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梵名Dhya^na -nis!t!hita-sama^dhi-dharmaparya^ya-su^tra 。凡二卷(或叁卷)。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羅什于長安譯出。弘始九年複校。又稱坐禅叁昧法門經、菩薩禅法經、阿蘭若習禅法、禅法要。略稱禅經。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冊。此經系抄集諸家禅要,闡明五門禅之法,並論大小二乘綜合之禅觀。據僧睿關中出禅經序,諸家系指鸠摩羅羅陀、馬鳴菩薩、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等諸師。
本經與覺賢在廬山譯出之達摩多羅禅經相同,論說大小二乘綜合性之禅觀。未譯出以前,我國佛教初期之禅觀,均系根據後漢安世高所譯之禅經;其後由于道安之倡導,北方前秦與後秦之禅觀始漸興隆,並盛行實修方法,然均不出小乘禅之領域。鸠摩羅什譯出本經後,大乘佛教與小乘禅乃至大乘禅與小乘禅之關系明確。故天臺止觀之成立、我國禅宗之誕生,本經促發之功實不可滅。[出叁藏記集卷二、卷九、開元釋教錄卷四、中國佛教初期之禅觀(橫超慧日)]
(經名)坐禅叁昧法門經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