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我们只为您显示最前面的1000条搜索结果,您可以精确关键词以提高查询的准确度。
梵语dhya^na,巴利语jha^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盖佛道修行之纲要为戒定慧三学,持戒清净始可得禅定寂静,禅定寂静始能得真智开发。因禅定为佛教之主要修行,故大小乘经论皆广为说示之,而其种类亦繁多。在阿含及部派佛教,将禅以寻、伺、喜、乐之有无,而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种。色界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处;为生于四禅天而修之四禅,称定静虑;生而即有,先天所得之四禅,则称生静虑。又有漏静虑与无漏静虑混合共修,谓杂修静虑,俱舍论卷二十四主张此乃限于阿罗汉或不还果位者所修。
于大乘中,禅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即禅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静虑波罗蜜)。乃菩萨为获般若之实智,或为得神通所修者。关于菩萨之禅波罗蜜之修相及静虑之种别,可见之于诸经论,如菩萨地持经卷六及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等载,禅波罗蜜有九种相:(一)自性禅,又作自性静虑。指静虑之自性,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心一境性;或指由观心之自性所得之禅。(二)一切禅,又作一切静虑。为摄尽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禅。(三)难禅,又作难行静虑。难修之禅之意,为利益无量之有情,舍去禅定之乐,还生欲界,乃至依止静虑,证悟无上菩提。(四)一切门禅,又作一切门静虑。门乃出入之意。一切禅定以此四禅为门,而自此出与入。(五)善人禅,又作善士静虑。不爱着禅定之乐,而与四无量心俱行之禅。此乃具有殊胜善根之众生所修,故称善人禅。(六)一切行禅,又作一切种静虑。摄尽大乘一切行,故称一切行禅。此有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等十三种。(七)除烦恼禅,又作遂求静虑。除去众生种种苦恼之禅。(八)此世他世乐禅,又作此世他世乐静虑。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一切快乐之禅。(九)清净净禅,又作清净静虑。已断尽一切惑、业,得大菩提果,故谓清净,此又分为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等十种。以上唯菩萨所修之殊胜禅,称九种大禅。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载,成就静虑波罗蜜有五种相:(一)摄诸善法,令之不散。(二)常愿解脱,不执着于二边。(三)愿得神通,成就众生诸善根。(四)为净法界,蠲除心垢。(五)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此乃说明菩萨修静虑波罗蜜时所期之意愿。
法华玄义卷四上载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禅之说。其中,出世间上上禅复分为九种,即九种大禅。对此,出世间禅有如下四种禅:(一)观禅,如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皆为观禅。即观照不净等境相之禅。(二)练禅,如九次第定。即锻炼有漏之禅,使其成为清净之无漏禅。(三)薰禅,如师子奋迅三昧。即薰熟诸禅,使其通达无碍、转变自在。(四)修禅,又作顶禅。即顺逆自在,超入超出之超越三昧。以上之四种禅简称为观练薰修。其中以修禅为最殊胜。又同书将根本旧禅、练禅、薰禅、修禅、九大禅等比喻为乳乃至醍醐等五味,而称四禅、四无量、四无色等三种禅定为十二门禅(天台宗仅言“味等至”为十二门禅)。此十二门禅为世间禅中之根本味禅;对此,天台宗以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又作通明观、通明观禅。通观息、色、心三者,使之明净,又得六通与三明之四禅、四无色、灭尽定等九者)为世间之根本净禅。
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集一切法品谓,禅分四种:(一)声闻悟“人无我”之理,所修之“愚夫所行禅”。(二)菩萨悟“法无我”之理,而观察其义之“观察义禅”。(三)超越思虑及分别,心不起作用,立即如实悟真如之“攀缘真如禅”。(四)入如来之菩提,为众生而显示其不可思议作用之“诸如来禅”等。此外,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载,禅可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上禅等五种。注维摩诘经卷九举鸠摩罗什之说,谓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外道禅三种。
中国各宗派均各依其教理而修禅定,另亦有行菩提达磨所传之禅。后者系源于楞伽经等之思想,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其宗旨在于阐扬经典以外,释尊以来以心传心之法。意即不依经典文字,专以坐禅及棒喝等方法,令众生悟其本来面目。此即禅传入中国后所成立之禅宗。唐代有牛头禅、北宗禅、南宗禅等流派;其后,南宗禅曾盛极一时。至临济、曹洞等宗,则各有其独特之宗风。依此,宗密分唐代之禅宗为三派(禅三宗):(一)么息妄修心宗,谓不顾外境,藉观内心,以灭除妄念之宗。(二)泯绝无寄宗,主张凡圣等一切法如梦如幻,而达于“无”之智亦不可得,故心无所寄,而本来为无;体达此理,即得解脱。(三)直显心性宗,体达一切现象之空、有悉为真如本性之宗。
又宗密自教禅一致之立场,而主张菩提达磨所传之禅为最上上禅,或称如来清净禅。但主张教外别传之禅门祖师认为称呼达磨所传之禅为如来禅并不适当。盖自中唐以降,达磨禅为祖师传祖师之禅,依之则可谓祖师禅;又称为一味禅,意为纯粹之禅。而将宗密所立,贬为如来禅、五味禅。又祖师禅之徒,将诸善万行悉贬斥为有相,然亦因此产生反动思想,而有事理双修、禅净共行之主张。
禅宗各派有互评宗风者,如临济大慧宗杲批评曹洞宏智正觉固守默念不动之禅风,缺乏活泼锐利之作用,乃为一种默照禅;而宏智则批评宗杲之禅风为滞于公案工夫之看话禅。宋末时,以坐禅期待开悟之待悟禅盛行,然宏智及日本之永平道元均教诫此风,认为坐禅即为佛行,乃是第一义。又如木头愚痴坐禅,唯默然而坐,心地未开者,被评为痴禅。[道行般若经卷二、六度集经卷七、六十华严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十二、卷六十三、俱舍论卷二十八、摩诃止观卷九上、卷九下、卷十上、敕修百丈清规卷四大众章、宗镜录卷三十六、万善同归集卷一、卷二、往生集卷下](参阅“四禅”1843、“如来禅”2360、“定”3171)
(术语)禅那Dhy&amacron;na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静卢。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
Zen == 禅
also called Chan; see Contemplation and Meditation.
