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avada^ta-vasana,巴利语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又西域一般在家人亦着白衣,故亦以白衣称之。然于我国及日本之服制,则又不同。据佛像标帜义图说记载,白衣于我国为身分较低贱者所穿着,如仆役等。而于日本,则非高贵之人不得着白衣;平民仅于祭礼、丧仪之时,始着白衣,以表斋仪之洁净。盖此为日本之国风,故沙门虽着染衣,于礼佛式、入众法之时,亦必于法衣之下衬以白服。[涅槃经会疏卷十四、大唐西域记卷二](参阅“缁衣”5895 )
(杂名)俗人之别称。以天竺之波罗门及俗人,多服鲜白之衣故也。以是称沙门,谓之缁衣,或染衣。西域记二曰:“衣裳服玩无所裁制,贵鲜白,轻杂彩。”道宣律师感通录曰:“白衣俗服,佛严制断。”涅槃经疏十四曰:“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遗教经曰:“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维摩经方便品曰:“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智度论十三曰:“白衣虽有五戒,不如沙门。”
指在家人。 - 陈义孝编
古印度在家众多穿白色衣服,就以「白衣」指在家人。 - 庄春江居士编
梵名S/veta^mbara 。印度耆那教派别之一。以其教徒穿着象征廉洁之白衣,故有此称。然佛教徒则有称其为白衣外道者。据传耆那教第二十四祖为尼乾陀若提子(一说其为开祖)。尼干子逝世后二百余年,教徒间由于可否以白衣缠身之问题,各有所执,而开分裂之端,遂于一世纪时分裂为以圣普德伟迦亚长老(梵Sam!bhutavijaya )为首之白衣派与以巴德拉巴乎长老(梵Bhadraba^hu )为首之天衣派(梵Digambara )。
此派宗旨在于观人生之苦,修苦行以灭宿作之业因,主张不造作身业、不起诸漏,以求证悟,获得解脱。白衣派除修苦行之外,并主张男女平等。其宗教仪式限定于耆那教寺庙举行。允许教徒拥有一件白袍、一钵、一掸与防止小虫入口之口罩。此派于印度北部迈索尔地方颇有影响力。据大唐西域记卷三僧诃补罗国(位于北印度,白衣派本师始弘布教法之处)条记载,其教徒修苦行,威仪律行颇同僧法,唯留少发,加之露形,或有所服,则以白色示异。此外,大智度论卷六十八以“求乐”与“苦行”区别白衣派与天衣派之相异处,谓白衣求乐,故多蓄种种衣。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一,以“有”及“空”论述二派之异,谓白衣执著「有”。
白衣派于佛教兴隆之后,渐形衰微,仅流行于印度西南一带。至十一、十二世纪,佛教遭受回教徒破坏而衰微之际,始得挽回势力,进而融合印度教,崇拜湿婆、毗湿笯等。昔时白衣派之支派分歧达八十四部派。崇拜祖师像之派别有塔巴派(梵Tapa )、卡罗塔罗派(梵Kharatara )、安契罗派(梵Ancara )等。十五世纪顷,由白衣派分离出斯特那迦瓦西派(梵 Stha^naka -va^si^ ),该派提倡复古,排斥偶像崇拜。此外,另有穆尔底布札派(梵Mu^rtipu^ja )、特罗般提派(梵Terapanthi^ )等。后其势力亦因内部分裂而涣散。[杂阿含经卷二十一、中阿含卷四尼干经、卷二十五苦阴经、卷五十二周那经、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五、瑜伽师地论卷七、显扬圣教论卷十](参阅“天衣派”1349、“耆那教”4283)
(菩萨)白衣观音之修法也。见白衣条。
(1924~1986)台湾台南人。日本佛教大学文学博士。名显祥,字白衣,以字行世。笔名有龙慧、慧吉祥等。早岁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芝浦工业大学攻读土木工程。学成回台后,出任空军工程师,并主编觉生月刊十年。民国四十二年(1953)入日本佛教大学专攻佛学。毕业后转任教职,前后任职东方工专、台北工专、文化大学、东海大学等校教授。氏在初度赴日攻读期间,即以阅读佛书为主要兴趣。返台后,其研究佛学之时间,远较工程方面为多。二度赴日后,于佛学尤有心得。返台后,先后执教于台湾各佛学院,暇时常撰文发表于各佛教刊物。氏之重要贡献,乃将日本佛学界之崭新成果,介绍于台湾佛学界。其所涉猎之范围极广,佛教史、义理、目录学等方面皆尝钻研,且着重研究方法之创新,对现代台湾之佛学研究,颇有启蒙作用。曾数度出席国际佛教学术会议,发表马祖禅与新罗禅、玄奘对日韩佛教的贡献与影响、修心诀的先悟后修论等论文多篇。重要论著有世亲三性论之研究、龙树七十空性论之研究,以及俱舍成实宗史观、中国佛教史略、俱舍要义、印度佛教概说、唯识要义(唯识读本)、圆测之研究等书。民国七十五年九月去世,世寿六十三。
现代佛教学者,《唯识要义》等书的作者。白衣名显祥,字白衣,以字行,台湾省台南人,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生。早岁留学日本,在东京芝浦大学读土木工程,台湾光复之后,在台中空军单位担任工程师,业余主编台中宝觉寺的《觉生》月刊。后来二度赴日,入东京佛教大学专攻佛学,返台后在台北工专及文化大学任教,并在多处佛学院任教,时常撰写佛教论文,介绍日本佛教研究的成果。并曾数度出席国际佛教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七十五年(一九八六)病逝。生平著作有《唯识要义》、《俱舍要义》、《印度佛教概说》、《中国佛教史略》等,及《世亲三性论之研究》、《龙树七十空性论之研究》等论文。 - 于凌波居士著
禅林用语。白衣,于佛教中多指在家人,然此处则泛指一般无位无官之在野平民。白衣拜相,谓本无任何地位官职之一介平民,忽然被封任为宰相;于禅林中乃转指豁然顿悟、转凡入圣之意。虚堂和尚语录卷一(大四七·九九○上):“大丈夫汉,等是为人,何不教他脱笼头、卸角驮,如白衣拜相一般?”
