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用語。爲梵語anuma^na-prama^n!a 之意譯。謂比知之量。爲因明叁量之一。又作真比量。乃“似比量”之對稱。即用已知之因(理由)比證未知之宗(命題),以生決定之正智。據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之本載,比量有自他二種:(一)自比量,系處弟子之位,局限于思惟領域。即爲自己認識事物而于腦中進行之推理活動,不形諸語言文字。又分相比c 與言比量。由自己見相比知者爲相比量,如見煙比知有火。聞師所說比度而知者爲言比量。(二)他比量,系處師主之位,與弟子等作比量而使其生解。即以語言文字將通過自比量所得之認識表達出來,啓發他人悟解接受。又立者(立論者)所立之比量,稱前量或所違量;敵者(問難者)用以對抗之比量,稱後量或能違量。
瑜伽師地論卷十五說五種比量,即:(一)相比量,隨所有之相狀相屬,由現在或先前所見而推度其境界。如見幢比知有車,見煙比知有火。(二)體比量,現見一物之自體性而比類其不現見之體,或現見部分自體而比類其余部分,或以現在比類過去、以過去比類未來、以現在之近事比類遠事,或以現在比類未來。(叁)業比量,以作用比知業之所依。如見遠物不動搖而鳥居其上,比知是杌。(四)法比量,以相鄰相屬之法比知其他相鄰相屬之法。如屬無常比知是苦,屬苦比知是空無我。(五)因果比量,以因果展轉之相比知。如見有行比知至他方,見至他方比知于前必定有行。[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本、卷下末、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上、卷下](參閱“他比量”1542、“自比量”2516)
(術語)因明叁量之一。又心識上叁量之一。比者比類也,以分別之心,比類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如見煙比知于彼有火是也。因而因明法者,以因與喻比知主義之軌式也。總稱爲比量者,是八識中唯意識之用也。因明入正理論曰:“言比量者,謂藉衆相而觀義。”
因明學的叁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牆見角,比知有牛,隔岸見煙,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 - 陳義孝編
瑜伽十五卷十一頁雲:比量者:謂與思擇俱已思、應思、所有境思。此複五種。一、相比量。二、體比量。叁、業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如彼卷十一頁至十叁頁廣釋。
二解 雜集論十六卷十頁雲:比量者:謂現余信解。此雲何?謂除現量所得,余不現事,決定俱轉。先見成就;今現見彼一分時,于所余分,正信解生。謂彼于此,決定當有。由俱轉故。如遠見煙,知彼有火。是名現量爲先比量。
叁解 因明入正理論雲:言比量者:謂藉衆相而觀于義。相有叁種。如前已說。由彼爲因,于所比義,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無常等。是名比量。如疏八卷二十頁釋。 - 朱芾煌
因明用語的叁量之一,心識的叁量之一.比量是由推理、推論而獲知的知識。如看到遠處有煙,則知其下必有火;牆外有角,則知有牛走過。推而廣之,見生則知有死,見成則知有壞,這是深一層的推理作用。比量又分爲自比量與他以量,自比量,是論者爲自已獲得正確的認識、用觀念而推理,此推理作用表示于心中;他比量是使他人獲得正確的認識而推理,表示于語言。 - 于淩波居士著
梵語anuma^nam! dharmatas。因明用語。五種比量之一。指由一法而推知其他相鄰相屬之法。如見無常即推知苦,見生即推知老,見老即推知死等。[顯揚聖教論卷十一、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上、卷下]
(術語)五種比量之一。由一法而推知他法也。如見生法知老法之至,由老法有推知死法,由無常知有苦等是也。
瑜伽十五卷十二頁雲:法比量者:謂以相鄰相屬之法,比余相鄰相屬之法。如屬無常,比知有苦。以屬苦故,比空無我。以屬生故,比有老法。以屬老故,比有死法。以屬有色、有見、有對、比有方所、及有形質。屬有漏故,比知有苦。屬無漏故,比知無苦。屬有爲故,比知生住異滅之法。屬無爲故,比知無生住異滅法。如是等類,名法比量。 - 朱芾煌
因明用語。指以立(立論者)、敵(問難者)雙方共許(共同認可)之法所構成之比量。略稱共比。乃叁比量之一。亦即宗(命題)、因(理由)、喻(譬喻)叁支,或僅于宗中使用立、敵共同認可之法來進行對論。細別之,可分自、他、共叁者,即:(一)共之自,即宗之前陳(主詞)、後陳(賓詞)雖爲共許,而因、喻用自許(自己認可)之法。(二)共之他,即宗之前陳、後陳雖爲共許,而因、喻用他許(自己以外之人所認可)之法。(叁)共之共,即宗、因、喻共用立、敵共許之比量,亦即“共不定”之謂。[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本、因明論疏明燈抄卷叁末](參閱“叁比量”536、“共不定過”2193、“共許法”2196)
(術語)用立敵共許之法之比量也。又略名共比。叁比量之一。即宗因喻,或唯宗,用立敵共許之法之論法也。此亦有共自他叁者之別。共者,爲宗因喻共用立敵共許之法之比量,即共不定也。自者,宗之前陳後陳,雖爲共許,而因喻唯用自許之法。他者,亦宗之前陳後陳,雖爲共許,而因喻用他許之法。因明入正理論疏瑞源記五,引天臺清幹之說,謂:“共叁量者,叁宗皆是共法。且共之自者,大乘對聲顯,立聲無常自許所作性故,同喻如化身,異喻如法身。第二共之他者,聲論對大乘立聲常,無質礙故,同喻如汝法身,異喻如汝化身。第叁共之共者,如論所說(即共不定)。”以此可見其別。
