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276 條與「相應」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227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相應 不相應 未相應 相應部 相應斷 相應法 相應縛 相應善 相應受 相應心 相應義 相應因 相應宗 已相應 不相應法 不相應心 不相應行 除家相應 法相應部 煩惱相應 非義相應 函蓋相應 和合相應 機教相應 見相應法 解行相應 戒相應法 俱有相應 聚集相應 理智相應 六相應想 六種相應 叁昧相應 叁密相應 叁業相應 叁種相應 時機相應 同行相應 王所相應 無義相應 五種相應 相應不善 相應加行 相應經紀 相應我所 相應無明 相應五義 心不相應 心相應法 心相應行 信相應地 業相應法 一念相應 因相應法 有相應法 執相應染 作事相應 愛受攝相應 不斷相應染 不相離相應 不相應行法 怖行相應智 二種相應道 方便相應戒 見不相應法 十煩惱相應 四種相應法 同類相應名 無所得相應 相應阿笈摩 相應未相應 相應相可經 心不相應法 心不相應行 心相應行蘊 業不相應法 一念相應慧 異類相應名 意相應煩惱 因不相應法 有不相應法 八識王所相應 別義相應意趣 不相應行料簡 大乘相應契經 惡趣相應雜染 煩惱相應無明 方便相應精進 分別智相應染 分位同行相應 吉祥相應諸見 寂靜相應真言 家勢相應尋思 賴耶王所相應 賴耶五受相應 流注適悅相應 六識相應心所 末那王所相應 內門同行相應 平等相應精進 輕懱相應尋思 如實修行相應 叁種雜染相應 善趣相應雜染 生我見相應位 聲聞相應契經 十種非義相應 四種淫相應貪 外門同行相應 無間同行相應 無罪適悅相應 五部相應數珠 五識身相應地 五識王所相應 現色不相應染 心不相應行法 心不相應行蘊 心所與心相應 有間同行相應 曾習同行相應 屬主相應言論 不住善相應舍者 大乘相應作意修 大黑天供相應物 二十四不相應法 煩惱與煩惱相應 煩惱與諸受相應 佛說相應相可經 妙音相應之化語 能見心不相應染 平等性智相應位 叁種清淨不相應 聲聞相應作意修 十煩惱何識相應 十煩惱何受相應 所诠能诠相應相 同時具足相應門 未曾習同行相應 味相應靜慮無色 相應獨頭二無明 心不相應行建立 心相應心不相應 因相應法等四句 阿賴耶識相應轉相 愛味相應靜慮等定 別境五所五受相應 不相應行皆非實有 大乘與七大性相應 獨頭相應二種無明 多識俱轉然不相應 二十四種不相應行 非一切時同行相應 覺分相應增上慧住 六到彼岸五相應學 六識容與叁受相應 末那相應四種煩惱 染汙遍行同行相應 叁相應造大乘法釋 聲聞乘相應作意修 屍羅莊嚴具相應戒 十種煩惱五根相應 世第一法叁根相應 死生唯許舍受相應 四不定相應不相應 隨煩惱與諸受相應 無漏思惟相應心法 相應善巧所得勝利 心不相應行勝決擇 信見本不壞智相應 一切遍行同行相應 意不與善心所相應 意與四種煩惱相應 因相應因不相應法 緣起相應增上慧住 諸谛相應增上慧住 不相應行非等無間緣 法身與諸功德法相應 樂安隱及樂相應安隱 染汙意唯與舍受相應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求 十煩惱與前七識相應 十煩惱與五受根相應 隨煩惱中互不相應者 所緣隨增及相應隨增 無所得相應四句分別 相應因與俱有因差別 一切處無不相應真言 雜染相應過患有叁種 阿賴耶識恒與舍受相應 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佛攝相應經觀自在儀軌 六識總與六位心所相應 清淨不相應過患有五種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八事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受用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正行 叁相應正了知諸可意事 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決擇 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 意不與四不定心所相應 意不與五別境心所相應 染汙意與四煩惱恒共相應 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相應隨眠與所緣隨眠差別 八隨煩惱定與諸染汙心相應 不相應行及諸色法由二緣生 六隨煩惱遍與一切染心相應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建立八相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六種依處 十煩惱與別境心所幾互相應 十隨煩惱遍與一切染心相應 四智心品各有二十一法相應 隨順毗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五隨煩惱遍與一切染心相應 意不與小十中二隨煩惱相應 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 阿賴耶識不與別境等心所相應 阿賴耶識恒與五遍行心所相應 施等與五德相應得入到彼岸數 我與一切蘊法不相應都無有蘊 信等心所與別境心所皆得相應 意于未轉依位與十八心所相應 意于已轉依位與二十一心所相應 阿賴耶識與轉識相應善等心所俱轉轉相 諸谛相應增上慧住菩薩十種行相四聖谛智 九十八隨眠中由所緣隨增及由相應隨增分別 佛說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經 ▲ 收起
佛學大詞典 【1】相應

