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那之法門。指禅宗,或指禅之宗旨。佛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百萬人天不解其意,唯獨摩诃迦葉破顔微笑而領悟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槃之妙心”,此即後世如來禅之所源,故稱爲佛心宗。常言“禅法”者,即指此佛心宗之禅。[楞伽師資記序]
(術語)有二種:一曰如來禅。一曰祖師禅。如來禅者,經論所說,秦羅什初傳之,至天臺而極詳悉。祖師禅者,經論之外,祖祖自心印心,魏達磨初傳之。佛于靈山會上拈一枝蓮華示四衆,百萬人天不能解其意,獨摩诃迦葉破顔微笑而領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槃之妙心。是如來禅之宗源也。故稱爲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
修禅之法,有二種,即如來禅和祖師禅。如來禅者,如經論所說的四禅八定是;祖師禅者,經論之外,曆代祖師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是。 - 陳義孝編
有二種,即如來禅與祖師禅。如來禅者,如經論所說的四禅八定;祖師禅者,經論之外,曆代祖師不立文字以心印的禅法。
- 梵心居士編
指證入初禅到第四禅。 - 莊春江居士編
凡二卷。鸠摩羅什等譯于姚秦弘始四年至十四年(402~412)。又稱禅法要解經、禅要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冊。本經旨在解說菩薩習禅之要法,初敘淨觀、不淨觀,次述除五蓋修四禅之相,次說明慈、悲、喜、舍等四無量心,及四空定、四谛觀之修習;並述心專正、質直、慚愧等十事,及四如意足、五神通之法。北涼沮渠京聲(?~464)亦譯有禅法要解一書,凡二卷。現已不存。[曆代叁寶紀卷九、出叁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教錄卷四、卷十五、法經錄卷二]
(書名)又名禅法要解經。二卷,秦羅什譯。明不淨觀,四禅四定等諸種之禅觀。
(書名)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之略名。
全一卷。隋代智顗述。略稱坐禅法要、童蒙止觀、小止觀。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爲初學者敘止觀坐禅之要門,相傳乃智者大師爲其俗兄陳針所作。計分具緣、诃欲、棄蓋、調和、方便、正修、善發、覺魔、治病、證果等十章。前五章詳述止觀之前所應加行之二十五方便,第六正修章設立坐時修、曆緣對境修兩項,作爲止觀修習之法,第七善發章揭示修習止觀所發之內外善根之相,第八覺魔章論述覺知種種魔障時如何以止觀破斥之,第九治病章舉出以止觀對治種種病患之法,第十證果章宣示由修習止觀而得證果之理。蓋入涅槃之門雖有多途,然論其便捷,不出止觀二法,止爲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即策發神解之妙術。本書即摩诃止觀之梗概,爲入道之樞機,曆來天臺家極爲推重,視之爲新學四書之一。注書有修習止觀坐禅法要鈔叁卷(元政)、止觀坐禅法要帳中記四卷(宣順)等。一八七一年,比爾(S. Beal)英譯本書前四章,收入“ACatena of Buddhist Scripturesfrom the Chinese”一書。[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末(法藏)、起信論疏筆削記卷十九、法華經叁大部補注卷十一、佛祖統紀卷六、卷二十五、大唐內典錄卷五、大明叁藏聖教目錄]
(書名)一卷,天臺智顗撰。一名童蒙止觀。又名小止觀。
姚秦天竺沙門鸠摩羅什譯
初明不淨觀,次明淨觀,次明除五蓋,修初禅,二叁四禅。次明修四無量心,次明修四空定,次明修四谛觀,初習其門,則有十事:一者心專正。二者質直。叁者慚愧。四者不放逸。五者遠離。六者少欲。七者知足。八者心不系著。九者不樂世樂。十者忍辱。次明修四如意足,次明修五神通法。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天臺大師于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門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天臺山修禅寺沙門智顗述
具緣第一,诃欲第二,棄蓋第叁,調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發第七,覺魔第八,治病第九,證果第十。後附梁肅天臺止觀統例,及天臺法門議。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