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7 条与“澄观”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澄观

(738~839)唐代僧。为我国华严宗第四祖。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俗姓夏侯。字大休。号清凉国师、华严菩萨、华严疏主。十一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十四岁得度。乾元元年(758)以后,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又依本州昙一律师学南山律,诣金陵玄璧学鸠摩罗什所译之三论。大历年间,在瓦官寺学大乘起信论、涅槃经,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论疏义,复从天竺法诜等习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往剡溪,从成都慧量再习三论。大历十年至苏州,从湛然习天台摩诃止观、法华经、维摩经等经疏;又谒牛头山惟忠、径山道钦等,究学南宗禅法;复见慧云,学北宗禅法。此外并兼通吠陀、五明、秘咒仪轨、经传子史之学,而尤重法藏之华严教学。

  大历十一年,游五台山、峨嵋山,后返居五台山大华严寺,专修方等忏法。尝讲华严宗旨于大华严寺、崇福寺、名震京国,声达帝听。贞元十二年(796)应德宗之召入长安,与罽宾三藏般若共译出乌荼国王贡献之四十华严经,进之于朝,奉敕奏对华严大宗,帝大悦,赐紫袍及“教授和尚”之号;又奉诏于终南山草堂寺制新经之疏十卷,是即贞元新译华严经疏。贞元十五年(一说十一年)德宗圣诞,召入内殿,阐扬华严宗旨,帝朗然觉悟,谓“以妙法清凉朕心”,遂赐号“清凉国师”。师曾立十愿以自励,依此赐号而称清凉十愿。顺宗即位,亦礼之为国师,朝野悉慕高风。宪宗元和五年(810),答宪宗之问,述华严法界之义,以深惬帝旨,加号“僧统清凉国师”,任国师统,并敕有司铸金印。开成四年示寂,世寿一○二(一说元和年中示寂,寿七十余)。葬于终南山石室,相国裴休撰碑文。

  师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弟子有宗密、僧睿、法印、寂光,其他得法者凡百余人。著作颇多,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纲要三卷、五蕴观、三圣圆融观门等三十多种。[宋高僧传卷五、释门正统卷八、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至卷二十、释氏稽古略卷三、六学僧传卷六、指月录卷二、禅苑蒙求卷中]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澄观

  (人名)唐代州五台山清凉寺澄观,嗣贤首,弘华严宗。初居五台山大华严寺,作新华严经疏二十卷。自兴元元年正月至贞元三年十二月而毕功。四年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七年河东节度使复请使于崇福寺讲新疏。德宗下诏入都。使与罽宾般若三藏译四十华严经。译成,诏使作疏。师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进呈。天和年中寂,寿七十余。初德宗诞节,讲经于内殿,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法师,礼为教授和上。元和五年。宪宗问华严法界之旨,豁然有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师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历九朝,为七帝之门师。师去贤首百余年,遥禀其旨,所着疏记四百余卷,宰相裴休奉敕作碑。见宋高僧传五,佛祖统纪二十九。

佛学常见辞汇 【3】澄观

  人名,居五台山清凉寺,唐德宗诞辰,讲经内殿,以妙法清凉帝心,赐号清凉法师,为华严宗之第四祖。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4】澄观

人名,居五台山清凉寺,唐德宗诞辰,讲经内殿,以妙法清凉帝心,赐号清凉法师,为华严宗之第四祖。

- 梵心居士编

中国百科全书 【5】澄观(738~839)

  Chengguan

  唐代僧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风从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至德二载(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中,依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复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习南山律,又往金陵依玄壁法师传关河“三论”。大历中复于瓦宫寺习《大般涅槃经》及《大乘起信论》。又就淮南法藏法师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后到钱塘(今浙江杭州)天竺寺依华严学者法铣法师温习华严大经。大历七年(772)往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复习“三论”。大历十年往苏州从荆溪大师的慧忠禅师、径山道钦禅师以及荷泽神会门下的洛阳无名禅师,咨愉南宗禅法。复谒慧云禅师,了解北宗玄理。因此,他在佛学方面,律通南山、相部,禅通南北二宗,教则“三论”、法华、维摩、起信、涅槃,无不通晓在外学方面则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一皆博综。大历十一年人朝五台、峨眉诸山后,居五台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时寺主贤林请讲华严在经,并演诸论。他认为华严旧疏文繁义约,不便初学,遂发愿撰华严新疏。历时4年,撰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20卷。以后又为弟子僧睿等作《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刻称《华严经疏钞》)。贞元十二年(796)奉诏入京,协助罽宾三藏般若翻译鸟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贞元十四年,译成《大方广佛华严经》40卷,世称《四十华严》。旋奉诏于终南山草堂寺作疏解释,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10卷。德宗生日,召入内殿讲经,赐号清凉国师。历顺宗、宪宗、穆宗、敬宗诸朝,备受尊敬。

  澄观的思想及其在佛学方面的贡献首先是祖述师说,中兴华严。他继承法藏的五教判释与十玄缘起说,并加以发挥。于是华严一宗,得以复盛。其次汲取天台一念三千的性具说,以发展华严性起的教义。认为性起不但有净,而且也有染。他早年广泛参学,因此禅宗、天台、起信的思想,对他的影响甚大。他以南禅荷泽一系所主张的灵知之心,来解释起信的本觉思想,并将法藏五教判释中之顿教,看作是禅宗的思想,使华严思想与禅宗融通。他的思想,经其弟子宗密进一步弘扬,对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相传所著疏记有400余卷,除上述各书外,尚有《大华严经略策》、《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三圣圆融观门》、《华严法界玄镜》、《华严经纲要》、《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心要》、《华严玄谈》等。著名弟子有宗密、僧睿、宝印、寂光等。(田光烈)

历代名僧辞典 【6】澄观〔《神僧传》卷第八〕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后将撰华严疏。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征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观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欔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腾跃青冥分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凡所指斥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以元和年中示灭。春秋七十余。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7】澄观(唐代州五台山清凉寺)[《宋高僧传》卷第五]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梯航既具壶奥必臻。干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盘。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却复天竺诜法师门。温习华严大经。七年往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从上智性自天然。所学之文如昨拋舍。鲍静记井。蔡邕后身。信可知矣。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咨决南宗禅法。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观自谓己曰。五地圣人身证真如栖心佛境。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况吾学地能忘是心。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一皆博综。多能之性自天纵之。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并演诸论。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想。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观将撰疏。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征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落成也。后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攫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腾耀青冥分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复请于崇福寺讲。德宗降中使李辅光。宣诏入都。与罽宾三藏般若。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观苦辞请明年入敕允。及具行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居。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凡所指厈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往往不息。观既止此寺。二事俱静。五月内中使霍仙鸣。传宣催入。观至。帝颇敦重。延入译场刊正。又诏令造疏。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进呈。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寻译守护国界主经。观缀文润色。顺宗在春宫。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缘。洎至长安频加礼接。朝臣归向。则齐相国杭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咸慕高风。或从戒训。以元和年卒。春秋七十余。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余堪讲者千数。观尝于新创云花寺般若阁下。画华藏世界图相。又着随疏演义四十卷。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设无遮大会十二中。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门人清[沔-丏+丐]记观平时行状云。观恒发十愿。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三目不视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七长讲华严大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邀名惑众伐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观逮尽形期。恒依愿而修行也。 - 顾伟康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