白衣,梵名Pa^n!d!arava^sini^ ,西藏名Gos-dkar-mo ,音译作伴陀罗缚字尼、半拏啰缚悉宁、半拏罗缚悉你、跛拏缚悉尼,意译作白处、白住处。指三十三观音中之第六尊,常着白衣在白莲花中。白,表菩提心,意即住此白净菩提心。故称此尊为大白衣观音、白处尊菩萨、白处观音、服白衣观音、白衣观自在。种子为硧(pam!)。密号离垢(或离苦)金刚。三昧耶形为钵昙摩花。位在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第三列第七位。其形像于各经轨所载皆不相同,若依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之记述,则其形像为身呈白黄色,着白衣,左手持白莲花祈求息灾,右手作与愿状,即伸出五指,掌向外而安置于腰前,结跏趺坐于赤莲花上。
另据大日经密印品记载,其印契系两手虚心合掌,二无名指屈入掌中,二拇指并屈触着二无名指;表示此尊为莲华部之部母,能生莲华部诸尊。其真言详载于大日经真言藏品及密印品之中。又以此尊为本尊之修法,称为白衣观音法、白处尊法,用以祈请延命、息灾等。另有一说,谓此观音有白衣、大白衣二尊,大白衣即为白处观音,白衣即为大明白寺观音,位于观音院之第一列第六位。此尊每着白衣坐于石上,古来即为水墨画之好题材。[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八、卷三十、大日经疏卷五、卷十、图像抄卷七、别尊杂记卷二十]
(菩萨)P&amacron;&ndotblw;&ddotblw;arav&amacron;sin&imacron;,又曰大白衣,又曰白处观音。以此尊常着白衣,在白莲中,故就其被服名为白衣。以其住处名为白处。白者,表淳净之菩提心也。梵名半拏啰嚩悉宁,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莲华部之部母也。大日经疏五曰:“半拏啰嚩悉宁,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华中,故以为名。亦戴天发髻冠,袭纯素衣,左手持开敷莲华,从此最白净处出生普眼,故此三昧名为莲华部母也。同十曰:钵头摩,白花也。摩利儞以波头摩为鬘,因以为名也。即是此摩利儞,是处义住义也。(中略)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也。此菩提心从佛境界生,常住于此,能生诸佛也。此是观音母,即莲华部主也。”苏婆呼经下曰:“半拏啰嚩徙宁,此云服白衣。”不空罥索经二十二曰:“半拏罗婆徙儞白衣观世音菩萨,手执莲华。”秘藏记末曰:“伴陀罗缚字尼是白衣观音也,此为母。”
过在家人的生活。 - 庄春江居士编
指白衣观音之陀罗尼,即大日经普通真言藏品与密印品所举之真言。亦即:南么三曼多勃驮喃(namah! samanta buddha^na^m,归命普遍诸佛)怛他檗多微洒也(tatha^gata vis!aya,如来对象)三婆吠(sambhave, 生)钵昙摩摩屦你尔(padma ma^lini,有莲花鬘者)莎诃(sva^ha^)。全咒系谓,归命于由如来境界所生而以佛之功德为庄严之鬘者。修白衣观音法而持白衣大悲咒,可消攘兵乱、天变等灾祸。
(杂语)白衣观音之陀罗尼也。大日经普遍真言品为白处尊真言而出之。
位于印度祇园精舍中。他方世界在家菩萨远来朝礼世尊时,先居止于此院,后才拜见世尊。[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
(经名)三卷。赵宋施护译。佛对二婆罗门语四姓之缘起,即出家证果。与长阿含四姓经同本。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二婆罗门近佛,而恒见佛问法,佛为说世界四姓起因,即出家证果,长阿含初四姓经同本。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