名彼因果修差別。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即于十地之修差別中,特依戒而學之,一切之不善不複作也。七、增上心殊勝殊勝語,于十地之修差別中,特依心而學之,發諸叁摩地也。八、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于十地之修差別中,特依慧而學之,發無分別智也。九、彼果斷殊勝殊勝語。斷煩惱所智二障所證之無住涅槃也。是爲彼行人斷二障所得之證果,故名彼果斷。十、彼果智殊勝殊勝語,叁身所依之大圓鏡智等四智也。又無分別智也。彼十地中之無分別智。有所對治。今此佛智,已離一切之障,則究竟解脫之無分別智也。是爲彼行人離一切障所生之智德,故名彼果智。此十法通名殊勝殊勝語者,以十法之體殊勝,故名殊勝。因此體之殊勝,而其所說之語言亦殊勝,故名殊勝語。說殊勝法之殊勝語。故名殊勝殊勝語。此十種殊勝語。爲大乘之教體。見玄奘譯世親攝論釋一。

佛學大詞典 【14】十一殊勝

  十二因緣中,爲發業支之無明有:所緣勝、行相勝、因緣勝、等起勝、轉異勝、邪行勝、相狀勝、作業勝、障礙勝、隨轉勝、對治勝等十一種殊勝事。即:(一)所緣勝者,謂無明遍緣于染淨。(二)行相勝者,謂無明能隱真顯妄。(叁)因緣勝者,謂無明爲惑業之生本。(四)等起勝者,謂無明等能發起能引(行支)、所引(識等五支)、能生(愛等叁支)、所生(生等二支)之緣起法。(五)轉異勝者,謂無明能于隨眠、纏縛、相應、不共等四轉起之相用而異。(六)邪行勝者,由迷于無明谛理,而起增益(有執常見)、損減(空執斷見)之行相。(七)相狀勝者,無明微細之自相,遍轉愛與非愛諸法之共相。(八)作業勝者,無明能爲生死所依之事業,亦能爲障礙涅槃之事業。  (九)障礙勝者,無明能障礙勝法(無漏有爲)、廣法(無漏無爲)。(十)隨轉勝者,無明能隨轉叁途至有頂。(十一)對治勝者,無明非有漏智所對治,而乃見、修二道之無漏智所對治。[緣起經、成唯識論述記卷八末、略述法相義卷中]  

法相辭典 【15】十法最爲殊勝

瑜伽四十六卷十叁頁雲:又諸菩薩,有十種法,一切菩薩,許爲最勝,特爲第一。建立在于最上法中。何等爲十。一者、菩薩種姓,諸種姓中,最爲殊勝。二者、最初發心,于諸正願,最爲殊勝。叁者、精進、般若、普于一切波羅蜜多,最爲殊勝。四者、愛語攝事,于諸攝事,最爲殊勝。五者、如來世尊,于諸有情,最爲殊勝。六者、悲愍有情,于諸無量,最爲殊勝。七者、第四靜慮,于諸靜慮,最爲殊勝。八者、空叁摩地,于叁等持,最爲殊勝。九者、滅盡等至,于諸等至,最爲殊勝。十者、如前所說所有清淨方便善巧,普于一切方便善巧,最爲殊勝。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6】無明等起殊勝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叁頁雲:複言:世尊!雲何無明等起殊勝?世尊告曰:謂此無明、或愚當來苦谛所攝後有自體,或愚現法苦谛所攝已得自體。如是愚者、或有能引所引緣起,或有能生所生緣起。此二緣起、卽以愚于當來現法自體無明、作等起緣。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7】無明對治殊勝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十九頁雲:複言:世尊!雲何無明對治殊勝?世尊告曰:有二妙智、對治無明。何等爲二?一、依他音或不依止少分有量法界妙智。二、依他音全分無量法界妙智。如彼經十九頁至二十叁頁廣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8】無明隨縛殊勝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十八頁雲:複言:世尊!雲何無明隨縛殊勝?世尊告曰:乃至有頂叁界有情、于諸谛中所有無智隨眠隨縛、未缺未減。由彼有情、說名具縛。又此無智、善趣惡趣因果差別,無色有情、有其下品;色界有情、有其中品;欲界有情、有其上品。如是成就叁品無明。諸有情類、當來可生。一一法爾叁品隨縛。此說異生。若諸聖者;漸次永斷。若具上中;定有中下。或有中下,而無上中。又阿羅漢雖盡諸漏,脫煩惱障;應知尚有所知障攝無明隨縛。如是無明、應知極遠隨逐有情。唯除諸佛,余皆隨縛。是名無明隨縛殊勝。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