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7本字典中找到 14 条与“爱行”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爱行

  (术语)对见行之语。爱欲之情多者曰爱行,推理多者曰见行。行即心行。心之活动也。涅槃经十五曰:“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智度论二十一曰:“众生有二分行,爱行见行。爱多者着乐,见多者多着身见等行。”

佛学常见辞汇 【2】爱行

  二行之一,即爱欲之情多的人,若推理多的人,则叫做见行。行是心行,也就是心理活动。 - 陈义孝编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3】爱行

二行之一,即爱欲之情多的人;若推理多的人,则叫做见行。行是心行,也就是心理活动。 - 于凌波居士著

阿含辞典 【4】爱行

由渴爱而来的伺察、考察。 - 庄春江居士编

佛识慧集 【5】爱行

爱欲之情多的人,叫做爱行。推理多的人,叫做见行。

行是心行(心理运动)。

- 梵心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6】爱行见行

爱行,梵语tr!s!n!a^-carita;见行,梵语dr!s!t!i-carita。(一)人类行为中,依其性格可大别为二类:(一)随顺他人之教诲而行动者,称为爱行。(二)不乐听从他人之意见,而专恃己见以行动者,称为见行。据俱舍论卷十七载,爱行者恶之阿世耶(梵a^s/aya  ,意乐),极为躁动故,不断善根;见行者恶之阿世耶,极坚深故,能断善根。又大毗婆沙论卷一○九谓,见行者由空入正性离生,爱行者由无愿入正性离生。[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大智度论卷二十一、俱舍论光记卷十六]

  (二)以见行与爱行为烦恼之二种。“行”为有为法之总称。其中,见行为五见(其中包含身见等)、六十二见或九十五见之泛称。广义而言,见惑与见行亦可通用,贪欲(修惑)与爱行二义亦相通。一般言之,前者属于理智上之烦恼,后者属于情意上之烦恼。[俱舍论卷六、俱舍释论卷五、俱舍论光记卷六]

佛学大词典 【7】百八爱行

  百八,即一百零八;爱行,指修惑。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五载,集谛涵摄之一百零八种爱行,由四种因缘所成:(一)由内、外之差别,指所依之六处分为内六处、外六处。(二)由所依之差别,指依止于六处。(三)由自性之差别,指自性有软、中、上等三品。(四)由时分之差别,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之分。所谓百八爱行是“有爱”之自性分为软、中、上等三品,三品各依六处,故成十八爱行,六处有内、外之别,故成三十六爱行,又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时分差别,成为百八爱行。

  然于大方等大集经卷六十“十力菩萨品”谓,心、意、识三种各有五四○种百八爱行,又以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所缘之色、声等境各有好、中、恶三种,亦各有五四○种百八爱行。另于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四问分四圣谛品谓,由十八爱行开立内所造与外所造,成为三十六爱行,有别于瑜伽师地论之爱行论。[杂阿含经卷三十五、俱舍论卷六、卷二十六、俱舍释论卷五、俱舍论光记卷六、俱舍论宝疏卷六]

法相辞典 【8】百八爱行

  瑜伽九十五卷八页云:复次由四因缘,应正了知集谛所摄百八爱行。一、由内外差别故,二、由所依差别故,三、由自性差别故,四、由时分差别故。如彼卷八页至十页广释。 - 朱芾煌

阿含辞典 【9】百八爱行

过去、现在、未来的三十六种由渴爱而来的伺察,参看「三十六爱行」。 - 庄春江居士编

法相辞典 【10】不可爱行

如苦行中说。 - 朱芾煌

阿含辞典 【11】十八爱行

有我(我存在)、欲我(我是这样的人)、尔我(我正是这样的人)、有我(我持续常住)、无我(我消散无常)、异我(我不是这样的人)、当我(我将可能存在)、不当我(我将不存在)、欲我(我将会是这样的人)、当尔时(我将会正是这样的人)、当异异我(我将会不是这样的人)、或欲我(愿我将是这样的人)、或尔我(愿我将正是这样的人)、或异(愿我将不是这样的人)、或然(我将会成为)、或欲然(我将会成为这样的人)、或尔然(我将会这是这样的人的人)、或异(我将不会这是这样的人)之观念。 - 庄春江居士编

阿含辞典 【12】三十六爱行

依于「内」(自身)的十八种由渴爱而来的伺察,加上依于「外」(自身以外)的十八种由渴爱而来的伺察,参看「十八爱行」。 - 庄春江居士编

法相辞典 【13】一百八种爱行

  瑜伽九十五卷九页云:此五种爱,自性差别。由有所依内处别故;说十八种爱行差别。于其外处,当知亦尔。此差别者,谓如于彼内六处中,计我起慢。如是于色,计为我所,而起于慢。谓于此色,我自在转。如是乃至于诸法中,计为我所,而起于慢。谓于此法,我自在转。余随所应,如前应知。如是十八,并前爱行,合说总有三十六种爱行差别。云何名为时分差别?谓卽如是三十六行,各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差别。如是名为由四因缘有差别故;爱行合有一百八种。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4】二种游爱行路果相差别

  瑜伽八十六卷十四页云:复有二种游爱行路果相差别。一、心差别,二、身差别。心差别者。复有二种。一、品类差别,二、杂染差别。品类差别者:谓由自性故,所依故。所缘故。助伴故。杂染差别者:谓由贪瞋痴等,所有烦恼,及随烦恼。身差别者:亦有二种。一、种种身差别故,二、一种身差别故。当知此中心之所有杂染差别,数数作意,勤修观行。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