  梵語samprayukta,巴利語  sampayutta。相等和合之意。即指法與法相互間有和合不離之關系,特別指心與心所間之關系而言,六因中之相應因即屬此。俱舍論卷六謂,所依、所緣、行相、時及事等五義平等,稱爲相應。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五有:不相離相應、和合相應、聚集相應、俱有(同時生滅)相應、作事(同一目的)相應、同行(心與心所緣同一對象)相應等六種相應。其中之前五種主要系對色法(物質)而言。即:(一)所謂不相離相應,謂一切有方分之色與極微處互不相離,此因由諸色等極微所攝于同一處所互不相離之故。(二)所謂和合相應,謂極微以上一切有方分之色更互和合,如濁水中地水之極微更互和合。(叁)所謂聚集相應,謂方分之聚色輾轉集會,如二泥團相擊成聚。(四)所謂俱有相應,謂一身中之諸蘊界處俱時流轉,同生住滅。(五)所謂作事相應,謂于一切所作之事輾轉相攝,如二比丘,隨一所作,更互相應。(六)所謂同行相應,謂心、心法于一所緣輾轉同行,其中更分如下十四種之義:(1)他性相應,如心不與余心相應,受不與余受相應。(2)不相違相應,如貪與嗔不相應,善與不善不相應。(3)同時相應,如過去、現在、未來則彼此互不相應。(4)同分界地相應,如欲界、色界、無色界互不相應,又如初靜慮與第二靜慮不相應。(5)有一切遍行同行相應,謂受、想、思、觸、作意及諸識,于一切位決定相應,隨無一法,余亦無故。(6)有染汙遍行同行相應,謂我癡等四煩惱與染汙意,于一切時恒相應。(7)有非一切時同行相應,謂依止于心之善惡心所法隨時生起,或時起信等善法,或時起貪等煩惱法。(8)有分位同行相應,謂與苦樂等諸受與諸相應法同行。(9)有無間同行相應,謂在有心位所緣之心、心法于無間同行。(10)有有間同行相應,謂在無心位所緣之心、心法于間斷同行。(11)有外門同行相應,謂多分欲界所系之心、心法轉外門。(12)有內門同行相應,謂諸定地所有之心、心法唯轉內門。(13)有曾習同行相應,謂異生所有之心、心法與有學無學之一分心,一向有漏,皆曾習之性。(14)有未曾習同行相應,謂出世之諸心、心法,未曾習之性。

  上記總述世間與出世間一切之心、心所法,其相應現起之差別分類。此外如函與蓋一致,稱爲函蓋相應;受教者(機)與教法一致,稱爲機教相應。又如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相冥合,稱爲心境相應;身口意叁者平等,稱爲叁密相應。[俱舍論卷四、大毗婆沙論卷十六、成實論卷叁]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相應

