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一)梵語catva^ri dhya^na^ni,巴利語catta^ri jha^na^ni。又作四禅定、四靜慮。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之四種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故又稱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 )之略稱;意譯作靜慮,即由寂靜,善能審慮,而如實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稱四靜慮、四定靜慮。此四禅之體爲“心一境性”,其用爲“能審慮”,特點爲已離欲界之感受,而與色界之觀想、感受相應。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動逐次發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謂自修證過程而言,前叁禅乃方便之階梯,僅第四禅爲真實之禅(真禅)。
四禅能攝尋、伺,喜、樂等諸靜慮支,爲止(定)與觀(慧)並行者;以其最能審慮,故其義最勝。蓋四禅之差別,乃由所攝靜慮不同而分爲四種。據俱舍論卷二十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九等所舉,將四禅總分爲叁類、十八支(十八禅支)。叁類,即指對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則指初禅所攝之五支、二禅所攝之四支、叁禅所攝之五支、四禅所攝之四支。如下表所示。
“對治支”所列者,指能用以對治(斷除),及由對治所達到之心理活動或狀態;“利益支”,則系進入相應境界之主觀感受。如初禅雖已離欲界之惡不善法,而感受到脫離欲界之喜、樂,但仍有尋、伺的粗細分別之心理活動,尚須加以對治;至二禅時,尋、伺已斷滅,形成信根,稱爲內等淨,由此所得之喜、樂,乃對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稱定生喜樂;叁禅舍去二禅之喜、樂,住于非苦非樂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繼續修習而産生離喜妙樂;四禅舍叁禅之妙樂,稱爲舍清淨,唯念修養功德,稱爲念清淨,由此得非苦非樂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動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之禅定狀態中進行,故稱之爲“自性支”。
上記四種靜慮,以其自體而言,乃發起四無量心、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等諸功德之所依,故各皆稱爲根本定(梵maula -sama^dhi );對此而言,其加行(即入門前之准備階段)稱爲近分定(梵sa^mantaka -sama^dhi )。然初禅之近分定亦稱爲未至定(梵ana^gamya -sama^dhi ),故四禅有一未至定、叁近分定及四根本定。初禅之根本定仍有尋、伺之作用,故稱有尋有伺定。初禅之根本定與第二禅之近分定中間有中間定,稱爲無尋唯伺定(無尋而僅存伺)。第二禅之近分定以上則總稱無尋無伺定。至于入第四禅時,因已脫離八災患(即尋、伺、苦、樂、憂、喜、出息、入息等八種能動亂禅定之災患),故稱第四禅爲不動定。相對于此,四禅以下則稱有動定。
又色界之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處,此四禅稱爲定靜慮;相對于此,彼諸天自然而得之四禅,稱爲生靜慮。此外,據大智度論卷十七載,于佛陀弟子中,有一比丘雖以坐禅持戒而得四禅,然因生起增上慢,自稱“我已得四沙門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且謗罵世尊,命終遂墮地獄;以此因緣,被稱爲四禅比丘。
蓋禅定通見于印度宗教史中,爲各時代重要修行法之一。佛陀亦以禅定爲最主要之行法,而于成道及涅槃之際,皆依四禅法而成之。又一般亦將此四禅與四無色定合稱爲四禅八定。[雜阿含經卷十七、長阿含卷八衆集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叁、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二、顯揚聖教論卷二、卷十九、集異門足論卷六、大毗婆沙論卷八十至卷八十六](參閱“四無色定”1772)
(二)依法界次第卷下之說,禅可分爲世間禅與出世間禅兩種,出世間禅又有出世間與出世間上上禅兩種之別,前者乃聲聞、緣覺二乘之人所修之禅,後者爲菩薩所修之禅。據法華經玄義卷四載,此二乘人所修之出世間禅可分爲觀禅、練禅、薰禅、修禅等四種階段,亦稱爲四禅。(參閱“觀練薰修”6971)
(術語)分貫練薰修之四種爲四禅也。見觀練薰修條。[囗@又]四禅天四禅定也。[囗@又]四禅中之第四禅天也。叁代實錄曰:“四禅不壞于叁災。”見四禅天條。
(名數)色界四天之四禅定也。見四禅定條。
見四禅天條。 - 陳義孝編
一初禅 二二禅 叁叁禅 四四禅
今次諸戒品而辨四禅者。上所明戒相。雖複粗細有殊。終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惡。既未除細亂。豈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屍羅皎潔。志在禅門。專修五法(五法在下別出科目)則色界清淨四大自現身中緣。是以次第獲得根本四禅種種勝妙支林功德爾乃因超欲網果居色界。通名禅者。禅是西土之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雲棄惡。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今不具釋。而言根本者。以無量心背舍勝處一切處神通變化及無漏觀慧等種種諸禅叁昧。悉從四禅中出。故稱根本
初禅有五支 一覺支 二觀支 叁喜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覺支 初心在緣名爲覺。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禅色界清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覺支
二觀支 細心分別名爲觀。行者既證初禅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禅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觀支
叁喜支 欣慶之心名爲喜。行者初發禅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獲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爲樂。行者發初禅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動踴心息。則恬然靜慮。受于樂觸怡悅之安快。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證禅時。乃即著定。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受喜樂心。自然與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二禅有四支 一內淨支 二喜支 叁樂支 四一心支
一內淨支 心無觀覺之渾濁。故名內淨。行者欲離初禅時。種種诃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淨。故名內淨支也
二喜支 欣慶之心名之爲喜。行者初得內淨時。即與喜俱發。而喜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爲喜支
