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23 條與「法寶」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法寶

(一)指佛、法、僧叁寶中之法寶。即佛所說之叁藏十二部等一切教法。(參閱“叁寶”700)

  (二)唐代僧。生卒年、籍貫俱不詳。資性敏利,受業于玄奘。高宗永徽五年(654),玄奘譯出俱舍論,師著疏叁十卷詳解之。與同學普光共爲奘門俊傑。後與勝莊等于東都福先寺、西京西明寺共入義淨之譯場,擔任金光明最勝王經等二十部一一五卷之證義,頗露頭角。著有一乘佛性究竟論六卷、大般涅槃經疏二卷(或一卷)、釋禅次第法門、會空有論等。[宋高僧傳卷四、六學僧傳卷二十叁、開元釋教錄卷九]

32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法寶

  (術語)叁寶之一。諸佛所說之妙法,珍重如世之財寶,故雲法寶。維摩經佛國品曰:“集衆法寶,如海導師。”增一阿含經一曰:“叁阿僧祇集法寶。”[囗@又]僧家所用衣缽,錫杖等也。僧法海有六祖法寶記一卷。見唐書。

俗語佛源 【3】法寶

  是佛、法、僧叁寶之一。“法”指引導衆生如實了知事物的本質,解脫生死煩惱的佛法、教法。佛法無垢清淨、希有難得、不可思議,故稱爲法寶。《曾一阿含經》說佛“叁阿僧祗集法寶”,即佛經過叁個大劫才證知此“法”。釋迦牟尼成道後,經大梵天王勸請,才前往鹿野苑爲五位苦行侍者說“苦、集、滅、道”,叁轉法輪,這就是最初的“法寶”。佛爲人乘說“五戒”,爲天乘說“十善”,爲聲聞乘說“四谛”,爲獨覺乘說“十二因緣”,爲菩薩乘說“六度”。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便說“八萬四千法門”,正如《維摩诘經·佛國品》所說,佛“集衆法寶,如海導師”。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佛的教法都保存在經過數次集結的經、律、論“叁藏”中。因此,佛經也稱法寶。如唐·張說《龍興寺碑》:“法寶如山、普聞獅子之吼。”謂佛教的叁藏卷轶浩繁,猶如蘊藏無數財富的寶山。禅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語錄被稱爲《法寶壇經》,也是此意。此外,僧人的用物如衣缽、錫杖之類,亦稱法寶。俗語中,法寶一詞運用廣泛。在神話小說中,稱降妖伏魔的寶物爲法寶。如清·李漁《蜃中樓·試術》:“蒙玉皇授我叁件法寶,一來成就好事,二來降服火龍。”亦指珍寶,寶貝。如清·曹寅《題銅宮秋色圖》:“《富春山圖》、《待渡圖》、《洛神女》、《孝經圖》,皆前代法寶。”今多比喻有特殊效果的方法、經驗。如茅盾《色盲》叁:“浪漫主義把戀愛當作神秘的聖殿,頹廢主義又以爲是消憂遣愁的法寶。”毛澤東《<共産黨人>發刊詞》:“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産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叁大法寶,叁個主要的法寶。”(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曆代名僧辭典 【4】法寶

參見(梁_慧晈)《高僧傳·竺道生傳》。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5】法寶

參見(梁_慧晈)《高僧傳·慧次傳》。 - 顧偉康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法寶

  (術語)法寶含攝無量之法財,故曰法寶藏。法華經五百弟子品曰:“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

佛學大詞典 【7】法寶

位于臺灣苗栗大湖鄉。創建于民國前四年(1908)。原稱朝天宮,屬于地方廟宇,後因無人管理而致失修。民國叁十四年,達道法師至此,改奉佛教教祖,同時更名爲“光複庵”。後將庵址擴建,改建大雄寶殿,命名爲“法寶寺”。並增建功德堂、藏經樓,推動弘法事業。

佛學大詞典 【8】法寶

全一卷。乃我國初期禅宗史傳書之一。于巴黎圖書館所藏有二種(伯希和第二六叁四號、第叁五五九號),前者收錄于矢吹慶輝之鳴沙余韻,以及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古逸部,其後半大部分則爲斷簡殘篇。後者收于神田喜一郎之敦煌秘籍留真,及其論文“關于傳法寶紀完帙”之中(積翠先生華甲壽記念論纂),後來收錄爲續禅宗編年史之附錄。[鳴沙余韻解說、燈史の系譜(橫井聖山,日本佛教學協會年報第十九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法寶壇經

  (經名)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略名。

佛學大詞典 【10】曆代法寶

  全一卷。唐代之作品,撰者不詳。又稱師資血脈傳、定是非摧邪顯正破壞一切心傳、最上乘頓悟法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本書記錄由釋尊至菩提達摩多羅等西土二十九祖、東土六祖,及智銑、處寂、無相、無住、保唐宗(禅宗之一派)之事迹與傳承,文末附有大曆保唐寺和上傳頓悟大乘禅門門人寫真贊文並序一篇。又本書發現于敦煌,大英博物館及法國國民圖書館各藏寫本一部。[鳴沙余韻解說]

