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2本字典中找到 265 條與「比丘」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203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比丘 呗比丘 比丘尼 大比丘 鬧比丘 尼比丘 四比丘 五比丘 脅比丘 異比丘 住比丘 阿練比丘 寶手比丘 寶天比丘 比丘律儀 比丘尼傳 比丘尼戒 比丘叁義 比丘五德 草系比丘 差摩比丘 醜陋比丘 慈地比丘 燈指比丘 二種比丘 法藏比丘 海雲比丘 海幢比丘 诃比丘诃 和輪比丘 黑比丘經 迦丁比丘 迦羅比丘 金財比丘 金錢比丘 鈴聲比丘 六群比丘 漏盡比丘 鹿頭比丘 羅漢比丘 面王比丘 名德比丘 名字比丘 命過比丘 牛迹比丘 菩薩比丘 清淨比丘 人間比丘 善來比丘 善現比丘 師比丘經 守寺比丘 守塔比丘 死苦比丘 四禅比丘 四惡比丘 四種比丘 無事比丘 無聞比丘 香口比丘 象力比丘 行來比丘 賊縛比丘 跋阇子比丘 寶珠比丘尼 比丘化爲蛇 比丘尼阿姨 比丘尼大戒 比丘尼戒本 比丘尼律儀 比丘尼禦所 比丘聽施經 波多迦比丘 初度五比丘 二百億比丘 诃比丘發露 诃比丘輕慢 劫賓那比丘 金毗羅比丘 六群比丘尼 那先比丘經 施房舍比丘 十七群比丘 爲小比丘诃 熊野比丘尼 須曼耳比丘 瞻婆比丘經 比丘邊際究竟 比丘尼所說偈 比丘入衆五法 十誦比丘要用 雁爲比丘落命 優缽羅比丘尼 賊縛比丘因緣 宗重知識比丘 比丘尼八歸敬戒 大愛道比丘尼經 大比丘叁千威儀 佛說比丘聽施經 佛說瞻婆比丘經 沙曷比丘功德經 十誦律比丘戒本 四分律比丘尼鈔 隨順被舉比丘戒 郁盋羅華比丘尼 比丘尼僧祇律戒經 犯重比丘不墮地獄 佛爲年少比丘說經 牧牛十一法喻比丘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 十誦律比丘尼大戒 十誦律比丘尼戒本 跋阇子比丘十事非法 比丘尼戒本(一卷)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華色比丘尼欲先見佛 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 那先比丘經(叁卷)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佛爲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 首羅比丘見月光童子經 大比丘叁千威儀(二卷)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十誦比丘尼戒本(一卷)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 比丘尼傳(四卷或作二卷) 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 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一卷) 十誦律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 佛說大愛道比丘尼經(二卷) 十誦律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 令宗(司州)[《比丘尼傳》卷一] 比丘尼僧祇律波羅提木叉戒經(一卷) 道容(新林寺)[《比丘尼傳》卷一] 