  (術語)即契合之義。淨土論注上曰:“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演秘鈔七曰:“相應字,泛指契合義。”然梵語有二:一欲吃多Yukta,謂事物之契合也。如心心所之相應是也。二瑜伽Yoga,或瑜只,謂契合于理也。如瑜伽論瑜伽宗之名及叁密相應,境智相應是也(但欲吃多,瑜伽皆爲梵語根Yuj之變化)。起信論曰:“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華嚴論曰:“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

佛學常見辭彙 【3】相應

  互相呼應。依瑜伽論之意,有叁種相應,一者,一切所緣之境,與心相應,名境相應;二者,行與理相應,名行相應;叁者,叁乘聖者,所修諸功德法,因果相符,名果相應,此叁種相應,攝盡一切法。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 【4】相應

  梵語欲吃多(Yakta)或瑜伽(Yoga)意譯爲“相應”,即契合義。如《華嚴經》:“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依《瑜伽師地論》,相應有叁種,即一境、二行、叁果。如《玄應音義》卷二叁:“瑜伽,此雲相應,謂一切乘境行果等……境謂一切所緣境,此境與心相應……行謂一切行,此行與理相應……果謂叁乘聖果,此果位中諸功德法更相符順,故名果相應。”今指相適應,相符合。常用于平行機關,相當的意思。如:相應函達;相應咨複。(文賢)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法相辭典 【5】相應

