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梵語dhya^yin,巴利語jha^yin。通達禅定之比丘。原始佛教時代,阿羅漢爲通曉一切禅法者;以後至部派佛教時代,比丘間産生各種專門人才,如經師、律師、論師、叁藏師、法師、禅師等。其中專意坐禅,通曉禅定者,稱禅師。在中國,禅師之稱,不限用于禅宗名德,于天臺宗、淨土宗、叁階教等專習坐禅者,亦稱禅師。續高僧傳習禅篇收載之達磨禅師、慧文禅師、慧思禅師、保志禅師、道綽禅師、信行禅師等即屬其例。
後朝廷亦賜有德之僧予禅師號,中國以禅宗北宗之祖神秀獲谥“大通禅師”爲最早。後有南宗之祖慧能于示寂後百余年獲谥“大鑒禅師”。生前即有賜號者,以宋代宗杲之受賜“大慧禅師”爲嚆矢。
(術語)修禅定之師也。善住意天子所問經曰:“天子問:何等比丘得言禅師?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此禅師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師。”獨孤及文曰:“間生禅師,俾以教尊。”叁教指歸一曰:“修心靜慮曰禅師。”毗奈耶雜事十叁曰:“經師律師論師法師禅師,不以同類令聚一處。”禅師之稱號有二種:一系天子之褒賞,一禅僧呼前人爲禅師。師家衆僧通用之,天子之褒賞始于陳宣帝大建元年,崇南嶽慧思和尚爲大禅師;唐中宗神龍二年賜化宗神秀上座以大通禅師之谥號。
專修禅定的出家人。 - 陳義孝編
(480~560)北齊僧。昌黎人,俗姓孫。博通經史,二十八歲投僧寔法師出家,先後參訪道房、跋陀叁藏、道明禅師,修習禅法。嘗山行見兩虎鬥,以錫杖中解之而去。曆住嵩嶽寺、大冥山、石窟大寺。天保叁年(552),齊文宣帝于邺城西南之龍山爲建雲門寺,屢幸寺,師守比丘之法,都不送迎。或有以此讒于帝,帝大怒,欲前來加害,師冥知之,避寺去二十裏,孤立道傍;帝至而問之,師曰(大五○·五五五中):“恐身血不淨,穢汙伽藍,在此候耳。”帝下馬悔謝,躬負師還寺。乾明元年四月示寂,世壽八十一,法臘五十。遺有止觀法二卷行世。[續高僧傳卷十六]
(人名)齊邺西龍山雲門寺僧稠,能修禅法。嘗山行見兩虎鬥,以錫杖中解之而去。齊文宣帝爲建雲門寺。屢幸寺,稠師守比丘之法,都不送迎。或人以此讒于帝,帝大怒,欲自來加害。稠師冥知之。避寺去二十裏,孤立道傍。帝至而問之。曰:恐鮮血不淨,汙精舍。帝下馬悔謝,躬負師還寺。見唐高僧傳十六。
(職位)陳宣帝初賜南嶽慧思以大禅師之號。見佛祖統紀南嶽傳。
(人名)天臺第二祖,南嶽慧思禅師也。
又作盲禅者、暗禅比丘。系教家等禅宗以外之宗派者嘲諷禅家之語,尤指只執著于修禅定而不研究教法,闇于智解而又憍慢自是之禅徒。禅家每以“文字法師”谑稱天臺、法相、華嚴等教家之流,謂彼等拘泥于經論之文字言句,只見枝葉末節而不知解脫入悟;教家等則以“暗證禅師”或“暗證盲悟”等語反諷之。[摩诃止觀卷五上]
(雜語)嘲禅僧惟耽觀道,不知教相文理,爲禅宗以外之宗派者。止觀五上曰:“非暗證禅師,文字法師,所能知也。”
秦跋陀禅師,問生法師講何經論,生曰:「大般若經。」師曰:「作麼生說色空義?」曰:「衆微聚曰色。衆微無自性曰空。」師曰:「衆微未聚,喚作甚麼?」生罔措。師又問:「別講何經論?」曰:「大涅槃經。」師曰:「如何說涅槃之義?」曰:「涅而不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故曰涅槃。」師曰:「這個是如來涅槃,那個是法師涅槃?」曰:「涅槃之義,豈有二邪?某甲只如此,未審禅師如何說涅槃?」師拈起如意曰:「還見麼?」曰:「見。」師曰:「見個甚麼?」曰:「見禅師手中如意。」師將如意擲于地曰:「見麼?」曰:「見。」師曰:「見個甚麼?」曰:「見禅師手中如意墮地。」師斥曰:「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其徒懷疑不已,乃追師扣問:「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未審禅師如何說色空義?」師曰:「不道汝師說得不是,汝師只說得果上色空,不會說得因中色空。」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師曰:「一微空故衆微空,衆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衆微,衆微空中無一微。」 - 宋·普濟