道儀(何後寺)[《比丘尼傳》卷一] 慧湛(建福寺)[《比丘尼傳》卷一] 僧基(延興寺)[《比丘尼傳》卷一] 淨撿(晉竹林寺)[《比丘尼傳》卷一] 妙相(弘農北嶽)[《比丘尼傳》卷一] 明感(康建福寺)[《比丘尼傳》卷一] 昙備(北永安寺)[《比丘尼傳》卷一] 支妙音(簡靜寺)[《比丘尼傳》卷一] 智賢(司州西寺)[《比丘尼傳》卷一] 安令首(僞趙建賢寺[《比丘尼傳》卷一] 道馨(洛陽城東寺)[《比丘尼傳》卷一] 那先比丘經(Milindapanha) 僧果(﹝宋﹞(廣陵)[《比丘尼傳》卷二] 善妙(﹝宋﹞(蜀郡)[《比丘尼傳》卷二] 寶賢(﹝宋﹞(普賢寺)[《比丘尼傳》卷二] 道貴(﹝梁﹞(邸山寺)[《比丘尼傳》卷四] 道瓊(﹝宋﹞(建福寺)[《比丘尼傳》卷二] 法辯(﹝宋﹞(景福寺)[《比丘尼傳》卷二] 法淨(﹝宋﹞(普賢寺)[《比丘尼傳》卷二] 法盛(﹝宋﹞(建福寺)[《比丘尼傳》卷二] 惠晖(﹝梁﹞(樂安寺)[《比丘尼傳》卷四] 慧果(﹝宋﹞(景福寺)[《比丘尼傳》卷二] 慧浚(﹝宋﹞(竹園寺)[《比丘尼傳》卷二] 慧瓊(﹝宋﹞(南安寺)[《比丘尼傳》卷二] 慧緒(﹝齊﹞(集善寺)[《比丘尼傳》卷叁] 淨珪(﹝齊﹞(法音寺)[《比丘尼傳》卷叁] 淨晖(﹝齊﹞(普賢寺)[《比丘尼傳》卷叁] 淨行(﹝梁﹞(竹園寺)[《比丘尼傳》卷四] 淨秀(﹝梁﹞(禅林寺)[《比丘尼傳》卷四] 淨淵(﹝梁﹞(竹園寺)[《比丘尼傳》卷四] 妙智(﹝齊﹞(華嚴寺)[《比丘尼傳》卷叁] 僧端(﹝宋﹞(永安寺)[《比丘尼傳》卷二] 僧蓋(﹝齊﹞(禅基寺)[《比丘尼傳》卷叁] 僧敬(﹝齊﹞(崇聖寺)[《比丘尼傳》卷叁] 僧念(﹝梁﹞(禅林寺)[《比丘尼傳》卷四] 僧述(﹝梁﹞(閑居寺)[《比丘尼傳》卷四] 昙簡(﹝齊﹞(法音寺)[《比丘尼傳》卷叁] 昙勇(﹝齊﹞(法音寺)[《比丘尼傳》卷叁] 智勝(﹝齊﹞(建福寺)[《比丘尼傳》卷叁] 德樂(﹝齊﹞(剡齊興寺)[《比丘尼傳》卷叁] 法全(﹝齊﹞(青園東寺)[《比丘尼傳》卷叁] 法勝(﹝宋﹞(吳縣南寺)[《比丘尼傳》卷二] 法緣(﹝齊﹞(東官曾成)[《比丘尼傳》卷叁] 光靜(﹝宋﹞(廣陵中寺)[《比丘尼傳》卷二] 慧勝(﹝梁﹞(梁閑居寺)[《比丘尼傳》卷四] 淨賢(﹝梁﹞(東青園寺)[《比丘尼傳》卷四] 令玉(﹝梁﹞(南晉陵寺)[《比丘尼傳》卷四] 妙祎(﹝梁﹞(西青園寺)[《比丘尼傳》卷四] 昙徹(﹝齊﹞(南永安寺)[《比丘尼傳》卷叁] 業首(﹝宋﹞(東青園寺)[《比丘尼傳》卷二] 超明(﹝齊﹞(錢塘齊明寺)[《比丘尼傳》卷叁] 道壽(﹝宋﹞(江陵祇洹寺)[《比丘尼傳》卷二] 道綜(﹝宋﹞(江陵叁層寺)[《比丘尼傳》卷二] 法相(﹝宋﹞(吳太玄臺寺)[《比丘尼傳》卷二] 法宣(﹝梁﹞(山陰招明寺)[《比丘尼傳》卷四] 慧耀(﹝宋﹞(蜀郡永康寺)[《比丘尼傳》卷二] 慧玉(﹝宋﹞(江陵牛牧寺)[《比丘尼傳》卷二] 普照(﹝宋﹞(南皮張國寺)[《比丘尼傳》卷二] 僧猛(﹝齊﹞(鹽官齊明寺)[《比丘尼傳》卷叁] 昙晖(﹝梁﹞(成都長樂寺)[《比丘尼傳》卷四] 玄藻(﹝宋﹞(吳太玄臺寺)[《比丘尼傳》卷二] 馮尼﹝梁﹞(僞高昌都郎中寺)[《比丘尼傳》卷四] 慧木(﹝宋﹞(梁郡築戈村寺)[《比丘尼傳》卷二] 佛祖曆代通載(叁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覺岸序) 靜稱(﹝宋﹞(山陽東鄉竹林寺)[《比丘尼傳》卷二] ▲ 收起
當前顯示「比丘」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佛學大詞典 【1】比丘

