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21 条与“百法”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百法

  指百种法。唯识家将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总括为百种,即:(一)八种心法,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二)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贪、嗔、痴、慢、疑、恶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悔、眠(睡)、寻、伺。(三)十一种色法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四)二十四种

心不相应行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五)六种无为法,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灭(不动)、想受灭、真如等无为法。以上五大类称为五位;与百法应并举,即称五位百法。玆将百法之内容表解如上页。

  百法之说,出自大乘百法明门论、成唯识论等书,其中若干说法与其他诸家有异,如:(一)有关心所有法,瑜伽师地论卷一,于前记之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外,另列邪欲、邪胜解等二种,成为五十三种心所有法;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将心所有法中之恶见别为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等五种,成为五十五种心所有法。(二)有关色法,显扬圣教论卷一,于色法另列地、水、火、风四种,成为十五种色法。(三)有关不相应行法,大乘五蕴论于不相应行法唯举十四种,即于上记之二十四种法中,列举“得”至“流转”等十四项;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则删除不和合性而成为二十三种不相应行法。(四)有关无为法,瑜伽师地论卷三,另列善不善法无为、无记法无为等,成为八种无为法。又于小乘说一切有部,依法相生起之次第,分诸法为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无为等,大乘唯识家则依唯识转变之次第而分。[成唯识论卷七、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百法

  (名数)唯识宗于说明世间出世间之万象用之。如俱舍之七十五法。一心法八,即八识也(俱舍为一参照各项)。二心所有法,其中遍行与别境,俱舍之大地法也。次下两者稍有广略。参照七十五法条。

佛学次第统编 【3】百法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 明·杨卓

佛学大词典 【4】百法

  指自地狱界至佛界之十法界,每一法界又各具十界,共成百法界。天台宗将一切诸法概分十类,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然每一法界并非各自孤立不相干,而系各具十界,故共有百法界。又于百法界中,每一法界各具十种事理(十如是),百法界即有千如是,称为“百界千如”,为天台宗融摄一切诸法时之惯常用语。(参阅“百界千如)2495)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百法

  (术语)地狱乃至佛之十法界,互为相具,即百法界也。一法界,各具十如是,故百法界有千如是,即百界千如也。法华玄义二曰:“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百法

  (书名)百法明门论之略称。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7】百法口诀

这是五位百法的通俗口诀,以助记忆。口诀为:“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位心所法,不相应行二十四,六种无为成百法。” - 于凌波居士著

佛学大词典 【8】百法明门

  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诸家对百法明门之“百法”有各种说法:(一)十地经论卷三谓,百法,即指种种之法门。(二)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载,百法,指蕴、界、处等种种之法门,而非指一百之实数。(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载,十信心之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等,皆各有十心而成百法,圆满成就此十信十心之后,乃可入于初住之位。(四)法聪之释观无量寿佛经记及四明知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六等载,百法,即法相宗所说之五位百法。(五)释观无量寿佛经记载,十种心数法之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等,于一数生起时,其余九数相扶而起,遂成百法。

  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载,若菩萨住于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若菩萨住于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而修行千法门;住于十万佛国中,作炎天王,而修行十万法门;乃至住于不可说不可说之佛国,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而修行不可说不可说之法门。又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载,以十信心为诸行之本,  由此辗转增进为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乃至无量之明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观无量寿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卷下大众受学品、仁王经疏卷中本、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一、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百法明门

  (名数)菩萨于初地所得之智慧门也。明者慧也,门者入也,又差别也。慧能通入百法之真性,故曰明门,又百法之慧各有差别,故曰明门,其百法有二解,一菩萨璎珞经所说十信之百法,一百法明门论所说五位之百法。十信之百法,菩萨于初住之位,修互具之十信,是名百法明门。五位之百法,心心所等之百法也。璎珞经上曰:“未上住前,有十顺名字。菩萨常行十心,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定慧心戒心回向心护法舍心愿心。佛子修行是心,若经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住是位中增修百法明门。所谓十信心,心心各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门。”观经妙宗钞下曰:“三劫游历十方,供佛闻法,进入道种。登于初地,此地即得百法明门,言百法者如百法论所出名数。”洞空之观经会疏曰:“入初地心,明了五位百法明门。(中略)若依璎珞,初住所得百法明门,别有名数。”璎珞经所说之初住,为圆位,即别教之初地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0】百法五位

  (名数)大乘唯识宗立一切法为百法,分别之为五位。

三藏法数 【11】百法五位

  [出显扬圣教论]  百法五位者。谓色法十一。心法有八。心所法五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总成百法。各有所属。列为五位也。一色位色以质碍为义。色有十一种。即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一分色。以此十一种皆有质碍。是名色位。(法处是意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二不相应行。三无为。四无表色。今言法处所摄一分色。正是无表色也。无表色者。谓意识缘于过去所见之境。虽分别明了。而无表对。故云无表。虽无所表。于所缘境执着不忘。故云色也。)二心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12】大乘百法

  [出大乘百法明门论]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圣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杳。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二不相应行。三无为。四无表色。今言法处所摄一分者。正是无表色也。无表色者。谓识缘于过去所见之境。虽分别明了。而无所表对故也。)心法八心即识心。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大词典 【13】五位百法

