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xianbiqiujing
佛教經典。産生于公元前1世紀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語種不詳,學術界對此有梵語、混合梵語等不同說法。後形成北、南兩種流傳本。北本于東漢時傳入中國,即漢文大藏經中的《那先比丘經》;南本約定型于4世紀,即收入南傳巴利叁藏並流傳于南傳佛教各國的《彌蘭陀問經》。北本的內容相當于南本的序言及前叁部分,篇幅約爲南本的四分之一。該經以公元前2世紀入主西北印度的大夏國王彌蘭陀與印度佛教僧侶那先進行討論的形式,論述輪回業報、涅槃解脫、靈魂觀、佛身觀等一系列佛教理論問題。對于了解印度原始佛教、印度與希臘思想的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此經先後有漢譯叁種,現存二卷本(東漢譯出、譯者不詳)、叁卷本(譯時、譯者不詳)兩種,另有一卷本一種,已佚。巴利語的《彌蘭陀問經》有僧伽羅文、泰文、羅馬字母等不同文字拼寫本多種,內容略有差異。此外,還有英、德、日、法各種文字譯本。(方廣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