  梵語bhiks!u,巴利語bhikkhu  之音譯。又作苾刍、苾刍、■刍、備刍、比呼。意爲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煩惱、除馑、怖魔。乃五衆之一,七衆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至于比丘尼乃梵語bhiks!un!i^  之音譯。又作苾刍尼、苾刍尼、■刍尼、備刍尼、比呼尼。意爲乞士女、除女、薰女。又稱沙門尼、尼。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比丘原語系由“求乞(bhiks!)”一詞而來,亦可解爲  bhinna-kles/a,破煩惱者之意。

  據大智度論卷叁載,比丘之語義有五種,即:(一)乞士(行乞食以清淨自活者),(二)  破煩惱,(叁)出家人,(四)淨持戒,(五)怖魔。其中,破惡(破煩惱)、怖魔、乞士,稱爲比丘叁義,與“阿羅漢”一詞語義中之殺賊、應供、無生等叁義,合稱爲“因果六義”(比丘爲因,阿羅漢爲果)。

  有關比丘之種類,十誦律卷一及俱舍論卷十五舉有名字(名想)比丘(有名無實之比丘)、自言(自稱)比丘(自稱比丘者)、爲乞(乞丐)比丘(爲乞食而生活者)、破煩惱(破惑)比丘(真比丘)等四種比丘。四分律卷一則舉有名字、相似、自稱、善來、乞求、著割截衣、破結使等七種比丘。

  比丘、比丘尼所持戒之條數,依律而有異。四分戒本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之說。又比丘尼應敬比丘,故製定八敬法(又作八敬戒、八尊重法、八不可越法),此乃爲防止女性出家者亂正教而設。八敬法即:(一)每隔半月,比丘尼必受比丘指導一次。(二)跟從比丘安居。(叁)安居結束,必從比丘衆中求自恣忏悔。(四)從比丘受具足戒。(五)不可辱罵比丘。(六)不可舉說比丘所犯之罪過。(七)犯輕罪時,從比丘而忏悔。(八)比丘尼即已出家受戒百年,亦須向新受戒之比丘禮拜。[雜阿含經卷十四、長阿含經卷十五究羅檀頭經、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叁十四、正法念處經卷四十九、大寶積經卷一一四、摩诃僧祇律卷二、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維摩經略疏卷一、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上]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比丘

  (術語)Bhik&sdotblw;u,又名苾刍,煏刍。爲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義甚多。以乞士之翻爲本義。嘉祥法華義疏一曰:“比丘名爲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惡,淨命,如智度論中廣說也。”見苾刍條。

英漢對照詞典 【3】比丘

Bhiksu  ==  比丘

A  monk,  who  has  left  home,  been  fully  ordained,  and  depends  on  alms  for  a  living.

佛學常見辭彙 【4】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叁義,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群衆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叁學,撲滅貪嗔癡等煩惱,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 【5】比丘

  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一般意譯爲“乞士”,俗稱“和尚”。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條。《大智度論》卷叁列舉了比丘的五種意譯:乞士、破煩惱、出家人、淨持戒、怖魔。其中乞士是最常見的意譯。隋·吉藏《法華義疏》卷一說:“比丘名爲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比丘是佛的弟子,當然要從佛乞法,但爲什麼要向俗人乞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學法,一般不作治生産業,乞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驕慢之心。《金剛經》載:“(佛)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釋迦牟尼出家時,淨飯王派憍陳如等五名親信隨侍。釋迦成道以後,這五人在鹿野苑聽法出家,是最早的比丘。(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翻譯名義集 【6】比丘

  大論雲: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複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複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淨名疏雲:或言有翻,或言無翻。言有翻者,翻雲除馑。衆生薄福,在因無法自資,得報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言無翻者,名含叁義。智論雲:一破惡、二怖魔、叁乞士。一、破惡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叁羯磨,發善律儀,破惡律儀,故言破惡。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亂,慧悟想虛,能破見思之惡,故名破惡。二、怖魔者,既能破惡,魔羅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傳燈,化我眷屬,空我宮殿。故生驚怖。通而言之,叁魔亦怖。叁、名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出家之人,內修清雅之德,必須遠離四邪,淨命自居,福利衆生,破憍慢心,謙下自卑,告求資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雲:此具叁義:一殺賊,從破惡以得名;二不生,從怖魔而受稱;叁應供,因乞士以成德。涅槃說四種比丘:一者畢竟道(無學);二者示道(初二叁果);叁者受道(通內外凡);四者汙道,犯四重者。善見論雲:善來得戒,叁衣及瓦缽,貫著左肩上。缽色如青郁缽羅華,袈裟鮮明如赤蓮華,針線斧子漉囊備具。 - 宋·普潤法雲

阿含辭典 【7】比丘

跟隨佛陀或佛陀弟子出家修學的成年男性,另譯作「苾刍」。 - 莊春江居士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