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禅林用語。參入禅道之意。指于師家之下坐禅修行,引申爲于禅定中參究真理。無門關第一則(大四八·二九二下):“參禅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正法眼藏叁昧王叁昧(大八二·二四叁下):“參禅者,身心脫落也,只管打坐始得,不要燒香、禮拜、念佛、修忏、看經。”又參禅宜在靜處,並節製飲食,放舍諸緣,休息萬事,不思善惡,莫管是非。
(術語)參入禅道之義。證道歌曰:“尋師訪道爲參禅。”禅苑授戒章曰:“參禅問道,戒律爲先。”皮日休詩曰:“林間孤鶴欲參禅。”
參話頭,如參念佛是誰是。 - 陳義孝編
禅,梵語dhyana,意譯爲“靜慮”、“思維修”等。謂心專著一境,正審思慮。一般把“禅”和“定”連在一起,稱爲“禅定”,或把“參禅”理解爲“坐禅入定”。如老舍《二馬》第五段四:“李子榮紋絲不動的在那裏坐著,好像老和尚參禅那麼穩當。”後來,禅學之禅的含義又由禅定擴大爲定慧,進而引申爲禅宗之禅。禅宗之禅,強調明心見性,重視智慧。六祖慧能有偈雲:“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以立功課!”(《壇經》)可見慧能爲代表的南宗並不強調傳統的坐禅。在禅宗那裏,參禅就是參悟,通過參破公案、話頭、玄關等,而頓悟真理。唐·玄覺《永嘉證道歌》謂:“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爲參禅。”表明參禅者必須由明師指點,多方請教,不可盲參瞎修,以免誤入邪途,成爲“野狐禅”。又宋·蘇轼《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書詩至夜半書其後》詩:“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辄參禅。”意謂領悟微妙的詩意。(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參入禅道,是謂參禅。但禅宗之禅,其名雖取思惟靜慮之義,而其體爲涅槃之妙心。佛學大辭典曰:“禅宗以禅那爲宗。”禅那或譯思惟修,或譯靜慮,爲思惟真理,靜息念慮之法,原爲叁學六度之一。初祖達磨來支那,傳佛心宗,其法唯靜坐默念,發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稱爲禅宗。所謂禅宗者,非叁學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來禅祖師禅之稱起,以經論所說六度所攝之禅爲如來禅,達磨所傳之心印爲祖師禅。故由彼宗之本義言之,則與其謂爲禅宗,毋甯目爲佛心宗爲適當。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華,迦葉破顔微笑,爲第一祖。二十八傳至達磨,爲東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無言之心印于無言也。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師。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稱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稱北宗。而北方不免如來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師禅之神髓。
“見性”禅家之常語,徹見自心之佛性也。達磨之悟性論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黃檗傳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法,直指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血脈論曰:“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日本永平道元法語,謂見性者佛性也,萬法之實想也,衆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賢聖,都無所住。故無住之性,雖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雖在于惡,而不住于惡。雖在于色,而不住于色。雖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雲無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無、非住、非明、非無明、非煩惱、非菩提,全無實性,覺之名爲見性也。衆生迷此性,故輪回于六道。諸佛覺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禅宗向上之作略,不施設文字,不安立言句,直傳佛祖之心印,名爲教外別傳,是即教內之真傳也。達磨之悟性論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無門關曰:“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明·楊卓
參話頭,如參念佛是誰。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