  瑜伽十叁卷二十頁雲:雲何相應?當知此相略有五種。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二、于他性中,與不相違相應;非相違。叁、于不相違中,軟中上品,與軟中上品自相應;非余品。四、于軟中上品中,同時相應;非異時。五、于同時中,同地相應;非異地。
  二解  瑜伽十五卷十五頁雲:相應者:謂前後法義,相符不散。
  叁解  此是不相應行中之相應。瑜伽五十二卷十叁頁雲:複次雲何相應?謂彼彼諸法,爲等言說,爲等建立,爲等開解,諸勝方便,是謂相應。
  四解  此釋諸心心所名爲相應。瑜伽五十五卷四頁雲:問:何故名相應?答:由事等故,處等故,時等故,所作等故。
  五解  瑜伽五十六卷叁頁雲:問:依何分位,建立相應?此複幾種?答:依因果相稱分位,建立相應。此複叁種。謂和合相應,方便相應,稱可道理所作相應。
  六解  瑜伽五十六卷七頁雲:問:諸法誰相應?爲何義故,建立相應?答:他性相應,非自性,爲遍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
  七解  瑜伽八十一卷叁頁雲: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
  八解  辯中邊論下卷七頁雲:若于諸文,能無間斷次第宣唱;說名相應。
  九解  顯揚一卷十五頁雲:相應者:謂諸行因果相稱性。
  十解  世親釋八卷十五頁雲:若一切法皆不可言;複以何等爲所分別?爲釋此故,說如是言: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余。謂卽相應爲自性義,是所分別。非離于此;故言非余。此雲何成?爲重成立,複說是言:字展轉相應,是謂相應義。謂別別字,相續宣說。以成其義,是相應義。如言斫刍,二字不斷,說成眼義;是相應義。爲所分別。
  十一解  此釋五識身相應地之相應。瑜伽釋十一頁雲:依五識身建立此地,故名相應。如律中說王相應論,賊相應論。謂依王賊而興言論。此亦如是。雖此地中,分別多法;五識爲主,是故遍說。又五識身相應心品,總名相應。于此地中,雖明多法;以心心所勝故,別說。又相應者:是攝屬義。謂此地中,說五識身所攝屬法。卽是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故名相應。
  十二解  成唯識論叁卷二頁雲:此觸等五,與異熟識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
  十叁解  集論一卷十一頁雲:何等相應?謂于因果相稱,假立相應。
  十四解  雜集論十一卷六頁雲:何等相應?謂互爲助伴。于所緣行,平等解了。由心心法,互爲助伴,于契經等所緣境界,以蘊等相應義行,平等解了故。
  十五解  如六種相應中說。
  十六解  俱舍論四卷十叁頁雲:謂心心所,皆名相應,等和合故。依何義故名等和合?有五義故。謂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事平等者:一相應中,如心體一;諸心所法,各各亦爾。
  十七解  集異門論十卷十一頁雲:相應者:謂所說語,義應于文,文應于義。是名相應。
  十八解  大毗婆沙論五十二卷八頁雲:謂或有執:諸法生時,漸次非頓。如譬喩者。大德說曰:諸法生時,次第而生;無幷起義。如經狹路,有多商侶,一一而過;尚無二人一時過義;況得有多。諸有爲法,亦複如是。一一從自生相而生,別和合生,理不俱起。阿毗達磨諸論師言:有因緣故,說有爲法,別和合生。一一從自生相生故。有因緣故,說有爲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一時生故。謂依生相,說有爲法,別和合生。若依剎那,說有爲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必俱起故。或複有執力無力義,是名相應不相應義,謂若此法,由彼力生;卽說此法,與彼相應。若法,不由彼力生者;雖俱時起;無相應義。如由彼心力,此心生故;得說此心與彼心相應。又由心力,心所生故;得說心所與心相應。又由心所力,心所生故;得說心所與心所相應。不由心所力,心得生故。不可說心與心所相應。爲遮彼意,顯示心,與心所相應;心所,亦與心所相應;心所,又得與心相應。唯心與心,無相應義。一身二心,不俱起故。或複有執:諸法各與自性相應;不與他性。彼作是說:相愛重義,是相應義。無法與法極相愛重,如自性者;是故唯與自性相應。爲遮彼意,顯示唯與他性相應。相應名義,異體相望而建立故。如心心所,展轉相望,同一所依,一所緣等,互不相舍,名相應故。或複有執;諸法與自性無相應義,亦非不相應。無相應義者,諸法不待自性而生故。非不相應者,極相愛重,是相應義故。爲遮彼意,顯示諸法不亂相應。故作斯論。
  十九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十五卷十頁雲:何故名相應?相應是何義?答:等義,是相應義。問:諸心品中心所法,有多有少;雲何名等?謂欲界多,色界少。色界多,無色界少。善多,不善少。不善多,無記少。有覆無記多,無覆無記少。雲何等義,是相應義?答:以事等故,說名爲等。謂一心品中,若有二受一想等者;可說非等。然一心品中,如受有一,想等亦爾。故名爲等。有說:五種等義,是相應義。謂所依等,所緣等,行相等,時等,事等,余廣說如結蘊初納息。
  二十解  五事毗婆沙論下二十頁雲:問:言相應者:是何義耶?答:阿毗達磨諸大論師,鹹作是說:言相應者,是平等義。問:有心起位,心所法多;有心生時,心所法少。雲何平等,是相應義?答:依體平等,作如是說。若一心中二受一想;可非平等是相應義。然一心中一受一想,思等亦爾。故說平等是相應義。複次等不乖違,是相應義。等不離散,是相應義。平等運轉,是相應義。如車衆分,故名相應。複次同一時分,同一所依,同一行相,同一所緣,同一果,同一等流,同一異熟,是相應義。 - 朱芾煌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6】相應

爲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相應者,契合相順之謂,由因而有果,果與因相應。《百法直解》曰:“相應者,依于心及心所和合俱起假立。”而《百法纂釋》中則謂:“言相應者,謂因果事業和合而起,以因能感果,果必應因,不相違故。”換一個方式說,相應者,就是因果現象的互相依存性。 - 于淩波居士著

阿含辭典 【7】相應

1.連結;契合,如「與法相應」、「業相應品」、「陰相應(蘊相應)」。2.被束縛,如「染著、相應」、「與苦相應」。 - 莊春江居士編

佛識慧集 【8】相應

互相呼應。依瑜伽論之意,有叁種相應,一者,一切所緣之境,與心相應,名境相應。二者,行與理相應,名行相應,叁者,叁乘聖者,所修諸功德法,因果相符名果相應。此叁種相應,攝盡一切法。

