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端身正坐而入禅定。禅系禅那(梵dhya^na )之略稱,意譯靜慮。結跏趺坐,不起思慮分別,系心于某一對象,稱爲坐禅。坐禅原系印度宗教家自古以來所行之內省法,佛教亦采用之。釋尊成道時,于菩提樹下端坐靜思,其後又在阿踰波羅樹(梵ajapa^la )下七天、目真鄰陀樹(梵mucilinda )下七天、羅阇耶恒那樹(梵ra^ja^vatana )下七天端坐思惟,是乃佛教坐禅之始。據叁卷本大般涅槃經卷中載,出家法系以坐禅爲第一。佛教大小二乘皆修習坐禅,其類別有作數息、不淨、慈心、因緣、念佛、四無量等種種之禅法,因而産生般舟叁昧、首楞嚴叁昧等多種叁昧。
我國自菩提達摩東渡之後,禅宗漸興,專以修禅爲悟道之要法,將禅與叁昧,廣稱爲禅法。僧睿、慧遠、智顗等禅師皆勸人坐禅。根據大比丘叁千威儀卷上所載,坐禅之規儀有當隨時、當得安床、當得端坐、當得閑處、當得善知識、當得好善檀越、當有善意、當有善藥、當能服藥、當得善助等諸事。智顗之修習止觀坐禅法要,特立具緣、呵欲、棄蓋、調和、方便、正修、善發、覺魔、治病、證果等十科,以闡說修習止觀之法則。其中,具緣指持戒清淨、衣食具足、得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呵欲指呵責世間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棄蓋指棄絕貪欲蓋、嗔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等五蓋;調和指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方便指欲、精進、念、巧慧、一心等五法。
關于坐禅之方法,禅宗諸清規中多有詳細之規定,例如敕修百丈清規卷五坐禅儀條,謂坐禅應息心靜慮,節製飲食,于閑靜處結跏趺坐,或半結跏,以左掌置于右掌上,二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使耳與肩、鼻與臍相對,舌抵上齶,唇齒相著,兩目微微張開,並說坐禅而致疾病者,乃不得其要之故。又智顗于六妙法門一書中,謂坐禅時可能生起報障、煩惱障及業障等叁種障,並說明對治各障之法。日本永平清規之辨道法提示出黃昏(日沒後)、後夜(午前二時)、早晨(早餐後)、晡時(晝食後)之四時坐禅法。或省略後夜坐禅,而稱叁時坐禅。蓋坐禅,從精神、身體、醫學等方面觀之,皆甚受重視;高僧在坐禅中之腦波與熟睡者相同,然卻不等于睡眠,是其特征。
此外,在禅林中,上堂前暫時于僧堂坐禅,稱爲坐堂;小參及每日晚參前于僧堂坐禅,稱之坐參。又定式坐禅之後再行禅坐,稱爲再請禅;得法之住持陪伴大衆坐禅,稱爲伴禅,或稱陪禅;用以報知坐禅之時刻,而挂于衆寮前之板,稱爲坐禅板。[達摩多羅禅經卷上、坐禅叁昧經、分別功德論卷二、大乘起信論、摩诃止觀卷八下、五門禅經要用法、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起信論義記卷下、敕修百丈清規卷七月分須知條、景德傳燈錄卷叁十、禅林象器箋叢軌門](參閱“坐堂”2837、“參”4394、“禅”6451)
(術語)坐而修禅也。禅者梵語禅那Dhyana之略,譯曰思惟、靜慮,以息慮凝心究明心性之術也。達磨來,此道始盛于支那。天臺出,此法方見,與教相應。而以此爲唯一之法,規矩最備者,無過于禅宗。增一阿含經十二曰:“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大阿彌陀經上曰:“念經者,思道者;坐禅者,經行者。”天臺之四種叁昧中,其常坐叁昧,即坐禅也。止觀二曰:“居一靜室或空閑地,離諸喧鬧,安一繩床,傍無余座。九十日爲一期,結跏正坐,頂脊端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以坐自誓。脅不拄床,況複屍臥,遊戲住立。”
靜坐修禅。禅者,梵語禅那的簡稱,華譯爲靜慮,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行法。 - 陳義孝編
梵語dhyana,音譯“禅那”,簡稱“禅”,意謂思維修或靜慮。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修禅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發慧。《增一阿含經》卷十二說:“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天臺宗講四種叁昧(Samadhi),其中“常坐叁昧”,即是坐禅。有人說坐禅的方法,自梁代菩提達摩來華之後,始盛行于中國,其實早在東漢末年即已盛行。安世高所譯經典,大多爲禅數之學,即坐禅的方法。不過菩提達摩來華以後,尤重此道。幾代相傳,形成中國佛教一個特有的宗派——禅宗。此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稱“教外別傳”,以坐禅爲唯一的修持方法,息慮凝心,究明心性,達到了悟自心,本來清淨的境界。唐·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說:“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在詩文中的運用,如續範亭《修養與學習》:“早晚兩次太極拳,卻病無妨學坐禅。”(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坐而修禅,名曰坐禅。息慮凝心,究明真理,故須坐禅也。 - 明·楊卓
靜坐禅修,另作「宴坐、燕坐、禅思、獨一靜處,禅思思惟、獨靜禅思」。 - 莊春江居士編