本生禅師,拈拄杖示衆曰:「我若拈起,你便向未拈起時作道理。我若不拈起,你便向拈起時作主宰。且道老僧爲人在甚處?」時有僧出曰:「不敢妄生節目。」師曰:「也知阇黎不分外。」曰:「低低處平之有余,高高處觀之不足。」師曰:「節目上更生節目。」僧無語。師曰:「掩鼻偷香,空招罪犯。」 - 宋·普濟
本童禅師,因僧寫師真呈,師曰:「此若是我,更呈阿誰?」曰:「豈可分外也。」師曰:「若不分外,汝卻收取。」僧擬收,師打曰:「正是分外強爲。」曰:「若恁麼即須呈于師也。」師曰:「收取!收取!」 - 宋·普濟
爲“闇證禅師”之同義語。鼻隔,謂閉息六根而隔離六境;鼻隔禅師,即指住于空見而枯木闇坐之禅人。所謂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此處僅以鼻表之。蓋鼻隔即無深觀行,唯止心鼻隔,故行此觀之人只發得空見,尚不識小乘之真谛。亦因只觀于空見之心,故不能生妙境;此外,亦會隨見轉而墮于見網。摩诃止觀卷十下(大四六·一叁九下):“鼻隔禅師發得空見,多墮網中不能自拔。”
(雜名)謂閉息六根,而隔離前境也,約鼻之一而總稱六根。謂住于空見,枯木闇坐之禅人。猶言闇證禅師。止觀十曰:“鼻隔禅師發得空見,多墮網中不能自拔。”同輔行曰:“鼻隔無深觀行唯止心鼻隔,因此觀故發得空見。此人尚不識小乘真谛,豈能觀于空見之心令成妙境?但隨見轉墮于見網。”
北魏禅師。天竺人。又稱拔陀、覺者。生卒年不詳。曆遊西域諸國,後至北魏北臺之恒安(位于山西)。師勤習印度古來之禅觀,孝文帝(471~499)崇仰師德,爲師設禅林;帝遷都洛陽後,又爲師設靜院。太和年間,于少室山創建禅院(即今之少林寺),並建翻經堂,由師住持,從事譯經工作。弟子慧光爲地論宗南道派之祖。另有弟子道房,道房又傳僧稠。師與十地經論之譯者佛陀扇多,常爲世人誤指爲同一人。[續高僧傳卷十六、卷二十一慧光傳](參閱“佛陀”2638)
(一)梁代僧。佚名。梁武帝時,居于拾寶岩,每隔十日則坐禅入定,身心寂靜。間或絕糧半月,然精神反顯怡然安適。夜行山中,虎皆逃避。武帝聞之,賜號伏虎禅師。後莫知所終。
(二)宋初僧。名志逢,號大扇和尚。宋乾德五年(967),居于雲棲山。山中有虎,僧至,虎則馴伏,世稱伏虎禅師。[雲棲山房雜錄(袾宏)]
渌清禅師,僧問:「不落道吾機,請師道。」師曰:「庭前紅苋樹,生葉不生華。」僧良久,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曰:「正是道吾機,因甚麼不會?」僧禮拜,師打曰:「須是老僧打你始得。」問:「如何是無相?」師曰:「山青水綠。」僧參,師以目視之。僧曰:「是個機關,于某甲分上用不著。」師彈指叁下。僧繞禅床一匝,依位立。師曰:「參堂去。」僧始出。師便喝,僧卻以目視之。師曰:「灼然用不著。」僧禮拜。 - 宋·普濟
(人名)名道林,唐杭州人,九歲出家,二十一歲于荊州果願寺受戒。至京師谒徑山道欽禅師而契悟心要。後南歸,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禅師。有鵲巢于側,人又曰鵲巢和尚。元和年中,白居易出知杭州。聞師之道,見師棲止巢上,乃問曰:師住處甚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曰:弟子位鎮山河,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耶。曰:佛法大意如何?師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曰:叁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叁歲童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居易颔歎,數從問道,穆宗長慶四年二月十日跏趺而化,敕谥圓修禅師。見傳燈錄四,稽古略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