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bhiks!u,巴利语bhikkhu 之音译。又作苾刍、苾刍、■刍、备刍、比呼。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乃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至于比丘尼乃梵语bhiks!un!i^ 之音译。又作苾刍尼、苾刍尼、■刍尼、备刍尼、比呼尼。意为乞士女、除女、薰女。又称沙门尼、尼。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比丘原语系由“求乞(bhiks!)”一词而来,亦可解为 bhinna-kles/a,破烦恼者之意。
据大智度论卷三载,比丘之语义有五种,即:(一)乞士(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二) 破烦恼,(三)出家人,(四)净持戒,(五)怖魔。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一词语义中之杀贼、应供、无生等三义,合称为“因果六义”(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
有关比丘之种类,十诵律卷一及俱舍论卷十五举有名字(名想)比丘(有名无实之比丘)、自言(自称)比丘(自称比丘者)、为乞(乞丐)比丘(为乞食而生活者)、破烦恼(破惑)比丘(真比丘)等四种比丘。四分律卷一则举有名字、相似、自称、善来、乞求、着割截衣、破结使等七种比丘。
比丘、比丘尼所持戒之条数,依律而有异。四分戒本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之说。又比丘尼应敬比丘,故制定八敬法(又作八敬戒、八尊重法、八不可越法),此乃为防止女性出家者乱正教而设。八敬法即:(一)每隔半月,比丘尼必受比丘指导一次。(二)跟从比丘安居。(三)安居结束,必从比丘众中求自恣忏悔。(四)从比丘受具足戒。(五)不可辱骂比丘。(六)不可举说比丘所犯之罪过。(七)犯轻罪时,从比丘而忏悔。(八)比丘尼即已出家受戒百年,亦须向新受戒之比丘礼拜。[杂阿含经卷十四、长阿含经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九、大宝积经卷一一四、摩诃僧祇律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维摩经略疏卷一、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上]
(术语)Bhik&sdotblw;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见苾刍条。
Bhiksu == 比丘
A monk, who has left home, been fully ordained, and depends on alms for a living.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嗔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生脱死的 - 陈义孝编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条。《大智度论》卷三列举了比丘的五种意译: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其中乞士是最常见的意译。隋·吉藏《法华义疏》卷一说:“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比丘是佛的弟子,当然要从佛乞法,但为什么要向俗人乞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学法,一般不作治生产业,乞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骄慢之心。《金刚经》载:“(佛)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释迦牟尼出家时,净饭王派憍陈如等五名亲信随侍。释迦成道以后,这五人在鹿野苑听法出家,是最早的比丘。(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大论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净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有翻者,翻云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言无翻者,名含三义。智论云: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恶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言破恶。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二、怖魔者,既能破恶,魔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三、名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远离四邪,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云:此具三义:一杀贼,从破恶以得名;二不生,从怖魔而受称;三应供,因乞士以成德。涅槃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道(无学);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通内外凡);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善见论云:善来得戒,三衣及瓦钵,贯着左肩上。钵色如青郁钵罗华,袈裟鲜明如赤莲华,针线斧子漉囊备具。 - 宋·普润法云
跟随佛陀或佛陀弟子出家修学的成年男性,另译作「苾刍」。 - 庄春江居士编
又作铃声比丘、丑陋比丘、妙声尊者。佛世时,有一巧于呗道之比丘,其形貌极丑陋,然音声最佳,所吟诵梵呗之声,能感动人畜,故称呗比丘。曾于过去世在佛塔供养金铃,遂感妙声,故又称铃声比丘。[贤愚经卷十一无恼指鬘品、毗奈耶杂事卷四]
(人名)又谓之铃声比丘,妙声尊者。其形极为丑陋,而音声最好。其梵呗之声,能感动人畜,故称为呗比丘。曾于过去世在佛塔供养金铃,感此妙声。故又称为铃声比丘。贤愚经无恼指鬘品曰:“时波斯匿王将征讨鸯仇摩罗,路由祇洹,时祇洹中有一比丘,形极丑陋,音声异妙,振声高呗,军众倾耳,象马不肯行,王乃还祇洹,下象至佛所,敬礼问讯云云。”谈呗比丘之因缘。毗奈耶杂事四曰:“憍闪毗城有一长者,诞一男儿,名为善和,形貌羸瘦,其声和雅。”
梵语bhiks!un!i^,巴利语 bhikkhuni^。又作苾刍尼、比呼尼、■刍尼等。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或简称为尼。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三百四十八戒。依比丘尼传卷一载,西晋建兴年(313~319)尼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后东晋咸康年间(335~342),僧建由月支国来,赍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及羯磨,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与同志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此为我国比丘尼之滥觞。又依大宋僧史略卷上“尼得戒由”条所载,净检仅就比丘一众受戒,其受戒未尽如法,宋元嘉十一年(434)慧果、净音等三百余人,于建康南林寺戒坛从师子国尼铁索罗等十人受具足戒,为我国比丘尼得戒之始。此后比丘尼增多,遂于宋太始二年(466)任比丘尼宝贤为尼僧正,法净为京邑尼都维那。日本则自司马达等之女善信尼从高丽僧惠便出家,为女子出家之始。[杂阿含经卷二十四、中本起经卷下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大爱道比丘尼经、五分律卷二十九、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四分比丘尼戒本、五分比丘尼戒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大智度论卷十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四](参阅“比丘”1479、“具足戒”3078)
(术语)Bhik&sdotblw;u&ndotblw;i,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新云苾刍尼。梵语尼者,显女性之声也。因之比丘为男僧,比丘尼为女僧。俱舍光记十四曰:“苾刍,唐言乞士,旧云比丘,讹也。苾刍尼苾刍如前解,尼是女声。”慧琳音义二曰:“苾刍尼义说同上,出家女之总名,尼例声明即女声也。”以阿难恳请初度佛之姨母大爱道为僧,是为比丘尼之始。参照苾刍条。
Bhiksuni == 比丘尼
A nun, see also Bhiksu.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称。 - 陈义孝编
《魏书·释老志》谓:“比丘为行乞,妇人道者曰比丘尼。”比丘是梵语bhiksuni的音译,意为“乞士女”,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比丘尼的具足戒比比丘要多,有三百四十八戒,通常举其大数,号称五百戒。释迦牟尼成道后,在弟子阿难的请求下,允许佛的姨妈大爱道出家,大爱道成了最早的比丘尼。南朝梁·宝唱著《比丘尼传》四卷,收六十五人。比丘尼俗称尼姑,也有称为尼师、师姑的。关于“比丘尼”的意义,可以参阅“比丘”条。(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善见云:尼者,女也。文句云:通称女为尼。智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门后。比丘尼,称阿姨师姨者,通慧指归云:阿平声,即无遏音,盖阿音转为遏也。有人云:以爱道尼,是佛姨故,效唤阿姨。今详梵云阿梨夷,此云尊者,或翻圣者。今言阿姨,略也。僧祇云:阿梨耶僧听是也。事钞尼众篇云:善见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灭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会正记云:佛成道后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度。阿难为陈三请,佛令庆喜传八敬向说:若能行者,听汝出家。彼云顶戴持。言八敬者:一者、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送,礼拜问讯,请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者、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者、式叉摩那,已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六者、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者、夏讫,当诣僧中求自恣人。如此八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不应违。今述颂曰:礼不骂谤不举过,从僧受戒行摩那,半月僧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请自恣。 - 宋·普润法云
跟随佛陀或佛陀弟子出家修学的成年女性,另译作「苾刍尼」。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
年岁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