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梵名Caturdhya^nabhu^mi 。又稱四靜慮天、四靜慮處、四生靜慮、生靜慮。指修習四禅定所得報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衆生。即色界之初禅天、第二禅天、第叁禅天、第四禅天。據俱舍論卷八、卷二十八載:(一)初禅天,此處已不食人間煙火,故無鼻、舌二識,但有眼、耳、身、意四識生起之喜、樂二受和尋伺思惟能力。(二)第二禅天,更無眼、耳、身叁識,亦無尋、伺思惟,唯有意識及喜受、舍受(非苦非樂之感受)相應。(叁)第叁禅天,唯有意識活動,與樂受、舍受相應。(四)第四禅天,唯有與舍受相應之意識活動。前叁禅天各有叁天,第四禅天則有八天,合爲色界十七天。其一一天之名稱及名義之由來,分載于俱舍論卷八、順正理論卷二十一。然關于色界諸天之廢立,其他經論亦有舉出十六天、十八天、二十一天、二十二天者。又狹義之四禅天僅指第四禅天,包含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等八天。[長阿含經卷二十、佛本行集經卷九、大般若經卷四○叁、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八、卷一叁六、立世阿毗昙論卷六、大智度論卷九、俱舍論光記卷八、卷十一](參閱“四禅”1843、“色界”2545)
(界名)新雲四靜慮天,修四種禅定所生之色界四天處也。分別之以受與觀覺(新曰尋伺):一、初禅天,初禅已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就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而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而與叁識相應,且有覺觀之二者。此地薩婆多部立梵衆梵輔之二天,經部與上座部,加大梵天爲叁天(薩婆多以之于梵輔天中攝),故初禅天有叁天。二、二禅天,二禅已上,亦無眼耳身之叁識,僅有意識之一,因而惟有喜舍二受,與意識相應,無眼等五識,故無樂受,又意識之怡悅粗大,故是喜受而非樂受。但無覺觀二者,此地有少光,無量光,極光淨(光音)之叁天。叁、叁禅天,是亦僅有意識。有樂舍二受與上相應。此地意識怡悅之相,至極淨妙,故立爲樂受。此地亦有少淨,無量淨,遍淨之叁天。四、四禅天,此亦僅有意識,唯有舍受與之相應。此地薩,經二部立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于此加無想天爲九天(薩經二部攝之于廣果中),故薩婆多部有十六天,經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識與上座部之義同爲十八天。
色界諸天分爲四禅,即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一、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爲初禅,即梵衆、梵輔、大梵等叁天,此叁天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叁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二、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爲二禅,即少光、無量光、光音等叁天,此叁天無前 - 陳義孝編
又稱四靜慮天、四靜慮處。指修習四禅定所得報果的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的衆生。即色界之初禅天、第二禅天、第叁禅天、第四禅天。據《俱舍論》卷八、卷二十八載:一、初禅天,此處已不食人間煙火,故無鼻、舌二識,但有眼、耳、身、意四識生起之喜、樂二受和尋伺思惟能力。二、第二禅天,更無眼、耳、身叁識,亦無尋、伺思惟,唯有意識及喜受、舍受(非苦非樂之感受)相應。叁、第叁禅天,唯有意識活動,與樂受、舍受相應。四、第四禅天,唯有與舍受相應之意識活動。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