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23 条与“法宝”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法宝

(一)指佛、法、僧三宝中之法宝。即佛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等一切教法。(参阅“三宝”700)

  (二)唐代僧。生卒年、籍贯俱不详。资性敏利,受业于玄奘。高宗永徽五年(654),玄奘译出俱舍论,师着疏三十卷详解之。与同学普光共为奘门俊杰。后与胜庄等于东都福先寺、西京西明寺共入义净之译场,担任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二十部一一五卷之证义,颇露头角。著有一乘佛性究竟论六卷、大般涅槃经疏二卷(或一卷)、释禅次第法门、会空有论等。[宋高僧传卷四、六学僧传卷二十三、开元释教录卷九]

32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法宝

  (术语)三宝之一。诸佛所说之妙法,珍重如世之财宝,故云法宝。维摩经佛国品曰:“集众法宝,如海导师。”增一阿含经一曰:“三阿僧祇集法宝。”[囗@又]僧家所用衣钵,锡杖等也。僧法海有六祖法宝记一卷。见唐书。

俗语佛源 【3】法宝

  是佛、法、僧三宝之一。“法”指引导众生如实了知事物的本质,解脱生死烦恼的佛法、教法。佛法无垢清净、希有难得、不可思议,故称为法宝。《曾一阿含经》说佛“三阿僧祗集法宝”,即佛经过三个大劫才证知此“法”。释迦牟尼成道后,经大梵天王劝请,才前往鹿野苑为五位苦行侍者说“苦、集、灭、道”,三转法轮,这就是最初的“法宝”。佛为人乘说“五戒”,为天乘说“十善”,为声闻乘说“四谛”,为独觉乘说“十二因缘”,为菩萨乘说“六度”。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便说“八万四千法门”,正如《维摩诘经·佛国品》所说,佛“集众法宝,如海导师”。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的教法都保存在经过数次集结的经、律、论“三藏”中。因此,佛经也称法宝。如唐·张说《龙兴寺碑》:“法宝如山、普闻狮子之吼。”谓佛教的三藏卷轶浩繁,犹如蕴藏无数财富的宝山。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语录被称为《法宝坛经》,也是此意。此外,僧人的用物如衣钵、锡杖之类,亦称法宝。俗语中,法宝一词运用广泛。在神话小说中,称降妖伏魔的宝物为法宝。如清·李渔《蜃中楼·试术》:“蒙玉皇授我三件法宝,一来成就好事,二来降服火龙。”亦指珍宝,宝贝。如清·曹寅《题铜宫秋色图》:“《富春山图》、《待渡图》、《洛神女》、《孝经图》,皆前代法宝。”今多比喻有特殊效果的方法、经验。如茅盾《色盲》三:“浪漫主义把恋爱当作神秘的圣殿,颓废主义又以为是消忧遣愁的法宝。”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历代名僧辞典 【4】法宝

参见(梁_慧晈)《高僧传·竺道生传》。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5】法宝

参见(梁_慧晈)《高僧传·慧次传》。 - 顾伟康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法宝

  (术语)法宝含摄无量之法财,故曰法宝藏。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供养诸如来,护持法宝藏。”

佛学大词典 【7】法宝

位于台湾苗栗大湖乡。创建于民国前四年(1908)。原称朝天宫,属于地方庙宇,后因无人管理而致失修。民国三十四年,达道法师至此,改奉佛教教祖,同时更名为“光复庵”。后将庵址扩建,改建大雄宝殿,命名为“法宝寺”。并增建功德堂、藏经楼,推动弘法事业。

佛学大词典 【8】法宝

全一卷。乃我国初期禅宗史传书之一。于巴黎图书馆所藏有二种(伯希和第二六三四号、第三五五九号),前者收录于矢吹庆辉之鸣沙余韵,以及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古逸部,其后半大部分则为断简残篇。后者收于神田喜一郎之敦煌秘籍留真,及其论文“关于传法宝纪完帙”之中(积翠先生华甲寿记念论纂),后来收录为续禅宗编年史之附录。[鸣沙余韵解说、灯史の系谱(横井圣山,日本佛教学协会年报第十九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法宝坛经

  (经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略名。

佛学大词典 【10】历代法宝

  全一卷。唐代之作品,撰者不详。又称师资血脉传、定是非摧邪显正破坏一切心传、最上乘顿悟法门。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记录由释尊至菩提达摩多罗等西土二十九祖、东土六祖,及智铣、处寂、无相、无住、保唐宗(禅宗之一派)之事迹与传承,文末附有大历保唐寺和上传顿悟大乘禅门门人写真赞文并序一篇。又本书发现于敦煌,大英博物馆及法国国民图书馆各藏写本一部。[鸣沙余韵解说]