叁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爲樂。行者喜踴之情既息則恬然靜慮。受于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爲樂支也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謂之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停不動。故名爲一心支
叁禅有五支 一舍支 二念支 叁慧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舍支 離喜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欲離二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喜。喜既滅謝。叁禅即發。若證叁禅之樂。則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爲舍。亦名叁禅。樂初生時。是樂叁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則禅壞。故須行舍
二念支 念名愛念。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息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
叁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遍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爲樂。行者發叁禅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受樂安快叁禅之樂。叁禅爲最樂。若離叁禅。余地更無遍身之樂也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一。澄渟不動。名一心支
四禅四支 一不苦不樂支 二舍支 叁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樂支 中庸之心。不苦不樂。行者欲離叁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
二舍支 離樂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動真定。則舍叁禅難舍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雲。證四禅不動定時。不應取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
叁念清淨支 念者愛念也。行者既得四禅真定。當念下地之過。念自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爲念。亦雲是四禅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舍念將息。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木無波湛然而照萬像皆現。何故此四禅中。獨名不動定也。初禅覺觀動。二禅喜所動。叁禅樂所動。是四禅中先離憂喜。今複除苦樂。故名真定也。叁界勝定。無複過此若叁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則因此定發真無漏。有漏外道無慧方便。入此定時。不壞身色。直滅其心。入無想定。謂爲涅槃。是爲邪倒。非涅槃也。從初禅至四禅。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從四禅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 - 隋·智顗 撰
愚癡凡夫所行禅。觀察義想禅。[袖-由+舉]緣真如禅。諸佛如來禅 - 唐·李師政 撰
次四禅者,若于第叁禅定,厭離樂法,深見過患,入中間禅。心無散動,得未到地,于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隱,出入息斷,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二舍,叁念清淨,四一心)。
一、不苦不樂支 不苦不樂,中庸之心也。謂行者欲離叁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
二、舍支 離樂不悔名舍。謂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動真定,則舍叁禅難舍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雲:證四禅不動定時,不應取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
叁、念清淨支 念即愛念。謂行者既得四禅真定,當念下地之過,複念自己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爲念。亦雲:是四禅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一,名一心支。謂行者既得四禅之定,複用舍念將護,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
名爲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福生等叁天中,是爲四禅天因也。 - 明·楊卓
又作四禅定、四靜慮。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的四種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故又稱色界定。禅爲禅那的略稱,意譯爲靜慮,即由寂靜,善能審慮,而如實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稱四靜慮。此四禅之體爲“心一境性”,其用爲“能審慮”,特點爲已離欲界之感受,而與色界之觀想、感受相應。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動逐次發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四禅能攝尋、伺,喜、樂等諸靜慮支,爲止(定)與觀(慧)並行者;以其最能審慮,故其義最勝。四禅的差別,乃由所攝靜慮的不同而分爲四種。《俱舍論》卷二十八所舉,將四禅總分爲叁類、十八支(十八禅支)。所謂叁類,即指對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則指初禅所攝之五支、二禅所攝之四支、叁禅所攝之五支、四禅所攝之四支。對治支者,指能用以對治(斷除),及由對治所達到之心理活動或狀態;利益支者,則爲進入相應境界之主觀感受。如初禅雖已離欲界之惡不善法,而感受到脫離欲界之喜、樂,但仍有尋、伺的粗細分別之心理活動,尚須加以對治;至二禅時,尋、伺已斷滅,形成信根,稱爲內等淨,由此所得之喜、樂,乃對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稱定生喜樂;叁禅舍去二禅之喜、樂,住于非苦非樂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繼續修習而産生離喜妙樂;四禅舍叁禅之妙樂,稱爲舍清淨,唯念修養功德,稱爲念清淨,由此得非苦非樂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動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的禅定狀態中進行,故稱之爲“自性支”。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