Chan == 禅
Also called Zen; see Contemplation and Meditation.
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 - 陈义孝编
是梵语dhyana(禅那)的省略,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等。禅的本义是伏除欲界烦恼的色界“四禅”,意谓心中寂静,没有杂念,能如实了别一切境界。《大智度论》卷十七:“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通常习惯与“定”合称为“禅定”。讲到“禅”,很容易联想到“禅宗”。禅宗的“禅”即达摩来华所传的“祖师禅”,亦称“涅槃妙心”(参见《禅源都序》卷一),包括“定”、“慧”两方面,与“禅定”之“禅”是有区别的。如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庆城寺碑》:“暇日,至庆城寺,与僧滋亭谈禅。”随着禅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与“禅”有关的用语,如禅房、禅杖、禅林等。又如:因禅而得轻安,谓之“禅悦”;懒于修道,谓之“逃禅”。(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禅那」的简称,另译为「禅定、静虑」,指「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色界定」。 - 庄春江居士编
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
- 梵心居士编
安住于坐禅之意。与“安心法门”、“安乐法门”同义。若因安住坐禅而心呈平静,则称为安禅静虑。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珠慧海章(大五一·四四一中):“拔生死深根,获见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遮里总须茫然。”
祖师坐禅修行而成为证迹之石床,被传称为安禅石、坐禅石;此乃源于昔时释尊坐于菩提树下之石上而成道之因缘。
此外,坐禅不受环境之支配,一心自由无碍,而不局限于闲静之山间水畔,称为安禅不必须山水。碧岩录第四十三则(大四八·一八○上):“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杂语)犹言入定。张缵赋曰:“今筑室以安禅。”王维诗曰:“安禅制毒龙。”
谓昧于教理之禅。又作暗证禅、盲禅。嘲讽禅僧唯耽于观道,不知教相文理之语。
(杂语)又作暗证禅师,暗证,暗证禅,暗禅比丘,暗禅法师,盲禅等。谓不依教之暗解禅人也。以不依教法之故暗于智解,堕于上慢。修行无志,终于独证盲悟之徒。
又作陪禅。即住持于五更行香之后,入僧堂伴大众坐禅。小丛林略清规卷上住持条(大八一·六九○中):“住持但伴大众坐禅,此名陪禅。”[禅林象器笺第九类丛轨门]
(杂语)禅林之语。住持五更行香之次,入僧堂伴大众坐禅,谓之伴禅。见象器笺九。
禅林用语。参入禅道之意。指于师家之下坐禅修行,引申为于禅定中参究真理。无门关第一则(大四八·二九二下):“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正法眼藏三昧王三昧(大八二·二四三下):“参禅者,身心脱落也,只管打坐始得,不要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又参禅宜在静处,并节制饮食,放舍诸缘,休息万事,不思善恶,莫管是非。
(术语)参入禅道之义。证道歌曰:“寻师访道为参禅。”禅苑授戒章曰:“参禅问道,戒律为先。”皮日休诗曰:“林间孤鹤欲参禅。”
参话头,如参念佛是谁是。 - 陈义孝编
禅,梵语dhyana,意译为“静虑”、“思维修”等。谓心专著一境,正审思虑。一般把“禅”和“定”连在一起,称为“禅定”,或把“参禅”理解为“坐禅入定”。如老舍《二马》第五段四:“李子荣纹丝不动的在那里坐着,好像老和尚参禅那么稳当。”后来,禅学之禅的含义又由禅定扩大为定慧,进而引申为禅宗之禅。禅宗之禅,强调明心见性,重视智慧。六祖慧能有偈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以立功课!”(《坛经》)可见慧能为代表的南宗并不强调传统的坐禅。在禅宗那里,参禅就是参悟,通过参破公案、话头、玄关等,而顿悟真理。唐·玄觉《永嘉证道歌》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表明参禅者必须由明师指点,多方请教,不可盲参瞎修,以免误入邪途,成为“野狐禅”。又宋·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书诗至夜半书其后》诗:“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意谓领悟微妙的诗意。(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