  诸法的分类之一。俱舍宗立五位七十五法之说,而唯识(法相宗)则将一切法分类为五位百法。此百种事象并无实体,仅为分位而假立者。在百法中,心最殊胜,虽无物质对象,然由心而有变化对象之情形。心王中,除六识外,另有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唯识之特色,即就百法彼此间之组合与关系,说明心之活动与现象,具体把握精神现象之多样性与复杂性,且以分析之方法说明而加以理解,此即佛教对于心理之研究。

  所谓百法,即:(一)心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加上末那识、阿赖耶识,共计八种。(二)心所有法(心所),凡五十一种,概分为:(1)遍行(无善恶之性格而普遍现起于各场合之心),有作意、触、受、想、思等五种。(2)别境(有特定对象所引起之心),有欲、胜解、念、定、慧等五种。(3)不定(由共同所起之心以分善恶,然其自体则无一定之性格),有悔、睡眠、寻、伺等四种。(4)善(即善心所),有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种。(5)根本烦恼,有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6)随烦恼(上述烦恼与事相违时所应现而较轻之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二十种。(三)色(可变化,且有一定之空间,而与其他之物不能相容者),有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与色、声、香、味、触等五对境,及意识对象之法处所摄色者,凡十一种。(四)心不相应法(不存于以上所述各法之中),有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不假造作之法),有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灭、想受灭、真如等六种。上记五类百法中除无为法外,其余四类均属有为法。其分类系根据大乘百法明门论、成唯识论等所立者,而与诸论之说略异。例如瑜伽师地论卷一,于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之外,另加邪欲、邪胜解二者。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于六种烦恼外,别立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等五种恶见。显扬圣教论卷一,于十一种色法外,另加地、水、火、风等四大种。大乘五蕴论,于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中,仅列前十四项,流转、定异等后十项则不举。[成唯识论卷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大乘百法明门论解]  

中国百科全书 【14】五位百法

  wuwei  baifa

  瑜伽行派对宇宙万有各种现象的分类法,包括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合计共百种,故称五位百法。1、心法。分八识,即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意识(统一各种心理作用的意识)、末那识(思维度量的识)、阿赖耶识(根本识)。2、心所有法。分六品、五十一种。遍行:有作意、触、受、思想五种。别境:有欲、胜解、念、定、慧五种。善:有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二种。根本烦恼:有贪、瞋(仇恨)、痴(愚昧)、慢(傲慢)、疑(犹豫不决)、恶见(错误见解)六种。随烦恼。有忿、恨、复、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遗忘)、散乱、不正知二十种。不定:有悔、睡眠、寻、伺四种。3、色法。分一根(眼、耳、鼻、舌、身)、五尘(色、声、香、味、触)和法处所摄色十一种。4、心不相应法。分得、命根、众同分(众生的共性)、异生性(形成众生之间不同的本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区别)、相应(因果相称)、势速(变化的速度)、次第(序列)、方(空间)、时、数、和合性(总性)、不和合性(分解)二十四种。5、无为法。分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不为苦乐所动的境界)、想受灭无为(灭断一切感性思维,直观证悟的境界)、真如无为(达到最高真理的精神境界)。  

佛学常见辞汇 【15】五位百法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宇宙万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识的所属,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变,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与心色皆不相应的法,无为法六,即前四 - 陈义孝编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6】五位百法

这是诸法的分类之一。俱舍宗立五位七十五法,而唯识宗则将一切法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王法:又称八识心王。八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加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共计八种。二、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种心所,分为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六位。三、色法,有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及意识所对的法处所摄色,共十一种。四、心不相应法,有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有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灭、想受灭、真如等六种。以上五类百法中除无为法外,其余四类属有为法。见《百法明门论》。 - 于凌波居士著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7】百法明门论

  (书名)具名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唐玄奘译。自瑜伽论本事分中略录百法之名数者。本论各家之注述如下:百法明门论解二卷,附科文一卷,唐窥基注解,明普泰增修。百法明门论疏二卷,唐普光撰。百法论显幽钞二十卷,唐从芳述。百法论义一卷,明德清述。百法明门论纂一卷,明广益纂释。百法明门论赘言一卷,唐窥基注解,明明昱赘言。百法明门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

佛学大词典 【18】大乘百法明门论

  梵名Maha^ya^na  -s/atadharma-praka^s/amukha-s/a^stra  。全一卷。属印度大乘宗经论部。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天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系摘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百法名数,为法相宗所依据重要论书之一。全书系就诸法而略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法,有眼识等八种。(二)心所有法,立偏行等六种分位,即:(1)偏行,有作意等五种。(2)别境,为有欲等五种。(3)善,有信等十一种。(4)烦恼,有贪等六种。(5)随烦恼,有忿等二十种。(6)不定,有睡眠等四种。(三)色法,有眼等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本论有(大三一·八五五中)“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之语,乃说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举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而阐述一切法无我之理,以为本论之主要旨趣。盖俱舍立“七十五法”之说,而仅论及补特伽罗无我之理,是犹妄计心外有实法;唯识则阐明百法皆不离识、实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实法,是为唯识证理之门。有关本书之著者,至元法宝勘同录卷九,谓系提婆菩萨,西藏译本则举出护法(藏Dpal-ldan-chos-skyon%  )之名。本书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百法明门论解二卷(窥基)、百法明门论疏二卷(大乘光)、百法明门开宗义记一卷(昙旷)、百法明门论义一卷(德清)、百法明门直解一卷(智旭)等。[大唐内典录卷六、东域传灯目录卷下、佛家名相通释(熊十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