- 梵心居士編

法相辭典 【9】相應

集異門論十卷七頁雲:不相應者:謂所說語,義不應文,文不應義。是名不相應。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10】相應

  爲“已相應”之對稱。謂修行者之心未與其真如之自體、業用相互薰習,或謂修行者未與諸佛之自體、業用相應。于佛教各種“薰習”說中,大乘起信論主張真如與無明互爲薰習,並以染法薰習與淨法薰習大別此說,于淨法薰習中,又分爲妄心薰習與真如薰習兩種。真如薰習,即指真如淨法自能薰習衆生之心;就其作用而言,又可別爲自體相薰習、用薰習。爲闡明真如薰習之自體相薰習與用薰習,乃就未相應、已相應二門加以區別,其中未相應者,指菩薩修行階位中,初地(幹慧地)以前,即凡夫、二乘及叁賢(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薩等,依于信力,雖能修行,但尚須于具有分別事識之染妄心位中薰習,此因未得無分別智(即根本智),故與真如之自體不相應,由是乃無真如之自體相薰習;又因未得後得智(爲一種善能鑒照諸法差別之智),故與真如之業用不相應,由是乃無真如之用薰習。此外,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謂,修行者因未得根本智,故與諸佛自體不相應;又因未得後得智,故與諸佛自在之業用不相應。

佛學大詞典 【11】相應

  巴利名Sam!yutta-nika^ya  。爲巴利文經藏南傳五部之一。相當于漢譯之雜阿含經。共計五聚,五十六篇,二○叁品,二八五八經(另有二說,或謂二八六叁經,或二八七五經)。其內容爲記述佛陀及諸弟子之所說,及佛陀依八衆而說衆相應等。

  從西元一八八四年始,先後有英譯、德譯等譯本出版。此外,佛音(巴Buddhaghosa  )之注釋  Sa^ratthapaka^sini^,于西元一九二四年由毗亞提沙(W.  Piyattisa)出版。(參閱“阿含經”3619、“雜阿含經”6636)

佛學大詞典 【12】相應

  四斷之一。謂斷除與諸煩惱俱起之有漏八識等。有漏八識及五遍行心所等,其性雖非染汙,然由與惑俱起之故,而有染汙之性。故斷其相應之惑時,心等亦得解脫而離染汙之系,故稱爲相應斷。[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相應

  (術語)四斷之一。有漏八識及五遍行心所等,其性雖非染汙,然爲與煩惱相應而爲染汙之性也。故斷其相應之惑時,則自心心所亦離染汙之系也。謂之相應斷。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相應

  (術語)心心所之異名。同時而起之一聚心心所,有五平等之義,故名相應法。一所依平等,謂心王依眼根則心所亦依眼根也。二所緣平等,謂心王緣青境則心所亦緣青境也。叁行相平等,謂心王了解青色,則心所亦了解青色也。四時平等,謂心王此時起則心所亦此時起也。五事平等,謂心王其體爲一個,則心所之體亦各爲一個也。俱舍論四曰:“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

佛學常見辭彙 【15】相應

  心心所的別名。俱舍論說:“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 【16】相應

  品類足論六卷十二頁雲:相應法雲何?謂一切心心所法。 - 朱芾煌

佛識慧集 【17】相應

心心所的別名,俱舍論說:“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所依、所緣、所相、時、事皆平等故”。

- 梵心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18】相應

  二縛之一。謂諸煩惱束縛與彼同時相應之心、心所法,令于所緣之境不得自在。即見惑、修惑束縛與之一聚相應之心、心所法,並令不得隨意緣所緣之境。如欲界苦谛以下之十隨眠(五見、貪、嗔、慢、疑、無明)一一相應而起,則必同時束縛心、心所法,使不得自在,故稱相應縛。[俱舍論光記卷一](參閱“二縛”243  )

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