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和子、禅和者之略称。即参禅者。禅关策进(大四八·一一○三下):“兄弟开口便道:“我是禅和。”及问他:“如何是禅?”便东觑西觑,口如扁担相似。”
(术语)又曰禅和子,禅和者。参禅之人也。和子,和者,亲人之语。碧岩六十三则着语曰:“杜撰禅和,如麻似粟。”六祖坛经御序曰:“越之南有禅和者卢慧能。”碧岩二则评唱曰:“如今禅和子,问着也道,我亦不知不会。”
又叫做禅和子,即参禅的人。 - 陈义孝编
又叫做禅和子,即参禅的人。
- 梵心居士编
(术语)与禅和子同。
(术语)与禅和同。
见禅和条。 - 陈义孝编
俗称参禅的人。也指禅僧,和尚。“和”,有亲和的意思。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二则评唱:“如今禅和子,问著也道:我亦不知不会。”又如《水浒传》第五八回:“当日便收拾腰包行李棚头笠,只做禅和子打扮。”也可以省称“禅和”。如元·无名氏《猿听经》第四折:“大众,还有精进的佛子,俊秀禅和,未悟宗机,再来问答,有也是无?”(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禅林用语。指并未真实明了佛法之禅徒。又作杜禅和。禅和,即指禅僧、禅徒。碧岩录第六十四则之夹注(大四八·一九四下):“可惜放过,一队漆桶,堪作什么?杜撰禅和,如麻似粟。”
又于禅林中,对不能了解真实佛法之和尚,或研习禅法多年而无法领受佛法真义者,称为杜撰长老;又对不谙典故却动辄发表高论之人,称为杜撰家、杜家。
盖“杜撰”一语,原指在诗文或其他著作中,妄作论述而毫无根据之情形,其典故概有下列诸说:(一)汉代之田何精通易学,迁居杜陵,世称杜田生,然或谓其易学实无师承之处,故世人多以“杜田”或“杜园”讥之,后讹称为“杜撰”。(二)据传,道家五千余卷之书中,除道德经二卷外,其余均为唐末文人杜光庭所撰述,多属虚诞之说,故后人多称仅凭臆造而无所本之说为“杜撰”。(三)宋代文人杜默作诗时,常不合律,时人遂以行事不合法式者,谓之杜撰。
禅林用语。禅和子,又作禅和,即指一般禅僧。死禅和子,即是骂缺乏正见,而执着于邪思、邪见之禅僧。[宏智禅师广录卷一、碧岩录第二则]
(杂语)禅和子三字,支那指称禅僧之俗语。长老曰和尚。小僧曰和子。死之一字,骂无正见之想命之词也。
洪州东禅和尚,僧问:「如何是密室?」师曰:「江水深七尺。」曰:「如何是密室中人?」师曰:「此去江南三十步。」僧问:「如何是新吴剑?」师作拔剑势。 - 宋·普济
泉州东禅和尚,初开堂,僧问:「人王迎请,法王出世,如何提唱宗乘,即得不谬于祖风?」师曰:「还柰得么?」曰:「若不下水,焉知有鱼?」师曰:「莫闲言语。」问:「如何是佛法最亲切处?」师曰:「过也。」问:「学人末后来,请师最先句。」师曰:「甚处去来?」问:「如何是学人己分事?」师曰:「苦。」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幸自可怜生,刚要异乡邑。」 - 宋·普济
蜀川西禅和尚,僧问:「佛是摩耶降生,未审和尚是谁家子?」师曰:「水上卓红旗。」问:「三十六路,阿那一路最妙?」师曰:「不出第一手。」曰:「忽遇出时如何?」师曰:「脊著地也不难。」 - 宋·普济
苏州西禅和尚,僧问:「三乘十二分教则不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师举拂子示之。其僧不礼拜,竟参雪峰。峰问:「甚么处来?」曰:「浙中来。」峰曰:「今夏甚么处?」曰:「西禅。」峰曰:「和尚安否?」曰:「来时万福。」峰曰:「何不且在彼从容?」曰:「佛法不明。」峰曰:「有甚么事?」僧举前话。峰曰:「汝作么生不肯伊?」曰:「是境。」峰曰:「汝见苏州城里人家男女否?」曰:「见。」峰曰:「汝见路上林木池沼否?」曰:「见。」峰曰:「凡睹人家男女,大地林沼,总是境。汝还肯否?」曰:「肯。」峰曰:「只如举起拂子,汝作么生不肯?」僧乃礼拜曰:「学人取次发言,乞师慈悲。」峰曰:「尽乾坤是个眼,汝向甚么处蹲坐?」僧无语。 - 宋·普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