五灯会元 【11】大沩法宝禅师

  大沩法宝禅师,福州人也。上堂:「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直须师子咬人,莫学韩卢逐块。阿呵呵!会不会?金刚脚下铁昆仑,捉得明州憨布袋。」上堂:「千般言,万种喻,只要教君早回去。夜来一片黑云生,莫教错却山前路。咄!」 - 宋·普济

佛学大词典 【12】大中祥符法宝

  凡二十二卷。又称皇宋大中祥符法宝录、祥符录、祥符法宝录。乃北宋杨亿等奉敕编。系录出北宋初至大中祥符四年(1011)期间之译经书目,总录大小乘经律论二二二部,四一三卷。现行本今佚卷一、二、五、九、十九、二十一、二十二等七卷,残缺卷六、十两卷。本录夙佚,不可得见,但近前在山西赵城广胜寺之金藏中发现其残本,影印刊行于宋藏遗珍下集。我国支那内学院曾自金藏本抄出,复依天圣释教总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高丽藏目录等资料补足缺脱部分,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刊行,题曰“大中祥符法宝录略出”。[佛祖统纪卷四十四、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十、参天台五台山记卷八]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3】法宝藏陀罗尼经

  (经名)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之略名。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4】法宝所立五时教

  (术语)唐法宝约于机解之浅深,谓一代诸教,有五等之说时,亦名为五时教:一小乘教,二般若教,三深密教,四法华教,五涅槃教。又第二般若教以下,如其次第,亦名大乘教,三乘教,一乘教,佛性教。其所着一乘佛性究竟论说之。唯此书今仅存第三一卷,阙教判之章,不能知其详细。惟略见于五教章通路记第五十而已。

佛学大词典 【15】景祐新修法宝

  凡二十一卷。北宋吕夷简等奉敕撰。略称景祐法宝录、景祐宝录。本书为续大中祥符法宝录之作,编次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后至景祐四年(1037),凡二十五年间所译出之佛典,并集录其奏章、愿颁、序引等。内容计有圣宋翻宣继联前式录上(卷一)、随译年代区别藏乘录中(卷二至卷十九)、复准八例排经入藏录下(卷二十)及总录(卷二十一)

  本书原已失佚,仅留其名,民国二十二年(1933),于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所藏之金藏中发现其残本,后收录于宋藏遗珍下集第十二函出版。宋藏遗珍本缺二十一卷中之卷三、五、七、十一、十五、十九、二十等七卷,并残缺卷八、卷十两卷。其后,南京支那内学院抄出宋藏遗珍本之要文,另由本书之总录、大中祥符法宝录、天圣释教总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等补入原缺部分,题为“景祐法宝录略出”,于民国二十三年刊行。[佛祖统纪卷四十五、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一、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十、宋史卷二○五艺文志、佛教史料としての金刻大藏经(冢本善隆,东方学报京都第六册)]

佛学大词典 【16】大藏圣教法宝标目

  凡十卷。北宋王古撰,元代管主八续集。略称法宝标目、标目。内容系就整部之大藏经,依卷帙之顺序,解说各经之大纲。本书撰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乃此类目录书之嚆矢。第一卷至第六卷前半为大乘经律论,第六卷后半至第八卷前半为小乘经律论,第八卷后半至第九卷前半为圣贤集、传记、经录,第九卷后半为贞元译经,第十卷为宋代新译经。现行本系元代管主八之续集补订。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与法宝总目录均收有本书。[佛祖统纪卷四十六、阅藏知津卷四十四、宋史艺文志第一五八]

佛学大词典 【17】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凡十卷。元代庆吉祥等二十九位大德奉诏撰集。略称至元录。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敕命帝师拔合思巴等通达诸方语文、义学之沙门集于大都(北平),就西蕃大教目录,校订汉土经典,纪录部帙有无、卷轴多少等而成此一切经目录。本录类分为四科:(一)总标年代,括人法之宏纲。(二)别约岁时,分纪录之殊异。(三)略明乘藏,显古录之梯航。(四)广列名题,显今日之伦序。总计收录开元释教录等所列三藏凡一四四○部五五八六卷。其特色为有汉译藏经与西藏藏经之对照,经律论题目均附梵名。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8】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八字三昧法。为八字文殊法之本经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