因明用語。又作叁量、叁支比量。因明立論中,立(立論、主張)敵(問難)雙方攻防上之叁種方法。(一)自比量,此爲自守之論法,其論式全由立者自己所許之材料組成,並于宗支上有“我”字,于因、喻二支上有“許”字出現。(二)他比量,此爲攻擊之論法,其論式全由敵者所許之條件爲材料組成,並于宗支上有“汝”字,于因、喻二支上有“許”字出現。(叁)共比量,此爲共诤之論法,其論式,不以立敵雙方所各自意許之材料組成,並且其宗依必爲诤論之主題,而因、喻二支則爲共許,論式中無“我”“許”或“汝”“許”之簡別語。每一比量又可再逐項細別爲自比量、他比量、共比量叁種,合計爲九種比量。其中,自自者,于宗、因、喻皆談自許之法;自他者,于宗爲自許之法,于因、喻則取用他許之教義;自共者,于宗爲自許之法,于因、喻則爲自、他共許之法。以上爲自比量中之叁種,他、共比量二項亦准此而解。[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下末](參閱“他比量”1542、“共比量”2194、“自比量”2516)
梵語anuma^na^bha^sa。因明用語。爲因明八門之第八門。類似比量(比知之量),而實則謬誤,即錯誤之推論。如誤以霧爲煙而認爲該處有火。亦即妄興由況,謬成邪宗(命題),致起相違之智,稱爲似比量。與似現量合稱非量。(參閱“因明八門”2290、“非量”3712)
因明入正理論雲:若似因智爲先,所起諸似義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種,如先已說。用彼爲因,于似所比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如疏八卷二十六頁釋。 - 朱芾煌
因明用語。梵語para^rtha^numa^na。又作他比、爲他比量。爲因明叁比量之一。即以他許(問難者之同意)之法所立之量(論式)。依“自比量”確知自己(立論者)所立之義,更爲破他所立之義,而以敵者(問難者)所許之法立量,稱爲他比量。作他比量時,必于宗(命題)中置“汝執”等簡別之詞。他比量又可細分爲他、自、共叁種之別,每一種在對論中各有不同之規定:(一)他比量之“他”法,宗、因(理由)、喻(譬喻)叁支皆用他許之法。(二)他比量之“自”法,于叁支中,宗用他許之法,因、喻用自許(自己認可)之法。(叁)他比量之“共”法,宗及喻用他許之法,因用共許(雙方共同認可)之法。[因明論疏瑞源記、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參閱“叁比量”536、“自比量”2516)
瑜伽十五卷十一頁雲:體比量者:謂現見彼自體性故,比類彼物不現見體。或現見彼一分自體,比類余分。如以現在、比類過去,或以過去、比類未來,或以現在近事、比遠,或以現在、比于未來。又如飲食衣服嚴具車乘等事、觀見一分得失之相,比知一切。又以一分成熟、比余熟分。如是等類、名體比量。 - 朱芾煌
瑜伽十五卷十一頁雲:相比量者:謂隨所有相狀相屬;或由現在,或先所見,推度境界。如見幢故,比知有車;由見煙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國,以夫,比妻,以角犎等,比知有牛,以膚細軟發黑輕躁容色姘美,比知少年,以面皺發白等相,比知是老,以執持自相,比知道俗,以樂觀聖者,樂聞正法,遠離悭貪,比知正信,以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比知聰睿,以慈悲,愛語,勇猛,樂施,能善解釋甚深義趣,比知菩薩,以掉動輕轉嬉戲歌笑等事,比未離欲,以諸威儀恒常寂靜,比知離欲,以具如來微妙相好智能寂靜正行神通,比知如來應等正覺具一切智,以于老時見彼幼年所有相狀,比知是彼。如是等類,名相比量。 - 朱芾煌
瑜伽十五卷十二頁雲:業比量者:謂以作用、比業所依。如見遠物,無有動搖,鳥居其上;由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動搖等事;比知是人。廣迹住處,比知是象。曳身行處,比知是蛇。若聞嘶聲;比知是馬。若聞哮吼;比知師子。若聞咆勃;比知牛王。見、比于眼。聞、比于耳。齅、比于鼻。嘗、比于舌。觸、比于身。識、比于意。水中見礙,比知有地。若見是處、草木滋潤,莖葉青翠;比知有水。若見熱灰;比知有火。叢林掉動,比知有風。瞑目執杖,進止問他,蹎蹶失路;如是等類,比知是盲。高聲側聽,比知是聾。正信、聰睿、離欲、未離欲、菩薩、如來、如是等類,以業比度,如前應知。 - 朱芾煌
梵語sva^rtha-anuma^na。因明用語。又作“爲自比量”。因明叁比量之一。爲“他比量”或“爲他比量”之對稱。即以僅僅自己相信之理由,欲成立所期主張之論式。所謂比量,系以已知之事物來推知未知之事物。于因明對論中,規定一定要用立者(立論)、敵者(問難者)雙方共同認可之因(理由)來證成宗(命題)之意義。故若以僅僅自己認可之比量作爲理由而論證之,則違反規定,而無法成立所提出之主張。[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S.C. Vidyabhu^sana: History of Indian Logic, 1921; A.B. Keith:Indian Logic and Atomism,1921;Th. Stcherba tsky: Buddhist Logic, 1930~1932](參閱“叁比量”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