五燈會元 【11】大沩法寶禅師

  大沩法寶禅師,福州人也。上堂:「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直須師子咬人,莫學韓盧逐塊。阿呵呵!會不會?金剛腳下鐵昆侖,捉得明州憨布袋。」上堂:「千般言,萬種喻,只要教君早回去。夜來一片黑雲生,莫教錯卻山前路。咄!」 - 宋·普濟

佛學大詞典 【12】大中祥符法寶

  凡二十二卷。又稱皇宋大中祥符法寶錄、祥符錄、祥符法寶錄。乃北宋楊億等奉敕編。系錄出北宋初至大中祥符四年(1011)期間之譯經書目,總錄大小乘經律論二二二部,四一叁卷。現行本今佚卷一、二、五、九、十九、二十一、二十二等七卷,殘缺卷六、十兩卷。本錄夙佚,不可得見,但近前在山西趙城廣勝寺之金藏中發現其殘本,影印刊行于宋藏遺珍下集。我國支那內學院曾自金藏本抄出,複依天聖釋教總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高麗藏目錄等資料補足缺脫部分,于民國二十叁年(1934)刊行,題曰“大中祥符法寶錄略出”。[佛祖統紀卷四十四、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十、參天臺五臺山記卷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法寶藏陀羅尼經

  (經名)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之略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法寶所立五時教

  (術語)唐法寶約于機解之淺深,謂一代諸教,有五等之說時,亦名爲五時教:一小乘教,二般若教,叁深密教,四法華教,五涅槃教。又第二般若教以下,如其次第,亦名大乘教,叁乘教,一乘教,佛性教。其所著一乘佛性究竟論說之。唯此書今僅存第叁一卷,阙教判之章,不能知其詳細。惟略見于五教章通路記第五十而已。

佛學大詞典 【15】景祐新修法寶

  凡二十一卷。北宋呂夷簡等奉敕撰。略稱景祐法寶錄、景祐寶錄。本書爲續大中祥符法寶錄之作,編次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後至景祐四年(1037),凡二十五年間所譯出之佛典,並集錄其奏章、願頒、序引等。內容計有聖宋翻宣繼聯前式錄上(卷一)、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卷二至卷十九)、複准八例排經入藏錄下(卷二十)及總錄(卷二十一)

  本書原已失佚,僅留其名,民國二十二年(1933),于山西省趙城縣廣勝寺所藏之金藏中發現其殘本,後收錄于宋藏遺珍下集第十二函出版。宋藏遺珍本缺二十一卷中之卷叁、五、七、十一、十五、十九、二十等七卷,並殘缺卷八、卷十兩卷。其後,南京支那內學院抄出宋藏遺珍本之要文,另由本書之總錄、大中祥符法寶錄、天聖釋教總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等補入原缺部分,題爲“景祐法寶錄略出”,于民國二十叁年刊行。[佛祖統紀卷四十五、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卷一、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十、宋史卷二○五藝文志、佛教史料としての金刻大藏經(冢本善隆,東方學報京都第六冊)]

佛學大詞典 【16】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凡十卷。北宋王古撰,元代管主八續集。略稱法寶標目、標目。內容系就整部之大藏經,依卷帙之順序,解說各經之大綱。本書撰于宋徽宗崇甯四年(1105),乃此類目錄書之嚆矢。第一卷至第六卷前半爲大乘經律論,第六卷後半至第八卷前半爲小乘經律論,第八卷後半至第九卷前半爲聖賢集、傳記、經錄,第九卷後半爲貞元譯經,第十卷爲宋代新譯經。現行本系元代管主八之續集補訂。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與法寶總目錄均收有本書。[佛祖統紀卷四十六、閱藏知津卷四十四、宋史藝文志第一五八]

佛學大詞典 【17】至元法寶勘同總錄

  凡十卷。元代慶吉祥等二十九位大德奉诏撰集。略稱至元錄。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敕命帝師拔合思巴等通達諸方語文、義學之沙門集于大都(北平),就西蕃大教目錄,校訂漢土經典,紀錄部帙有無、卷軸多少等而成此一切經目錄。本錄類分爲四科:(一)總標年代,括人法之宏綱。(二)別約歲時,分紀錄之殊異。(叁)略明乘藏,顯古錄之梯航。(四)廣列名題,顯今日之倫序。總計收錄開元釋教錄等所列叁藏凡一四四○部五五八六卷。其特色爲有漢譯藏經與西藏藏經之對照,經律論題目均附梵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8】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譯。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八字叁昧法。爲八字文殊法之本經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